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巍峨俗世人自杰

 家在黄岛 2020-07-10
 
 

巍峨俗世人自杰

 
魏世杰老先生是西海岸首屈一指的地方名人,生平事迹“感动青岛”。他2014年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同年荣膺中国“最美老有所为十大人物”,先后曾作为特邀嘉宾接受央视《夕阳红》、《开讲了》等栏目专访。他是一座大山,屹立在生活的地平线。巍峨,让人高山仰止;险峻,使我望而却步。
魏老生于1941年,原籍青岛即墨,上世纪60年代初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青海221基地,长期参与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后来成为科普工作者,创作过很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自传体小说《禁地青春》在天涯网站引起强烈共鸣,不但点击量过百万,还被誉为最干净的文章。最终改编成电视剧《青海花儿》在央视播放,反响热烈名动海内。网友亲切称他“核武老人”。
我是写手也是军迷。兴趣爱好,与魏老从事的两大领域都有交集。可在魏老面前,我像抓耳挠腮的猢狲,老人俨然拈花不语的如来。我的所长,文不张武不驰,左右跳不出他掌心,我连蹦跶一下的冲动都没有,徒然憋得脸跟猴屁股一般红。当然我顽劣的文字也曾通过不同渠道,有幸入过老人法眼。权当这是不经意的“灵猿献果”,希望先生笑纳我毫无成本却深有诚意的景仰。
我心里,魏老当年遁世埋名托起“大国利器”,使东方之光“横空出世莽昆仑”。如今揭去神秘光环,也是民间实至名归的 “两弹元勋”,一老就如一宝,魏老更是“国之重器”。 既然回归生活,理应乐享天伦安度晚年。实际,却大相径庭。
曾经,长空雁叫霜晨月;如今,残阳如血西风烈。
我眼里,晚霞斜照下,魏老这座大山“巍峨”的背影是“险峻”,一览无余陈列在大地上,内容触目惊心。西方有谚:“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无需讳言,苦难,是魏老生活的真实写照。
“百度”词条这样介绍:
命运对于魏世杰而言也许显得有些残酷。他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家庭,两个孩子常年患病,都不能工作,有时连生活也不能自理。老伴因“文革”期间受到刺激而精神失常。他一人扛起了照顾3个病人的重担。

自文革起,老人命运风雨飘摇,身陷冤狱命悬一线。 221厂因知识份子众多成为浩劫重灾区,先后有4000多人被非法关押隔离审查, 300多人被迫害伤残,50多人死于非命。这段历史不堪回首,从施虐者到受害者,都属时代牺牲品。10年劫后余生,社会拨乱反正。魏老作为幸存者,可家庭却依然饱受磨难,沿着不幸的轨迹祸不单行,如今一家四口三位病人,儿女患有智能性格障碍,全靠他一人照料。女儿和老伴儿常年住在医院。而就在发此文之前,我刚获悉魏家阿姨已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月余,连医生都已开始思量变数。魏老生活艰难不堪设想,假如这种痛苦落在我头上,我会彻底崩溃。

最初了解魏老这种遭遇,使我联想到金庸武侠人物“金毛狮王”。他被恩师猝然杀掉全家,目睹爱子被最尊敬的人摔成血肉一团,从此性情大变,动辄手持神兵利器对空劈刺咒骂“贼老天”。冤有头债有主,人祸可找元凶报仇雪恨,快意恩仇怎么也不为过。可对老天爷这种“假想敌”,就像跟影子作战,无处亮剑。”换了我是魏老,“屠龙刀”冷兵器太低级,我恨不得拿 “原子弹”轰塌“老天爷”。

魏老却如冬日里巍峨的大山,把苦难坦然雪藏于胸怀,将高洁安详呈现给世人。面对匪夷所思的苦难,无论多么超凡,人必有脆弱的一面。人性是美的、善的,也就决定本质是柔弱,而不是刚强。这体现在我们不论感动还是委屈,结果是流泪而非狂笑。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关于魏老,我愿意认为,他以人性真善之至柔,驰骋于命运粗暴之至刚。命运屡屡向他挥动魔爪,最终他掐住命运的喉咙,主宰了生活。尽管过程特别残酷,任何人都感觉物伤其类,在痛楚的泪光中,看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凄美”,但这决不是魏老的本意,这是情感和审美无奈的一种悖论。
网络朋友对魏老爱称“父坚强”。古人“惟愿生子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这是对平凡幸福的认同,对苦难敬畏的排斥。魏老儿女连 “愚且鲁”的目标都可望而不可及。也许我在为玩游戏失败捶胸顿足时,魏老会擦干额头汗水,洗掉双手污秽,为收拾掉儿女的便溺而绽开笑脸;当别人对他表示怜悯,为他家庭扼腕叹息时,也许魏老正在对其他不幸的人扶危济困施以援手。若同样遭遇落在别人身上,或许会万念俱灰自暴自弃,可魏老却把苦难深重的生活,过得那么细腻入微,那么有滋有味,让观众既倾情心折,又不忍触目。
多年来,老人身似不系之舟形如无波古井,只有他的心别人无法窥奥,也不能妄加猜度。我不认为老人幸福,但看到老人始终乐观。他在微博上这样介绍自己:“一个鼓捣过26年核武器、有一些科普作品的倒霉老头儿。”对那么多应接不暇的变故,他用“倒霉老头”四个字一笔带过,让人哭笑不得五味杂陈。老人表示“照顾亲人是自己生活的意义”。归根结底,这是“责任”和“担当”。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大文化人,曾经因为文化,为他带来无尽苦难;我想最终还是文化,帮助魏老抚平历史创伤。日月如梭,时光编织了他遮蔽苦难的粗粝外衣;岁月如流,诗书涵养了他直面人生的萧瑟风骨。所谓“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是 “道德”和“智慧”,道德让人灵魂高贵,智慧使人思想强大。两者珠联璧合,构成圣贤独有的伦理与人生观,这在魏老身上得到了印证。同样,文化气质体现在他身上的,不是外在的华丽儒雅,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是闪耀着“温、良、谦、恭、让”的“国士风范”。
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魏老堪称拥有这种境界。他举重若轻,抬头超脱磨难,落步踏破困顿。对亲人,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对自我,如鱼饮水炎凉不问;对他人,和如朗月友似春风。他事无巨细,把愁云惨淡的家庭收拾得风平浪静后,坐下来享受片刻安宁,读读书,写写字,喝杯茶,听个曲儿,干点自己惬意的事儿。快乐与苦难的巨大反差也就高下立现,这种真切厚重的愉悦轻松,不正是很多人早已遗失的清欢真味吗?这一瞬,他人不但无法报以廉价同情,而且感觉自己渺小,与魏老无法同日而语。芸芸众生立身滚滚红尘,“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常人,我们,只不过多些平庸和幸运罢了。
从魏老经历来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读书人的璧玉是“知识”,那么当年的“原罪”在于“智慧”。他们文弱身躯内,有仰望星空的眼睛,有探索真理的思维,历来被异端视为天敌。他的不幸且看做一人一家之不幸,但以魏老为代表的一代人生活家庭的无辜被牵连,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几年,邻国频繁核试验,很多人为之兴奋雀跃,奇谈怪论甚嚣尘上。为此《南方人物》专门刊登魏老访谈。老人一石击水:“现在我变成了反核专家,持谴责的态度,支持禁止核试验,禁止核电站。这东西真是个魔鬼,我们把他放出来之后,还得再把它关回去。”魏老无疑是权威,这样发声,他面对许多压力,甚至冒将自身青春和科研成果加以否定的风险,有壮士断腕的痛楚。但人们看到了一位胸怀坦荡,铁骨铮铮的老人,凭借科学辩证,在为国为民指点迷津,这是遗世独立的大智大勇。闪耀浩然正气——“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被很多热血国人视为信条。可作为大众,未必了解真意。人往往愿意纵容情感,认为凡事只要目标高尚即可义无反顾,却常常释放兽性,所谓“种下龙种,长出跳蚤”。其实,对于社会理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根本焦点不在所做的事情“对与不对”,而在于“该与不该”。当面临许多思潮进退无据,既然无法看清“对不对”,那就不要囿于这个谜题,可以退一步思考,应当问自己的行为“该不该”?“对与不对”的纠结,毕竟浮云遮望眼,的确难以回答;“该与不该”的思量,却直接拷问良知,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毋庸置疑。例如:该不该尊重生命?人民该不该免于饥寒?国家该不该穷兵黩武?对此不同回答,就是“仁人”与“贼子”的分野。搞清这个问题,迷茫人也就不会拿无知当个性,以黑暗为光明。不论卑微地活着,还是在尊严中死去,生命相对会活得明白些。魏老正是见证历史与现实苦难的“定海神针”,他的一系列反思 “但开风气不为师”—— 恰恰是对这种现象乃至人群最好的劝告和警醒。
岁月风霜两相磨,魏老已近迟暮,尽管坚强达观,最终无法释怀的还是亲人,这是坚韧贝壳下呵护的灵与肉,还有血泪凝成的珍珠。古语说“太行巍巍,是天道不平,黄河滚滚,乃天道不清。”老人受的罪已够多,记忆里伤痕累累,道路上蹉跎坎坷,明天的旅程不可预期。我深深隐忧,恐怕现实中哪一个颠簸,成为压垮这头“骆驼”的可怕稻草。为此我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跟随于魏老鞍前马后,学习之余尝试尽点绵薄之力。同时迫切盼望社会伸出援手,以解老人百年之忧。助人即为自度,可体现人道温暖与安慰,这是民众力所能及的义务,社会不可推卸的职责。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蓝图并不遥远,你、我、他,可以共同努力,祝福一位忠厚长者的家庭春暖花开,否极泰来。
传统知识分子,以“修齐治平”为社会理想,追求人生“三不朽”。生活,归根结底也是公平的,魏老人生虽历尽磨难,却春华秋实,一步一个脚印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经意间达到了许多读书人终生难以企及的高度。
立德:他修身齐家超凡入圣可歌可泣,
立功:他为国铸剑核武元勋不可磨灭,
立言:他著作等身读者无数流传后世。
至此,更为感佩: “男儿成此三不朽,巍峨俗世人自杰”。魏世杰老先生——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于大勇,青岛港集团油港公司工作。曾以网名默雷混迹论坛结交朋友。好传统乐谈兵,读奇书访高人。偶为散漫文。崇尚: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