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时期时代,从市区东郊琵琶山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他们与黄河下游的其他部落共同创造了大汶口文化。 夏、商、周时代,济宁称为“仍国”或“任国”(“仍”、“任”同音)。商代时多次迁都,南庚时期曾迁都于“奄”,即是现在曲阜市。此外,商代济宁地区的方国部落十余个,部分为商族族系,部分为夏代部落方国承袭演变而来。 商代济宁境内方国示意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任国改置任城县,属薛郡。即是说,任城县开始有“城”,这座城系任国的“国城”,秦时改为“县城”,治所大致在如今的泗河入户口附近的仲浅村。由此,“任城”作为一个地方政权所在地的名字,就出现在历史上了。 秦代济宁周边郡县示意图 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任城县古城,在(济宁县)东南四十里古横坊村(今微山县仲家浅)”,经西汉、东汉、三国、西晋至东晋,城址未变。 西汉建元年间所置郡(国)县示意图 南朝刘宋时期,任城县并入亢父县。至北魏复置任城郡任城县,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移任城于今市区任城路(王母阁路),即今城南二里至小南门,“并为任城郡治”。古任城城址的变迁,不仅为隋唐时期任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济宁城的发展开拓了锦绣前程。 齐魏时期所置郡县示意图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任城县属于兖州。唐朝,属河南道兖州鲁郡。 五代盛唐时期,据李白《任城县令厅壁记》,当时的任城已经成了鲁西南的交通要冲,不仅成为“地博厚,川疏明”,“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实泉货之”的繁华城市,而且还是一座“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的文明古邦。为此, 李白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携家来任城居住,长达十六年之久,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唐代开元二十九年所置州县示意图 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均袭唐制,后周时,据《山东通志》载,“周、濒济水,立济州”。《续山东考古录》云:“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任城属济州。 济州,因地临汶、泗、沂、光、济五水而得名” 因篇幅所限,今天先讲到五代时期,下期接着讲五代之后的济宁城址的变迁,欢迎对济宁历史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关注这个号,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