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文物遇到中高考,题目让文物变网红

 千冰室 2020-07-10

文|小二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考高考,不仅是学子们的生涯大事,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与往年一样,每年的中、高考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而中、高考题提及文物的考题,也随着考试迅速走红全网。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2019年6月,国宝文物独孤信印喜提全国高考数学二卷第16题,题中问这枚印章共有几个面,棱长多少。这件出现在高考题中的文物,就是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珍宝“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边长2厘米,通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整枚印章共26个印面。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此印集多印于一体,印文为公文用印(6面)、上书用印(4面),书信用印(4面)三种用途,在我国现有出土文物中,是首次发现。它有14面全有字的印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字数也多达47个。

这枚印章名为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善骑射、官声好、颜值高,也是天下第一老丈人: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四女儿嫁给了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昞,他们的儿子李渊成了唐朝开国皇帝。因此他也做了三个朝代的国丈,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仅此一家。

各个印面

印文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一为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大司马相当于总参谋长;二为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大都督相当于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其三为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柱国用印、上书用印、书信用印……

独孤信:你们看我这个印,它像不像高考题?

独孤信一生南征北战,可能是为了携带方便,把所任各种官职的印文连同常用的一些印文集于一印,就制作了这枚组合式煤精印,随身佩用,既简便,又别致,一印多用,不仅提高处理政务的效率,还顺带解决了朋友通信、家书往来的问题。在中国玺印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稀世国宝”。不过他做梦也不会想到,1000多年后他和他的印会出现在全国高考试卷上决定千万考生的命运。

四羊方尊

早在2007年6月,长沙市的中考题中就出现了文物:四羊方尊进入长沙市中考历史卷,这是有媒体报道和业内知晓博物馆文物进入大考最早的一例。为什么四羊方尊会进入试卷当中?因为在2007年3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55件(套)馆藏精品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其中便有四羊方尊,因为四羊方尊是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半山腰上,只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展览是四羊方尊首次回家“探亲”,因而引发湖南省博物馆的观赏热潮,四羊方尊也因此出现在长沙市中考的历史卷中。

国家一级文物

四羊青铜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居一隅。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造型简洁优美,寓动于静,极具端庄典雅意蕴,被认为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具制作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十大传世国宝之一,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被认为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

自出土之后,人们最关心的是其无与伦比和堪称天物的制造工艺,以及其身上布满的各种纹饰图案,即使是有少数人曾经分析过其形象和花纹所表示的文明含义,但都流于肤浅的理解和对文明发展的无知,使得四羊方尊在被发现至今将近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1956年,四羊方尊正式移交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四羊方尊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以后就一直留藏在该馆。四羊方尊作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十大传世国宝曾多次出国展览,并作为中国古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被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自从湖南省博物馆将四羊方尊放进中考题,成为展览贴近大众的一项重要标志被热议了好几年。自此之后,文物开始以各种形式进入考题当中,渐渐成了考题中的常客。2017年北京卷语文题,文章从海昏侯、妇好墓出题,分值占24分。2017年北京卷文综地理题关注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价值以及故宫保护措施。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之一是要求考生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_____,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占总分的40%。2019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卷则选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14集何尊中的旁白作为阅读材料。

2019年甘肃省的考题

是让孩子任选一个文物撰写解说词

扎堆选择文博做考题也并非偶然,与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凸显和行业媒体及时有效的宣传报道等密切相关。对于考到的文物教材,我们可以在博物馆或者教科书看到实物和通过介绍了解,但古代“高考”教材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在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大家想要学习,只能靠口耳相传和抄书,藉由人们的传抄,使得书中的知识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考试有关的儒家经典专著更是在广大考生中供不应求,然而,传抄的书本越多,抄写的量越大,参与抄写的人越多,就很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学的知识是错的,想要参加科举,考取功名那也简直是天方夜谭,唐文宗为了避免儒家经书在流传讲授中产生谬误,遂有了国家刊刻儒经之举。借助当时流行的拓印技术,正版的“高考教科书”诞生了,将要参加高考的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不用苦去抄书。在《开成石经》刻成的第二年,唐国考遂以《太学创置石经诗》作为入贡院面试的题目。

《开成石经》拓本

也就是说,《开成石经》是唐代科举考试必备‘教材’,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里边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12部儒学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氏传》之末,典籍刻于巨大的青石上,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计160卷,650252字,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高考教科书大全”的《开成石经》。

西安碑林藏《开成石经》

当今的学术界将《开成石经》视为国宝级文物,可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些刻满儒经的石碑或许有着比这更高的地位。中国古代一共只有7次大规模刻石经的记载,除清《乾隆石经》之外,有5经皆已残损不堪,唯独其中第3次刻经之成果、规模最为宏大的《开成石经》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是中国重大的一部石刻图书,有着“石质图书馆”之誉,是研究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