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仪与王国维:末代皇帝与帝师的那些事儿

 史家之韵 2020-07-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也是推翻清王朝统治“辛亥革命”的开端。次年2月12日,清朝隆裕皇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发布退位诏书,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就此宣告终结。

宣统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溥仪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慈禧临终前遗命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是为宣统帝。

不料,还在幼儿时期的溥仪却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王。

所幸,清政府商议的《清室优待条例》,作为清废帝的溥仪倒也在紫禁城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少年、青年时期。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国学大师。

作为近代中国的大学者,王国维恪守传统的君臣纲纪思想,他早年在苏州师范学堂任教,常常对学生们讲授修身、伦理等封建名教纲常之理论。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常常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而知识分子们往往又把当上一名帝师视为自己人生中最崇高的理想。

1922年,在清末重臣升允(1858年—1931年)的推荐下,王国维成为16岁的废帝溥仪之师,王国维将此事视为自己一生莫大的荣誉。

次年,王国维任溥仪“南书房行走”,溥仪赏王国维“五品衔并赏食五品俸”,其后又赏王国维可在紫禁城内骑马。

王国维作为清朝的秀才出身,能成为昔日皇帝的老师,并能进入清廷南书房,属于溥仪特恩提拔,因此对溥仪十分感激,记下了每次溥仪赏赐的日期,并将“圣旨”的内容记录下来,妥善保存。

当溥仪赏王国维可在紫禁城骑马后,他高兴地向友人说:“维于初二日与杨、景同拜朝马之赏。此事在康熙间乃时有之……然此后则内廷虽至二品亦不得者,辛亥以后,此恩稍滥,若以承平时制度而言,在杨、景已为特恩,若维则特之又特矣。”

五年前,即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搞了一场复辟闹剧,拥立11岁的溥仪复位当皇帝,当时的王国维对张勋寄予了很大希望,没想到仅仅12天后这场闹剧就破灭了。

1923年,张勋病逝,王国维代溥仪为张勋起草碑文,他在碑文中写道:“此运之移既莫之至而至,忠义之至乃无所为而为,虽质文有殊尚之时,而名节无或刊之日。”

1924年,冯玉祥将军从直奉战争的前线率军杀回北京,在软禁大总统曹锟后,又修改《清室优待条例》,“逼宫”溥仪,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

在这动乱时刻,王国维陪侍溥仪左右,顷刻不离。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

而王国维对冯玉祥撕毁当初民国政府优待清廷皇室的约定异常愤怒,视为奇耻大辱,他曾约亲家罗振玉(1866年—1940年)、柯劭忞(1848—1933年)同沉于神武门的御河自尽,以示抗议。结果因家人的极力阻拦,严密看守而未成行。

然而,谁也没防得住王国维,在三年后,王国维还是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了!

1927年2月12日,王国维到天津为居住在天津张园的溥仪祝寿,期间,他力劝溥仪迁出天津,王国维认为,不断发生的战乱会威胁到溥仪的安全。但溥仪并不理会王国维的忠言,王国维担心溥仪的安危,“愤激几泣下”。

同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举世震惊。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辞世后,罗振玉代替王国维向溥仪作了一道“临终遗折”,并为王国维请谥赐祭。因为,按照清朝的条例,王国维仅为五品,身后只能进爵四品,不能称“公”。民国八、九年之后,由于爱新觉罗皇族常常上折向溥仪讨谥,溥仪小朝廷便规定,三品京堂以下的,不予赐谥。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他看到罗振玉所上的“临终奏折”后,“我看了这篇充满孤臣孽子情调的临终忠谏的文字,大受感动,和师傅们商议了一下,发布了一道‘上谕’说,王国维‘孤臣耿耿,深堪侧悯……加恩谥予忠悫[què,厚道、朴实之意]’,派贝子溥沂即日前往奠祭,赏给陀罗经并洋二千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