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迪|​|​“伟大梦想”的三幕传奇演绎

 昵称70808387 2020-07-10

“伟大梦想”的三幕传奇演绎
——三国时代,三代领袖,只为一个政治目标

薛 


或许,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也是最顽固的政治制度,从东汉末年的各大名门望族垄断察举与征辟制度的权益,到魏国初年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封建帝国的选官制度开始呈现短板,以至于让这汪先后接受“光武中兴”和“明帝盛世”的洗礼、原本可以继续流动的民族长河反而陷入淤泥。一时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成为知识界里司空见惯的丑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公开的秘密。门第通吃一切的奇葩理念,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理论权威摇摇欲坠。因为无比奇葩的门阀政治在东汉末年越发猖獗,拥有四百年传承历史的汉王朝开始越来越不得人心,再加上黄巾军、十常侍、西凉豪强们的屡次折腾,致使偌大的帝国名存实亡,农民饥寒交迫,读书人的前途更是渺茫无际。然而三国这段原本最为动乱的历史,却为后人屡屡热议,归根结底不光有元明戏剧家、小说家们的传奇点缀与艺术加工,究其历史时代的本身,在于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出现了三位毕生致力于推翻门阀政治的伟大领袖。他们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姜维。虽然崛起于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权柄与属地,但三人的政治目标却如出一辙:推翻黑暗混沌的门阀政治,用“以才干论英雄”的利刃去铲除“以出身论高低”的社会毒瘤,还真才实学者们一个崭新的太平天下!


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奉至许昌,在为自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的同时,也渐渐击垮了名门望族凭借仕途垄断来霸占社会资源的俗成体制。在《大军师司马懿》第一集中曹操的出现,最具魅力之处便在于对“有德者居之”谬论的有力回击与巧妙嘲讽。当士子杨彪以“有德者居之”来质询曹操的求贤令的时候,曹操昂然回敬的气场令人叹为观止:“什么是德呀?临敌能制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用兵,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至于那些摆架子、装清高,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朝廷没有那么多俸禄养着闲人!我要的就是有真才实干的饱学之士!”

在曹操看来,拥有真本领才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器。“德”往往会伪装,而“才”却是实实在在。所以他呼吁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入仕,甚至不仁不孝的也有从政的资格。于私,曹操这样做固然是为了自己的王霸之业;于公,却大大有助于政府车轮的快速运转。“能者居之”取代“德者居之”(实则是“官二代居之”),换来的却是文治上的“建安风骨”、武功上的北方统一、经济上的“仓谷满盈”、社会上的“黎庶蕃息”。曹操的终极追求,就是要把社会上所有虚名无实的东西通通消灭,信奉“天地间,人为贵”的他,甚至无法容忍“刘表牛”的存在,因为牛是用来耕地的,不是用来观赏的。

曹操说到做到,为了拔出门阀政治这颗社会毒瘤,曹操首先想到的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你士族有假才德,我曹孟德便投之以真荷枪。于是他先运用军事手段,先后攻擒吕布、截杀袁术,又不惜孤注一掷在官渡之战荡平士族第一猛虎——袁绍的割据势力。随后又南下荆州,降服刘琮一行;入主西北,平定马韩诸党。只可惜赤壁的一场冲天大火,让曹操的政治理想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不过很多人只看到了赤壁之战终结了曹操军事生涯的光辉岁月,却没有洞悉对曹操而言,一个针对孙刘集团更有效、更长远的手段应运而生:退守北方的曹操果断放弃了军事上的“硬攻打”,代之而起的则是政治上的“软征服”。为了继续表现出与士家门族死磕到底的决心,曹操先后将孔融、崔琰、杨修甚至和自己最亲密的荀彧先后处死,并以狠辣手段将国丈伏完鞭尸,将耿纪、韦晃等复辟分子斩尽杀绝。在早已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的基础上,曹操继续改革政治,严化法制程序,对兼并土地、祸害百姓的地方豪绅加以狠查猛纠,对鼓吹旧制、憎恶维新的迂腐官僚纷纷革职严办。更为人瞩目的,仍在于求贤令的陆续颁布。因为有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遴选机制,才华与抱负集于一身的民间高手才会纷至沓来,哪怕是远在江东的“龙头”才子华歆,或是蜗居西北的“抬棺”悍将庞德。刀剑的熠熠生辉已然无济于事,但通过挖取异域人才,仍然可以让那些混吃等死的膏粱士子整日担惊受怕,也足以让孙权、刘备、马腾等对手惴惴不安。赤壁之战和汉中会战的落败,依然没有改变贤才武将挤满朝廷的现实:建安七子在恣意纵情中笔走龙蛇,蔡文姬荣归故里重修正史,五子良将的脱颖而出,彻底结束了“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正因为如此,曹操凭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博大胸怀,有充足的资本脚踏中国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为“后董卓时代”下名副其实的最大实力派。



诸葛亮:“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曹操带着未竟的政治梦想撒手西归,可是令他无法想到的是,虽然世子曹丕即位后很快废除东汉政权,开启了曹魏帝国的时代。在大幅度继承曹操治国方略的同时,却唯独丢弃了对门阀士族的打压政策!一袭九品中正制的颁布,反而助长了新一代士族子弟们继续苟延残喘、继续浪费国家资源的胆量。版图最大、国力最强的魏国,却以最为腐朽的官僚体制著称于三国。比汉末更为糟糕的是,这里不但是汉朝遗老的乐土,也是曹操时代开国元勋的天堂:张虎在军营中如鱼得水全凭乃翁张辽的恩荫,许褚之子许仪无尺寸之功而拜将封侯,程昱之子程武官拜参军无任何异议。至于那些皇亲国戚则更是嚣张跋扈,志大才疏的曹真、曹休之流在朝堂之上一手遮天,连无勇无谋的驸马夏侯楙都能够统领西凉铁骑!不但刘氏、司马氏等旧士族保住了铁饭碗,夏侯家族与曹氏等新士族也有了逍遥的资本。魏承汉制,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无异于门阀制度的重蹈覆辙,甚至可以说是资源共享不均的变本加厉!

汉末旧士族与魏初新贵族在权力的床榻上做着无休止的乱伦之举,处于安乐死的危局中反而洋洋得意。不过他们再是德意,也比不过蜀汉帝国的一位政治大腕。这就是蜀汉帝国的实际掌权者——丞相诸葛亮。当少年天子曹叡不断走向堕落、昏庸与荒淫的时候,诸葛亮意识到:“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机会已经悄然而至了!

诸葛亮与曹操的关系,只有对手之别,但若论及政治目标,却有着模棱两可的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诸葛亮仿效曹操继续起用丞相制度,兴办屯田,同时在打击川中士子的过程中,他似乎更是站在了曹操的肩膀上。在诸葛亮的眼中,李严就是川蜀士族中的一只猛虎,不打便不足以平息众愤,而对于一度受到刘璋器重的老臣来敏,一度稳健持重的他却一反常态地横加指责:“来敏乱群,甚于孔文举!”也就是说,他收拾来敏的目的与曹操清算孔融如出一辙,为了挡住历史和社会的倒退,对于门阀这个腐朽的政治集团,决不能心慈手软!蜀汉帝国如欲在日后“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就必须唯才是举!出于这一点考虑,诸葛亮会有意培训参军马谡,并试图多给刘备时代地位不及关张的赵云立功的机会,更会对远道而来的姜维青眼有加。在诸葛亮的励精图治之下,蒋琬、费祎、董允、杨仪、邓芝等文臣兢兢业业,赵云、魏延、马岱、王平等将帅蠢蠢欲动。与曹魏帝国新旧贵族共同寻欢作乐的乱政状态相比,弱小的蜀汉帝国反而显得朝气蓬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在执政期间的诸多作为,等于实现了对曹操“打击士族”这一政治理想的异地保护和栽培升级。而他即将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客观上也就可视为是帮助曹操在完成这一愿望。他在《后出师表》中开篇即声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提及曹操的时候,却反而充满了个人崇拜的色彩,甚至认为“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因为诸葛亮与曹操虽然执掌不同的江山,但二人的政治军事作为,却在打压腐朽权贵上,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赞美曹操的同时,他其实更认同的是自己。

1905年日俄战争落幕,小小日本竟然战胜了一个偌大的战斗民族,不少晚清的有识之士认为这是优劣政体博弈角逐的必然结果。我们再将历史的时光回溯到1700年前的祁山战场上,作为边陲小国的蜀汉,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竟然能够把泱泱大魏硬是打得山河破碎,乾坤颠倒,无疑也存在着体制较量的因素。蜀汉虽小却有诸葛丞相的任命贤才原则为依托,曹魏虽大可曹操时代的政治生命早已被垂死的门阀政治卷土重来。于是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在诸葛亮这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军事统帅身上屡屡出现。历史上的诸葛亮,虽有治国理政的本事,然其军事才华远非小说演义中的传奇形象可比,实则远逊色于同在三国擂台上长袖善舞的曹操和周瑜。但即便如此,这位硬生生地将魏延“子午道奇谋”这一“中国版闪电战术”弃之不用的诸葛丞相,在这种稳扎稳打、舍近求远的粗糙拙劣的战略规划指引下,与曹魏天朝初次交锋,便一鼓作气地连克天水、南安、安定三城!要不是马谡这位猪队友的节外生枝,祁山脚下恐怕又会重现官渡之战的悲壮一幕:两三万匹精壮的苍狼在十几万头绵羊群与肥猪群中横冲直撞、势不可挡……

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戎马生涯里,魏军最高统帅更换空前频繁,从膏粱子弟夏侯楙,到三流统帅曹真,再到鹰视狼顾的枭雄司马懿,虽然每一个替班者较之前任都能力更强,却无一不对原本“拙于将略”的诸葛亮谈虎色变。他们掌控着多出诸葛亮数倍的军队,却没有一个敢于主动与之出阵对垒。眼见着军队规模小自己数倍、粮草运输屡屡不济的蜀军一次次入寇,而自夸“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的“强大”魏军,却也只能依赖深沟高垒的消极防御之策,在正面交锋不能取胜的情势下,便龟缩至营寨内不惜玩弄拖垮蜀军的无赖战术,在百般担惊受怕后,才取得一次次徒有象征意义的胜利。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口称的“奸凶”,与其说是曹操,不如说是“后曹操时代”卷土重来的门阀政治。而且随着曹刘夏侯司马等几大新旧士族代表的相互勾结,诸葛亮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似乎在无形之中要面临比袁绍兄弟更为难缠的革命对象,也需要肩负起比曹操有着更为艰巨的革命任务!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单凭一己之力,又没有与东吴积极构建起持久的统一战线,也注定是失败的。


姜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诸葛亮的遗体长眠在定军山上,曹魏境内的反动集团在侥幸的胜利中,反而更加自我感觉良好。曹氏士族与汉室苗裔“嗣还自相戕”,代表汉室苗裔利益的司马懿在高平陵这场零和博弈中,彻底粉碎了以曹爽、夏侯霸为首的曹氏士族集团位高权重的政治格局。司马懿的独裁专制、司马师的飞扬跋扈再到司马昭之心的路人皆知,原本处于乱政状态下的魏国于是变得更加昏暗。虽然司马懿父子三人皆以才干著称,但作为腐朽的门阀集团的阶级代表,他们的才干只能为旧制重来的悲剧起到推波助澜的反作用。

九品中正制的毒瘤节外生枝,原本对曹魏仕途抱有幻想的基层贤才,再度陷入灰心失望的窠臼之中。其中远在天水小县的姜维,在目睹了小而前卫的蜀军的积极作战精神之后,便萌生了叛国的念头。姜维归顺西蜀,可以说是一生的转折点。在魏国为基层军官的他,如果继续被曹魏门阀整体的阴影所笼罩,纵然自己“粗通文武”、“好阴养死士”,恐怕也难有晋升的可能。而让他更为激动的是,在勤政谨慎的诸葛亮面前,姜维竟然被钦定为丞相的接班人,并被不断赋予权利,以至于丞相死后还能成功挑拨杨仪计杀魏延,为自己成功翦除了军权攫取路上的一个潜在劲敌。

归降蜀国,弃暗投明,让姜维坚定了效忠蜀汉的念头,他越发相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真谛,并且拒绝老母亲写信唤他归国的要求,甚至忍痛割舍了人伦天性中的母子亲情。诸葛亮死后,姜维能够牢记丞相北伐中原的志愿,除了感激丞相的知遇与栽培之恩的同时,也着实是出于个人经历与人生际遇的感喟。如果瓦解了司马家族的反动统治,不但自己能立身扬名,洗刷抛弃母亲的不孝劣行,更能够彻底打开局面,让天下和自己同样出身于寒门、迷茫于基层的“才秀人微”者不再存有“取湮当代”的顾虑。

曹操寄希望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汉末魏初这一万马齐喑的政治荒漠中骤然刮起一阵清新的海风;诸葛亮立志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士族阶层尝尽了到了政治优越性的苦头;姜维关于“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豪言壮语,在今天也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青年志趣不谋而合。三国时代出现三个杰出的政治军事领袖,却为了同一个伟大长远的政治目标而不懈努力,这才让三国历史更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诚如易中天所言,曹操、刘备、孙权虽然有着不同的创业羁旅,但其共同之处,都在于他们建立的三个政权,是三个彻头彻尾的非士族政权,在士族阶级横行于汉末而越发不得人心的时代,三大庶族地主偏能死而后生,一个在官渡战场上用“人谋”破灭了“四世三公”的“天时”,一个在天府之土对刘鄢父子的世袭权威重拳猛击,一个在江东沃土足以让八骏之才的刘表如坐针毡。诸葛亮、姜维在刘备死后先后成为蜀国的实权派,更是以一系列军事打击为载体,显示出非士族集团所蕴含的政体优势和发展前途。尽管“后曹丕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和司马家族的崛起,让曹操、诸葛亮、姜维扭转门第悖论的美政理想归于流产,三位领袖的大业终归昙花一现,但千年之后永载史册的,依然是失败者的他们,而不是胜利者的司马氏。三人的功亏一篑,深刻说明一个真切的道理: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漫长历史时期,士族地主的势力仍旧大于庶族地主。正如欧洲近代历史上拿破仑帝国的陨落、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失败足以说明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超越封建王朝的道理那样,庶族精英们的命运逆袭,还需要很长的蓄力。参看数百年后隋唐盛世的来临,科举制的发展不息,总算完成了庶族地主对士族地主统治地位的完全代替。所以,曹操、诸葛亮、姜维在三国时代的先后崛起,这是中国政治文化早熟的一大特征,故可称作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奇迹。或许三国故事之所以从隋唐到民国都经久不衰,其素材又被不断整改、加工和升级,这正在于隋唐以后的统治阶层不再是朽烂保守的士族,用人准则和政策也逐渐淡忘了虚名无实的门第,于是便有了历朝历代对三国帝王将相阶级身份的认同承袭,并助推着中国选官制度的不断成熟,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自此也便有迹可循。

富贵终难越三代,寒门偏能出贵子!



作者简介
薛迪,长春某学校文字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曾在中公教育、晶睿大语文等教育机构从事公考讲师、国学讲师及中高考、小升初语文教师等,也从事过软文编辑、策划编辑、新闻写手等兼职。渴望在新岗位上获新知,在新平台上求进步,在新事业里谋发展。





重点提示




1.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因为腾讯有严格的原创保护,后台会自动过滤,费时编辑后将导致无法推送,勿侥幸、请自尊。

2.如果出现乱行因手机持有者字体设置原因,与平台编辑无关。

3.严禁把发到朋友圈和交流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后续来稿。

4.了解本次征文信息请点击查看:“墨语杯·童年旧事” 主题有奖征文启事

5.了解更多平台内幕,敬请点击下方“温馨提示标题查看提示详情—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