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峨眉通背缠丝拳第七路 小连桩

 缠丝拳会馆 2020-07-10

01、请手提气    02、退回奇门       

03、左挂挤手    04、右挂挤手       

05、沉气贯劲    06、右挑左闭掌   

07、右边缠顺捶   08、回挂左拗捶   

09、追步穿花掌   10、转挂右拗捶   

11、追步穿花掌   12、左擒右顶膝   

13、左提右踹脚   14、右顺步捶       

15、右擒左顶膝   16、右提左踹脚    

17、左顺步捶    18、箍膝蹬脚       

19、双风贯耳    20、回缠左断肘   

21、左管脚撒手   22、捆身扛摔       

23、巴手右滚断   24、开步抖手       

25、上右步锁喉   26、追封右云手   

27、右擒左顶膝   28、右提左踹脚   

29、左顺步捶    30、双穿朝阳腿   

31、右顺步盖捶   32、雷火冲天      

33、右横步裁捶   34、右擒左顶膝   

35、右提左踹脚   36、左顺步捶      

37、左擒右顶膝   38、左提右踹脚   

39、右顺步捶    40、右擒左顶膝   

41、右提左踹脚   42、左顺步捶      

43、双穿朝阳腿   44、右步双擂捶   

45、右勾左兜掌   46、左勾右兜掌   

47、退赶手倒肘   48、边缠凤眼捶   

49、收脚提气    50、导气归田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巴渝缠丝拳第七路小连桩教学参考视频)

  通臂拳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司徒玄空创编的。动乱和战争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搏击武术和健身功夫的高人。有的诸侯国家或部族战败后,一些逃脱追杀的战神隐居避远的峨眉山等西南边陲险山恶水之间,司徒玄空便是其中佼佼者。司徒玄空潜修期间观研猿猴等动物搏杀技法并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创编了古老的通臂拳并传播于众,因其常着白衣,徒众多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道号动灵子。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和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火龙拳系列。道家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经(火龙)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理论基础。

  峨眉内功通背拳、火龙拳因三位历史人物的大力推动而广传天下。道家武术史记载,明朝初年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背)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背拳的密切关系,并开创了武当内家拳系列。

  另一位历史名人是明朝中期兵学、武学明师唐顺之先生。唐荆川公佳作《峨眉道人拳歌》是史料中最完整记录峨眉通背拳的珍贵文献,其“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臂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峨眉通背缠拳,不过大多都刻意追求技击之用法,十分忽略其修身养性的内功基础,因而只继承了其外在的形式(一个空壳),遗失了真正体现其内在东西的通背法门(即于师天沛垂暮之年才肯对有心人吐露的缠门斯文之道)。

  还有一位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唐顺之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征。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江浙及中原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

  戚继光经过研究认为,不论是张三丰传到武当的通背拳、火龙拳,还是唐顺之传到江浙的通背缠拳,这类出自川东地区的以修炼螺旋缠丝横劲为主要特点内家功夫亦和古老巴人的武术有血缘关系。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相关文献记载,重庆地处川东,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刚烈、勇猛、剽悍、朴实的特点,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属于峨眉武术系列。戚继光武学论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明言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并指出“巴子拳”即“八极拳”之母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