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文化龙乡 2020-07-10

编者按:时光荏苒,一个甲子悄然过去,曾经的岁月,已成追忆,众多知名画家,以其妙手丹青,记录了那时中国之风光与世象,而今,我们编选成辑,细细回顾,以此纪念50年代的中国!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长兴岛》,沈迈士(1891~1986)作于1958年

1、画家在长兴岛写生所作,同时赋诗二首:

天空海阔长兴岛,活泼青春气象新,新立人民公社好,乘风破浪锦前程。

长兴旧是鸭窝沙,解放十年焕采霞,鱼米双收生产足,人民今日已当家。

长兴岛原为吴淞扬子两江口一沙洲,解放后经中国共产党领导生产教育建设,已成立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四日写于长兴渔业社并题二诗颂之。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钢铁工人》,陆俨少(1909~1993)作于1950年代

2、新中国的建设需要钢铁,铁厂中的生产场景成为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画中的钢铁个人,分工协作,铁水倾泻,也映红了他们喜悦的脸庞。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春到西藏》,董希文(1914~1973)作于1954年

3、雪域高原,群山之巅,白雪皑皑,春日时分,桃花盛开,几位藏族百姓,脱离了苦海,看着远方道路上的车队,笑逐颜开。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五月的田间》,刘德文(1911~2007)作于1950年代

4、农村的五月,已然是插秧的时分,乡亲们在劳作的间歇,坐在田头,听着快板,忙中取乐。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新安江水电站工地》,潘思同(1903~1980)作于1959年

5、1956年开始建设的新安江水电站,由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从1960年建成蓄水发电,六十年过去,为华东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初生的小牛》,方人定(1901~1975)作于1956年

6、一位女社员提着水桶,抚摸着母牛,一头小牛刚刚出生,舐犊情深,跃然而出。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纺织女工》,陆鸿年(1919~1989)作于1956年

7、在一只写有1957字样的红灯笼旁,一位纺织女工手拿笔记本,上面依稀有着:“响应中央增产节约的号召,提高质量,厉行节约”的字样。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开山筑路》,何海霞(1908~1998)作于1956年

8、在高山峻岭之上,为了改善交通,筑路工人们,在大山上挖洞前行。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北京冬季的什刹海》,萧淑芳(1911~2005)作于1954年

9、冬天的北京,什刹海上已积满了厚冰,打扮时髦的人们在冰上翩翩起舞,远处的城门楼,在蓝天白云下静静矗立。

怀旧 | 50年代的画里中国(4)

《晚霞》,梁锡鸿(1912~1982)作于1953年

10、池塘边,落日西沉,晚霞灿烂,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宁静而幽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