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文学】王守学||舞动花棍儿竞风流

 昵称70808387 2020-07-10


舞动花棍儿竞风流

文/王守学
2019年春节刚过,农历正月初五,大峰山之阴南黄崖村。
一通紧密的锣鼓声响彻了云霄,在迎风彩旗的引导下,一队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队员在铿锵锣鼓的节奏声中有序的舞动手中的花棍从山野小径上中迈开翩跹的舞步迤逦向村中走来。早春,路边的小草在睡梦中刚刚抽出一丝丝嫩芽忽然被锣鼓声惊醒,睁开惺忪的眼睛,拨开头顶遮挡的枯草缝隙偷偷地,惊愕的望着外面的世界:是因为疲劳睡过了头?还是今年开春早?怎么闹元宵的队伍已经开始扎街了?就在草芽儿满腹疑窦不知所措的时候,打花棍的队伍已经来到村中央的广场,架起跑轨道的摄像机,支起三脚架,各种射像器材变换方位拍摄花棍儿队伍的每个精彩瞬间。走亲串友的外乡人也纷纷聚拢来看热闹,热烈的气氛使山村刚刚冲淡的新年味道霎时之间又浓了起来。


冬眠的小草儿哪里知道,这是山东电视台总编室珍贵资料录制科主任、《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纪录片导演胡媛女士新年伊始就率领她的团队专程来革命老区南黄崖村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花棍”的专题片。


山东电视台专程来为南黄崖村“打花棍儿文艺队”拍专题片还是缘于去年冬末一个偶然的机遇。胡媛女士和她的《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摄制组来南黄崖采风:大峰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武装、马湾起义、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组建旧址——黄崖庄,都是山东抗战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标志,也是摄制组采访的重点对象。就在胡导徜徉于老区的街头巷尾时,无意间被村史馆庭院外的广场上几名农妇打花棍儿的精彩表演深深地吸引。当胡导了解到这项运动是战争年代本村一位复员军人从革命圣地延安引来时,这更激起了胡导对这项民间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在祖国命运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四面八方有识之士响应党的号召,纷纷集聚到党的周围,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最前沿的革命思想,也带来了本地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当时的延安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自然是当之无愧;同时,称他是中国文化艺术之都也名副其实。就是在这个文化艺术之都,来自中央警卫团的大峰山革命老区,南黄崖村的张太勤在这个革命大家庭里学习并爱上了“打花棍”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张太勤由于长期受战场炮火的洗礼造成严重耳背,抗战胜利后光荣复原回到故乡。
1946年六月,蒋介石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暴发。回到故乡的张太勤重又拿起刀枪毅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自卫战争之中。1947年5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在南黄崖驻一个团扫荡大峰山区,县委书记高逢五率领县大队奋起还击,将敌军击退。1948年国民党军队一个旅进驻南黄崖,45天对我大峰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坐剿,我革命军队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与敌人巧妙周旋使敌人一无所获悻悻而归。在艰苦战争的岁月里军民团结,鱼水相谐,既有粉碎敌人阴谋的欢乐,也有痛失战友的悲伤。尤其是与敌人相持的阶段那份煎熬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到的。看到战友们情绪躁动,张太勤忽然想起了在陕北参加大生产运动时休息时间所学到的民间运动艺术打花棍的表演。不受活动空间限制,不需要繁杂乐器的伴奏,只需一根稍作修饰的木棍做道具就万事大吉了。


雄浑的鼓点响起,战士们舞动花棍儿,随着节奏音阶的变换跳跃,一根小小的魔棒变化无穷,随着花棍对颈、肩、腰、膝的碰撞,在欢快的运动中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一旁观看表演的伤员也被热烈的气氛感染,仿佛忘记了病痛,跃跃欲试,也要到游戏场上去一显身手。自此以后连队生活不再乏味,战斗间隙不再寂寞。这项运动就像大生产时期,一曲唱响陕北的《南女湾》一样,为广大战士驱走了身心的疲乏,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去,生活物资自给自足,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围剿,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项运动也像建国初期,英雄的解放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一样,奔赴朝鲜战场,打败了以美帝为首威胁我祖国边疆的联合国军队,在国际上赢得了地位和尊严;它还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革命军队浴血南疆时,潮湿的猫儿洞里跳起的战地迪斯科一样鼓舞士气,一举把犯我南疆的敌寇打回老家,争取了四十余年南疆无战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无论是过去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今天幸福和平的岁月,文艺宣传和曲艺表演跟人民军队和群众激发的爱国热情是显而易见的。


时至今天,战争的硝烟已消失殆尽,可是作为战争年代流行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打花棍儿”这项艺术形式却 完整的流传下来。无论是生产休息时间,还是春秋两闲,南黄崖村的大姑娘小媳妇,甚至年近八旬的老翁和五六岁的顽童都能舞上一段。在孝里镇哪个村子有南黄崖嫁来的姑娘,不久这个村子一定会出现一个打花棍儿的团队。当前,在一股广场舞热的风潮席卷城乡的时候,南黄崖村的打花棍儿运动却没有受到丝毫冲击。“因为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经过了历史的时代考验,与那些一闪而过花拳绣腿式的运动项目不是同一档次”。南黄崖人如是说。


今天,当山东电视台摄制组把南黄崖村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打花棍儿”的民间艺术形式一起揽入镜头,录入珍贵资料室时,这标志着南黄崖村的花棍儿舞被作为民间艺术瑰宝永久存档。

2019年冬月于长清 

作者简介 

王守学,济南市长清区人,农民工。博客昵称“湄湖散人”,文史爱好者,长清区孝里镇传统文化爱好者。侧重于孝里镇的地理、人文研究,兼具本土汉唐文化,以及红色之旅的研究。有十数篇考据性文章及随笔发表在济南社会科学院张华松教授主编的《济南文化论丛》上。

 

重要提示

1.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因为腾讯有严格的原创保护,后台会自动过滤,费时编辑后将导致无法推送,勿侥幸、请自尊。

2.严禁把发到朋友圈和交流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后续来稿。

3.了解更多平台内幕,敬请点击下方“温馨提示标题查看详情—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