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明白知识 2020-07-10

纵观秦始皇一生的功过,「焚书坑儒」无疑是其中一件备受诟病的事情。

焚烧书籍这种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文明的倒退,书籍中承载的那些智慧与思想就此毁于一旦,如何不令人痛心疾首?而「坑儒」,也就是对文人的迫害,足以让后世志士寒心且愤怒,这些人自会攻击谴责秦始皇。秦始皇暴戾残酷的形象也因此流传至今。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秦始皇罪大恶极,东汉哲学家王充就在《论衡·书解》中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意思就是,秦始皇虽然叫百姓烧书,但并没有湮灭这些文明与思想,官方是保留了这些书籍的。

关于「坑儒」,清代词人朱彝尊在《秦始皇论》中说:「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朱彝尊认为,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妖言惑众的儒生,而非尊崇孔圣人之道的儒生。

王充、朱熹、朱彝尊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真相究竟如何,辛德勇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


01.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


辛德勇老师认为,秦始皇「焚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愚民」。因为书籍可以使人的头脑变得灵活,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对统治者来说不一定,百姓如果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变得不好控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奏上焚书令,他最重要的宗旨和出发点是要确定「别黑白而定一尊」,就是维护秦始皇「一尊」的地位和思想。

说到底是为了钳制言论,防止人们以古非今,街谈巷议。

在这个前提下,秦始皇把那些私学——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进行焚毁。不过在当时,有一个特别的保留措施——「非博士官所职」,也就是除了博士官职责所需的书籍,剩下的「天下敢有收藏诗、书、百家语者」,都要到当地的郡守和太尉那里把他们的书烧掉。

辛德勇老师说到,清朝末年,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按焚书之令,但烧民间之书,若博士所职,则《诗》《书》、百家自存」。康有为也特别强调,博士官所掌握的,除了儒家经典之外,也有百家的经典。辛老师认为康有为的这个说法是比较符合当时《史记》的情况的。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在此书中探讨古文经典的真伪,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康有为认为后世看到的孔子学说,都是经过了王莽的篡改的,并非孔子本意。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我们过去通常只强调秦始皇焚毁的是儒家经典,但其实不是。秦始皇针对的不是儒家,而是所有能使百姓开化的书籍,那些包含社会思想的东西。所以诸子百家,包括他表面上推崇的法家的书籍,民间也通通不许留,只能留下医药、卜筮、种树这类的书,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纯自然科学的书。


02.

被坑杀的究竟是谁?


关于秦始皇坑杀的对象,一直有两种说法,有人说是儒生,有人认为是方士。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对此事的记载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那么根据书中的记载,秦始皇坑杀的是方士,是那些摆弄阴阳术数的骗钱的人,而不是儒生。

众所周知,秦始皇醉心于长生不老,一向沉迷于求丹问药,养了一大批方术士。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传说醉心长生的秦始皇就曾派遣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不老仙丹。

其中就有两个人,分别叫做侯生和卢生。两人并未研制出什么「不死药」,由于害怕秦始皇的严刑峻法,便下决心逃走。他们临走之前对秦始皇做了一番评价: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致意思是说,秦始皇为人刚愎自用,不信任他人,如此贪恋权势,这样的人不可为他求得仙药。然后二人便逃走了。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自己如此厚待两人却遭此诽谤。要说秦始皇因此坑杀方士,似乎是合理的。

但辛德勇老师对此有不同的意见,辛老师认为《史记》中的这段记载的原文应该是「坑儒士」,而不是「坑术士」:

「为什么突然冒出来一个『坑术士』,『坑术士』的结果造成『六艺从此绝焉』,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六艺跟术士没有关系,这是儒生的事情,坑了术士造成六艺从此绝焉,总感觉有些不协调的地方。」

除了「坑术士」不合逻辑之外,辛德勇老师还找到一些其他的史料来证明。

古代有三家给《史记》做旧注,而这三家旧注里,只有唐代开元年间的张守节做的《史记正义》为「坑术士」这一条做了注释。古代给史书做注释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注释的文字要与正文相对应,所以《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儒林列传》的时候,文字要和前面的「焚诗书」「坑术士」相对应。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史记三家注》,其中包括有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时间:2014年

在《史记正义》中,曾引很长一段文字,记述秦始皇如何坑儒士而不是术士。比如记载唐代骊山的西北脚下有一个坑儒谷,460余名儒生在坑儒谷怎样一个一个被坑杀的,非常具体。那么按照《史记正义》注释的方式,原文应该是「坑儒士」,这是辛老师通过《史记》的旧注做出的一个判断。

此外,还有一个看起来不具有那么强说服力的直接证据,但也可做参考。那就是南宋人潘自编纂的类书《记纂渊海》里引录了一段《史记·儒林列传》,非常明确地标明了这段话就是引自《史记·儒林列传》,潘自引用的《史记》文本是这样的:「秦之季世,焚诗书,坑儒士」,也就是说,在南宋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史记》,记载还是「坑儒士」而非「坑术士」。

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秦始皇决定「坑儒」时,长公子扶苏曾劝谏秦始皇,他说「诸生皆诵法孔子」,这样我们也可以比较清楚地判断,秦始皇所要针对的这些人不是方术士,而是儒生。

那么,无论是从逻辑的合理性,还是一些史料上看,应该可以确定秦始皇坑杀的就是儒生。


03.

方士惹祸,儒生遭殃


不过,既然事端皆由方士而起,秦始皇为什么要坑杀这么多儒生?他的迁怒是不是也太没道理了?

非也,秦始皇坑杀儒生,恰好是他对方士的愤怒冷静下来以后,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决定。方士的一番话让他意识到,民间是存在一些反对他的声音的,如果让这些声音变大,则很有可能引起形势动荡,不利于他对国家的把控。

那么谁有可能放大这些声音呢?儒生。

小小的方士对秦始皇的贬损虽然令他生气,但不足为惧。而儒生就不一样了,儒生的社会地位比方术士要高得多,他们的言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儒生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辛老师认为,除了儒家的社会观念和它建设国家、治理社会的理念更符合世道人心,更容易受到老百姓欢迎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因素,那就儒家承载的知识量。

在先秦诸子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之中,除了儒家之外的其他学派,有的不好理解,有的过于出世,有的有点不切实际,它们更多地是抽象地阐述其学说和学理,但儒家不一样。辛老师说:

「儒家自从春秋后期孔子用《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所谓六艺来教授他的门徒传授知识以后,儒家的整个知识构成当中,抛开它的政治理念不看,它承载着更多的知识。」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

由于儒家知识的丰富性,我们可以想象,这一批儒生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在民间,在社会各个阶层,一定比其他学派有着更大的影响。

儒家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更具指导性,那么它比一个空洞的理论产生影响的范围一定要大得多了。因为空洞阐释理论的学派,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对此感兴趣的人,但具体的知识却是所有人需要的,这是知识本身具有的影响力和魅力。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如果说这些儒生们也像这些方术士一样对他心怀不满,再散布言论,就会「为訞言以乱黔首」,「黔首」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所以当秦始皇考虑到这些问题时,他必须进行一下审查,他要知道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是不是也暗流涌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始皇三十五年的时候,也是他的方术士逃跑了之后,秦始皇让御史去审查诸生。诸生在严刑峻法的淫威之下,不得不一个个开始互相检举互相揭发,有的还屈打成招,最终审查确定了460多个所谓以妖言来祸乱黔首的人。

最终,这些人全部被坑杀,目的是杀一儆百,控制言论,让天下读书人学会闭嘴。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陕西临潼愍(mǐn)儒乡坑儒谷,传说秦始皇就是在这里坑杀了460余名儒生。


04.

秦始皇对儒学的重视


「焚书坑儒」以后,我们很容易就会以为秦始皇讨厌儒家的那一套学说,毕竟大家都相信秦始皇所尊崇的是法家思想,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他的丞相李斯就是众所周知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但辛德勇老师指出,秦始皇是相当推崇儒学的,是他保持了儒学的官学地位,也使得儒学在后世流传成为显学。

秦始皇如何尊重儒学,辛德勇老师举了两个简单的事例。

一是秦始皇的朝廷里,一共设立了七十个博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的时候,带上了这七十名博士,《史记》明确记载「儒生博士七十人」,也就是说,秦始皇设立的这七十个博士,全部都是儒生。

辛德勇教授:秦始皇与儒学

泰山,五岳之首。在儒家的学说中,泰山封禅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只有圣功圣德的君王才能去,秦始皇自认有功德,所以决定去泰山封禅。

另外从博士这一官职的渊源上看,在秦始皇之前,战国时期有两个国家设过博士,鲁国与卫国,它们都是和孔子,以及孔子的门徒子夏传播儒学有密切关系。

而之后,西汉时期设立的博士都是儒学,管理博士的官员也都是跟儒学有关系的,所以辛德勇老师认为,从整个发展历史上看,秦始皇设立的七十个博士应该都是儒学博士,或者说儒生博士,足见秦始皇对儒学的重视。

一般人认为,秦始皇是尊崇法家的,可是他没有设立法家博士,而是儒家博士。这是为何?

辛老师提出,胡适以及其他学者都曾谈到法家和儒家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思想学说,法家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儒家才是用来治理社会的内在思想学说,也就是「外儒内法」,其实法是儒的另一个侧面。

与此同时,辛老师认为,秦始皇对儒家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需要儒家学说来做国家的礼制建设,这是最根本的,真正维持社会运转的东西。

对普通民众来说,若想要他们能够忍受残暴统治而不群起而反,除了秦的严刑峻法,必然有礼制建设的另一方面,要维持这一方面,秦始皇只能靠儒家,礼制建设需要借助儒家学说的知识层面,它包含着很多在秦代之前的很多社会文化知识。

辛德勇老师就曾在他的文章《关于李斯和秦代的儒学》中指出:

「儒家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这些社会礼仪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百家弗能易』,也就是具有其他任何一家学派都不具备的极大优势,那么,秦朝只要存在,就一刻也离不开这些儒生。」

这也是秦始皇设立这七十个博士的原因。

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秦始皇并不需要忠于某一学说,只要对统治有用,都可以拿过来用。所以他一方面用严刑峻法震慑国民,一方面用儒学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控制。

但是秦政权到底还是过于严苛了,这个王朝并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传之万世,以至无穷。辛老师在直播中引述了宋代葛庆龙写的一首诗,名为《咏黄石公》:

「挟书律重火犹光,

天下严搜不敢藏。

圯上老人无见者,

一编亲写授张良。」

这首诗表达的是,统治者其实无法禁绝天下典籍,再严厉的镇压也无法使已经开化的心灵变得黑暗。而且想通过思想来控制世道人心也是做不到的,比如就存在圯上老人这样的人,「一编亲写授张良」。

思想的传播不仅很难被完全禁锢和妨碍,更会对社会的变革起到巨大的作用。

最终,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灭秦立汉。历史开始了新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