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杂感

 家在黄岛 2020-07-10




宋荣芳



感恩偶遇 《家在黄岛》,作者们文字串联的功底了得,篇篇优美的文章,让我欲罢不能。读每篇文章都是与读者在进行心灵的对话,回想自己已经忘了多长时间没有练笔了。浮躁的社会,人们在终日奔波中忽略了心灵内在的东西,渐渐走向迷失,似乎永远停不下脚步去和心灵对话。记得有句话说,现在的人忙忙碌碌,灵魂都跟不上身体的步伐了。年轻时那个爱好文学的我经岁月的打磨,生活中已经少了那么多诗情画意,不惑之年内心更多的是一份从容,生活让自己缩小的不能再简单。
暑假之余回到久违的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顺便让孩子回家寻寻自己的根,“万物土中生”。老人常说经常让孩子接接地气,对健康有好处,农村孩子长得比城里孩子壮实也在情理之中了。钢筋混凝土里长大的孩子对遥远故乡的记忆基本是模糊的,理解不了血浓于水的浓浓的亲情。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忽然回到一个遥远的村落,儿女不适应的同时更多的是抱怨:有钱买不着好的零食;老人家里没有网络,生活单调;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老家天气闷热;院子白天苍蝇多,晚上蚊虫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呆不住的原因。
我就在想,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而且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温馨的回忆:夏天河里洗澡、捉知了,晚上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数星星,那时的星星咋就那么亮、那么多,天空咋就那么蓝,儿时的一切总让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遐想超越了极限。没有电子产品围绕的时代,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是一起交流沟通,生活虽然艰辛可是无忧无虑,知足常乐,幸福满满,真应了那句话: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相比现在的低头一族,人和人之间少了最起码的信任,互联网让最亲的人也变成了陌路,真是很难理解,我在质疑发展是否真的是一种进步。
在抱怨中孩子勉强住下了,父母虽竭尽全力地好好侍候着,孩子们的满意度还是不高,这让我想起现在孩子从小就缺乏了感恩的教育一课,回想自己任教这几年,教了一批批学生,有印象深刻的,也有平平淡淡的,但是只要你不再教他们,很少有孩子主动聊天打招呼,有时面对面也会熟视无睹,颇是尴尬。但也有几年不教的孩子见面依然亲切,问长问短,虽然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题,却已是满满的幸福啦!
现在的孩子缺乏的还有一些挫折的教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包办……让孩子感觉拥有什么都是理所当然。既然回老家或多或少让孩子有些心灵感触的东西,在我的一致要求下,同父亲一起领孩子去地里拔草。初到田野,在孩子眼中一切都那么新奇,有野花,蚂蚱,大片的庄稼……一片新奇的世界。女儿拔草,儿子稀罕父亲的锄头,有模有样地锄地,实时地教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不再是课堂上的朗诵,而是身体真切的感受。劳动在鼓励表扬中结束了,第二天再约去地里,千呼万唤也叫不出来,再好的交换条件也不能成交了。怕吃苦是现代孩子的通病,天气太热,不能勉强,只好作罢。 
一日 女儿饭后偶然一句:回家吧,还住多久 ,住在这里干什么  ?我郑重告诉孩子,啥为幸福?幸福就是父母健在,家人安康。陪伴就是给老人最好的礼物,耄耋之年,他们心灵充斥更多的其实是孤独。时光如梭,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光侃侃而谈啊! 老人终归盼的还是儿女的团团围坐,像我们小时候的依偎,时光不会静止不敢怠慢,所以要倍加珍惜。
数日的高温,父母怕热着孩子一再催促我们启程,刚刚有些适应农家生活的孩子的欢呼雀跃掩盖了我心头的落寞,父母在,家就在。回头看看那条熟悉又陌生的乡间小路,更多的是怅然,已过伤感的年龄,回首白发苍苍的父母,失去了挥手的勇气……

作者简介:宋荣芳,家在黄岛长江路,闲暇之余喜欢静静聆听心灵感悟并付诸于文字,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打动读者,只有真性情的人才能感悟生活的真善美。热爱讲台和太阳底下光辉的事业,对教育的理解:教育即积德行善的一个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