配色: 字号:
01556 遥感技术应用.doc
2020-07-09 | 阅:  转:  |  分享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应用课程代码:01556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特点是。。



(2)掌握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等基本理论;

(3)具有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的基本技能;

(4)初步学会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与地面数字测图形式完全不同的一种制图作业方法,作为学生今后职业技能拓展。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定义,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具体要求:

1.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

2.掌握遥感的分类;

3.相对于常规方法,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遥感的定义、遥感的特点

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了解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的规律。具体要求:

1.掌握什么是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等概念;

2.掌握什么是黑体辐射、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

4.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5.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

6.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7.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

8.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9.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10.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电磁波谱、电磁辐射、黑体和黑体辐射、大气窗口等基本概念

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应用:根据像片的影像特征确定地物类型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自的特点、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微波、微波遥感及微波遥感的特点与方式、遥感图像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具体要求:

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2.了解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区别;

3.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掌握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掌握微波、微波遥感,微波遥感的特点;

5.掌握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

6.掌握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遥感平台及其特点、微波遥感、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等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理解:摄影像片的成像原理与几何特征、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应用:像片比例尺的计算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孟赛尔颜色立体、加色法与减色法、互补色与三原色、色度图,掌握光学增强处理、数字图像及其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数字图像的增强。具体要求:

1.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

2.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

3.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

4.理解色度图。

5.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

6.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7.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

8.控制点选取的原则。

9.掌握数字图像增强的几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

10.了解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三原色、互补色等

理解: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

应用: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畸变校正、多源信息复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扫描影像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遥感影像制图。具体要求:

1.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2.掌握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重点掌握光学像片、热红外像片的判读;

3.掌握遥感影像(TM,ETM+,SPOT,MSS,CBERS)的特征、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4.掌握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5.了解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相关基本概念

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应用:扫描影像的解译、遥感制图应用



第六章遥感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掌握水体遥感、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具体要求:

1.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

2.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

3.掌握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

4.掌握高光谱遥感及其与传统遥感的区别。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相关概念

理解: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

应用:水体遥感、植被遥感及地质遥感的具体应用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

指定教材

《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彭望琭、秦其名、刘慧平编,2001年版

参考教材

《遥感地学分析》,陈述彭、赵英时编,测绘出版社1990年版

自学方法指导

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1章 绪论 2 第2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6 第3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6 第4章 遥感图像处理 16 第5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2 第6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10 合计 72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30%,“应用”为50%。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题型。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选题:.。.B.C.D.二题:















1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