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衰老,白居易很伤感,刘禹锡就送他一首诗,诗尾10字感动千古

 文化点心铺 2020-07-10

关于衰老,年轻人往往会嗤之以鼻。因为衰老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中年人了,往往会选择避而不谈。因为他们正负重前行,悄然逼近的衰老只会让他们意难平;而真正年老的人,有的会非常淡定、从容,平静地走向生命终结。而有的则会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其实,人生总有许多时刻无法依靠别人,需要独自面对,衰老是如此,死亡也是如此。虽说生老病死是天地间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可让一个人从容淡定地直面生命的衰老,确实不太容易。所以,对所有人而言,衰老死亡是人人都有的悲哀,在这之前,谁也别看不起谁。

在衰老面前,人人无处可逃。这一点,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但不同的却是人们面对衰老时的态度。面对衰老,唐代著名诗作白居易很是伤感,刘禹锡就送他一首诗,诗尾10个字感动千古。这首诗就是《酬乐天咏老见示》。全诗如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历史上,刘禹锡和白居易之间的深情厚谊,世人皆知。写这首诗,刘禹锡64岁,正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而与他同龄的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此时已过三年。多年以后,终于相聚的两位老友,激动不已,畅谈甚欢,经常写诗唱和。

在一首《咏老赠梦得》中,白居易面对生命的衰老,表现出了十分消极悲观的情绪。他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寥寥数语,写尽迟暮之人的老态龙钟之象,让人不胜嘘唏。

然而,同样面对衰老,刘禹锡却表现了不一样的态度。为了安慰好友,他写下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在此诗中,作者认为:人到老年应该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应该从伤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如此,人到老年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态度,清醒乐观。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到“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一句。这一部分是承白居易的原诗而来,表达了自己对“衰老”同样很感慨、很无奈;同时,也回应了白居易诗中的对于“衰老”的感伤情绪,读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

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说:世间的人,谁不担忧惧怕衰老呢?人老了,又有谁会来怜惜你呢?到了老年,人们往往身体消瘦,衣带紧缩,头发稀疏,帽子总是自动偏斜。因为年老眼花,老年人为了不伤眼睛,总是不得不将读书搁置一边。同时,老年人为了延年益寿,还要经常看病吃药,调理身体。

诗作后六句是第二部分。此时,诗的意思发生巨大转折,情绪也变地振奋起来。其大意是说:人老时,往往经历了很多事情,思考深刻,认识全面,见解独到,对人生的理解就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所以,细细想来,老了也有老的好处。只要克服了对衰老的忧虑与伤感,就会变得从容不迫。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受后人赞赏,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其中,“桑榆”是指日落时,阳光照在桑榆树端,喻指垂老之年。面对衰老,刘禹锡乐观积极,希望有生之年撒出一片美丽晚霞。

整首诗亲切感人,通俗易懂,积极乐观,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诗作结尾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是成为很多人勉励自己的名言警句。它即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我表白,又是诗人对老友的深切宽慰和鼓励。 这样的诗句,即使再过千百年,依旧感人至深。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