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足球“欢笑”多

 家在黄岛 2020-07-10

中国足球“欢笑”多
文/张福堂

十月五日,假期过半,出门旅游的,高速堵,景区挤,拍个景点路人全占;宅在家中的,孩子怨,老婆烦,朋友圈里干瞪眼。放假时的快乐已消磨殆尽,如意算盘被现实击碎。就在大家心烦意乱,感叹放假还不如不放假时,0:1,国足及时地给大家送了个大礼,霎时雨过天晴,阳光普照,一下子戳中了大家的笑点,国足竟然0:1输给了叙利亚队,输给了战火纷飞,人员不整,被视为本组最弱的叙利亚队。人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段子手迸发了前所未有的语言天赋:“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支球队都叫特能输;我们不进球,我们只是足球搬运工;中国足球队,专业输球30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旅游的也不嫌挤了,凑在一起涮国足,人越多越热闹,气氛愈加高涨。在家的猛刷朋友圈,条条与国足有关。国足的输球,让大家又找回了放假的感觉,让大家快乐起来。大家早已默认了国足的屡战屡败,对国足由希望变失望,由恨其不争转为幸灾乐祸。在幸灾乐祸的背后,藏着球迷们深深的悲哀。同样的,感到悲哀、痛苦、自责的还有国足小伙子们,小伙子们太想赢球了,他们在场上已拼尽全力,已竭尽所能,但还是输了!
世界人口第一,13多亿人,正在崛起的中国,在主场竟然败在了人口只有两千多万、多年战乱的叙利亚脚下。何故?怨教练?怪队员?裁判黑?经费少?场地不给力?领导不重视?非也!一项体育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足球,要有野性。在球场上,要有豹子般的速度,老虎般的气势,狐狸样的狡猾,水蛇样的灵巧。这些野性,要侵入足球运动员的内心,浸入足球运动员的灵魂,是从小渗透的。而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百般呵护,夏天怕晒着,冬天怕冻着,春天花过敏,秋天风撩人。在学校里,偶然磕破点皮,孩子哭,家长找,老师怕,校长批。稍微有点对抗的活动,老师们都避之不及,更何况野性十足的足球运动。体育课上,老师们更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出什么岔子。安全第一没错,但也不能安全到凡是对抗性的活动都禁止。有对抗就会有磕碰,有磕碰就可能有损伤。现在即使合理的磕碰,意外的损伤,家长也会揪着老师不放,领导也都胳膊肘子外拐,老师们只得因噎废食,对抗性的运动少做甚至不做。更兼之小学里阴盛阳衰,女教师队伍庞大,潜移默化,‘娘娘腔’的男生逐年增多,这样的后果让孩子从小少了阳刚,没了野性,焉谈足球?!
足球,要有韧性和耐性。足球是圆的,讲究融会贯通,需要数次的迂回曲折,峰回路转,中路突破不了导边路,边路进攻受阻传中路,出现机会就快速反击。现在的小伙子,在家不让父母,在校不忍老师,在队无视教练,何况一球乎?勇气有余,韧性不足,对方一旦逼紧,猛开大脚,去你个“球”吧!力大,劲足,球呢?球呢?不知道!
足球,讲究配合。足球是集体项目,需要队员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有鲜花,有绿叶,有前锋,有后卫,有射门,有助攻。大放光彩的球星固不可少,默默奉献的球员才是基石。如今的小伙子都是独苗一根,在家俗称‘小皇帝’,金口玉牙,说一不二,只有你配合他的份,哪有他照顾你的事。踢球时,也是随心所欲,急功冒进,不讲配合,不做绿叶,人人觉得自己是球星,球场上乱成一窝蜂。唉!现在的孩子,对他们来说,配合和纪律就是个“球”。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从小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灌输孩子“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只有把别人比下去,自己才会成为老一,只要战胜别人就是成功。从不教育孩子量力而行,超越自我,为他人鼓掌。上进是必须的,但仔细想想,每个行业第一就一个,你不是为难孩子吗?
足球,更要有广泛的大众基础。水涨船高,万事一理。看《球王贝利》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买足球,贝利父亲用大号袜子、破布和旧报纸,做成了一个自制“足球”。在巴西,街道巷尾,花园广场,处处是踢这样自制“足球”或足球的孩子,即使摔得皮开肉绽也无所畏惧,照踢不误。反观我们,就连球场上也难看见孩子们奔跑踢球的踪迹。在中国,乒乓球和足球是两个极端,乒乓球成绩辉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乒乓球有广泛的大众做基础,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是单位,无论是小到只有两三个人的公社粮站,还是几千几万人的大厂,都会有乒乓球台,单位内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能拾起拍子打几个回合。足球想雄起,就要从体制体育回归大众体育。

足球是圆的,谁敢保证雷米特金杯就不会滚进中国队的怀里?

话又说回来,我上面的话,顶多算个“球”。

作者简介:张福堂,教书糊口,授二十余年数理只略知皮毛,司考取A证却律不明,好打乒乓球艺稀松,十年如一日,骑脚踏车上下班,唯此技尙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