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昵称32901809 2020-07-10

郑伯克段于鄢<722 B.C.>

《春秋左传》中记载的第一个故事是“和谐”的一家人——郑国。

在上一篇『东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形势』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郑国“姬”姓,王室血脉,是个建立不久的诸侯国,在先后灭掉郐国、东虢国后,由原来的封地郑(今陕西华县)迁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这一区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郑庄公凭借地利及战略远见,率先把郑国做大做强,后人称他为“春秋小霸”。

但也正是因为这片土地处于中原腹地,几乎无险可守,此后的几百年战火频仍。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和谐一家人 图源:《东周列国故事选.掘地见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篇故事从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说起,和他的叔伯兄弟周幽王一样,郑武公的夫人也是申侯之女,称作“武姜”。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郑国与周王室关系示意 背景颜色代表分别代表西周、春秋时期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寤生的时候难产(公元前757年),脚先于头出来,惊吓到了武姜,因此武姜很不喜欢大儿子,并且给他取名“寤(wù)生”。

三年后,再生小儿子段的时候很顺利,武姜就偏爱小儿子。

当时的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寤生就是嫡长子,但偏心的武姜屡次三番的向郑武公建议:立段为太子。

武公只好以寤生没有过错,不能废长立幼推脱。

公元前743年,武公去世,年仅15岁的寤生正式即位国君,也就是郑庄公。

武姜为小儿子要封地,希望庄公把制邑封给段。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郑国地缘示意

封地当时叫做“食邑”或“采邑”,意思就是这块地上的东西都归领主所有,更重要的是可以世袭。

制邑是原来东虢国的领地,北靠黄河,南接嵩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郑国的西大门,后来的虎牢关(或称汜水关)就在这里。武公当然不愿意,但是又不好违逆母亲的意愿,于是说:制邑地险势凶,当年东虢君就死在那里,除了这里其他地方都可以给段。

当中隐含的意思是那里不太吉利,不适合段。武姜也好说话,于是替段要下了京邑。

从此段就搬去了京邑,人们尊称他为“京城太叔”。

在当时的郑国,京邑是一座非常大的城,比国都新郑还要大。大夫祭(zhài)足劝谏庄公。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一雉等于三丈,百雉也就是三百丈。祭足的意思是京邑太大,分封给别人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并且引用先王制度: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1/3,中城1/5,小城1/9。用以说明把京邑封给段不符合制度,并且用蔓草滋长比喻,等太叔段的势力如同蔓草一样长起来就难以去除了。

姜氏也就是指武姜,郑庄公称自己的母亲为“姜氏”是当时的惯用称呼。庄公以自己的母亲想把京邑封给段回答祭足,并且发明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久,太叔段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除了听命于国君,也要听命于自己。

大夫公子吕也去劝谏庄公说:“国家是不能容忍两边听命的,您要是想把郑国让给太叔段,我现在就去侍奉他,如果不想让,就请除掉这个隐患。”庄公依然不为所动。

见哥哥郑庄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反制措施,太叔段更加有恃无恐。他野心膨胀,要做大平原上的“卡丽熙”。于是,他把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都收为己有,一直到了廪延。

庄公的纵容增强了太叔段的自信,太叔段开始高筑墙、广积粮、训练士卒、修缮兵甲,并且暗中与母亲武姜联络。武姜答应段,等他打到国都的时候,武姜将为段打开国都大门。

此时已36岁的郑庄公心思缜密,表面上不在乎,实际上早就派人监视着弟弟的一举一动,一直到母亲和段定下谋反的日期。

赶在太叔段发难之前,庄公命令公子吕率二百乘战车攻伐京邑。

据专家研究,骑兵作战是东汉以后马镫发明才有的战斗方式,如没有马镫,人骑在马上是无法发力的,所以先秦时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战”。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周元戎图 《六经图》﹝清﹞郑之侨.编

战车由四匹马驱动,车上站三人,分别为:“御(驾驶员)”、“右(或称车右,一般为持戟力士)”、弓箭手。车后再跟若干步兵,之所以说“若干”是由于不同时期人数不是固定的。总的说来,早期人少,后期人多,说法从10人至72人不等。

如以平均数计,则庄公伐京邑的兵力大约8000人左右。

京邑的百姓闻知消息也起兵反对太叔段,看起来这些年,太叔段收买人心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眼见大势已去,太叔段做了个很奇怪的决定,没有逃往自己势力强大的北方,而是带领人马向南逃到了鄢(yān)邑,庄公追到鄢邑,两军交战,太叔段的军队溃败,段只能逃出郑国,流亡到共邑。所以太叔段又被称为“共叔段”。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示意 黑色虚线以北为太叔段控制范围 红色:郑庄公路线,绿色:太叔段路线。

这件事后,郑庄公很怨恨自己偏心的母亲,就派人把武姜安置在最南边境的城颍,并且立下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这是盛怒之下的气话,不久庄公就后悔了,毕竟武姜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此时的人们很重视誓言,因此庄公也没有办法。

颍谷镇守边境的地方官叫颍考叔的听说了这件事,刚好有东西要送到庄公那里,庄公请颍考叔吃饭,考叔却只吃素菜,把肉都搁在一边。

庄公感到奇怪:“您为什么不吃肉呢?”考叔回答说:“小人的老母亲只吃过自家的饭食,没有吃过国君的肉羹,所以想把肉带回去给母亲尝尝。”

庄公感叹说:“您有母亲可以孝敬,好啊。我却没有。”

颍考叔故意问道:“此话怎讲?”

庄公说出原因,并表达了悔意。

考叔笑道:“这没什么为难的,您派人在黄土地挖一条隧道,深及泉水,母子在那处相见,谁又能说您违背了誓言?”

庄公大喜,依计而行,隧道挖好后就派人把母亲武姜接来,两人隧道中相见并各自赋诗,又发明了一个成语。

春秋故事编:郑伯克段于鄢

从此,母子和好如初,这就是“黄泉见母”的故事。

而至于太叔段的结局,有说段从此流亡,也有说被庄公所杀。总之,后来史书中就只记载了他的后代,太叔段本人没再出现。

《左传》对郑庄公和太叔段都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都没有尽到兄弟的责任,以致最后酿成恶果。

此次战争结束后,太叔段的儿子公孙滑渡过黄河,向北逃到卫国,请求卫国发兵攻打郑国。

公元前722年(隐1):

1.鲁隐公即位。

(《春秋左传》是鲁国史书,以鲁国国君纪年,隐1即“鲁隐公”元年。)

2.郑国『郑伯克段于鄢』。

3.段之子公孙滑借卫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国集结周王室及虢国军队并联络邾国、鲁国攻打卫国南部边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