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相遇,岁月静好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庄蕾

从未想到,2016年,我会遇到这样一位知性女子。她笑容灿烂,气质明媚,美丽大方,待人温和。遇到她,是我今年最大的幸运和收获。

写留言,喜相识

今年7月2日开始,我喜欢对感兴趣的微信文章写留言。7月20日,偶然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几篇文章,并关注了其公众号“家在黄岛”写了留言。我就很奇怪,家乡的公众号,近在咫尺,我怎么不知道啊?然后“恶补”一般,有时间就翻阅历史消息,停不下来地读啊,写啊,发啊,好像几十篇有了。令我高兴的是,手机里的“留言入选通知”提示音不停地响,编辑老师把我写的留言全给登出来了。因为大多数公众号,都是过期不候,即:可以写留言,但不再发出来。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喜悦。这些“通知”,到现在我都保留着,不舍得删掉。虽然留言寥寥数语,但这对一直喜欢文学,却又扔下文字20多年没拾起笔来的我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呀。于是,内心的那个文学梦,又情不自禁地开始萌芽。也由此隔着手机屏幕认识了“家在黄岛”的美女编辑:静秋—陈美静老师。

终于,在7月24日下午,我内心澎湃的小情感,凝练成一首小诗《认识你真好》。怀着兴奋而忐忑的心情,我把它发到了邮箱jiazaihuangdao@163.com 。马上就收到了静秋老师的回复,并且跟我要照片。但是我个性比较内向,低调,很不喜欢把自己的形象公之于众。于是就在微信上,怯怯地跟静秋老师一边说着自己“黑瘦褶”的“苦处”,一边开始“讨价还价”:

必须要吗?

必须要。

不可以只写个人简介、不登照片吗?

不可以。

侧脸照可以吗?

可以。

低头照可以吗?

可以。

我的下一句差点就是:

背影照可以吗?

估计那个时候,静秋老师已被我完败。但是,作者“拗不过”编辑。不得已,我还是“千挑万选”,乖乖地把今年五月初拍的一张远距离的赏杜鹃花的戴着帽子半抬头的照片,“不情愿”地发了过去。

虽然一直只闻静秋老师其名,未见其人,但是慢慢熟了,我就开玩笑说,以后我就赖在“家在黄岛”不走了。静秋老师真是抬举我,给面子,竟然回复我:求之不得。其实这也是静秋老师对文友的一种发自真心的鼓励。现在再聊起要照片的那件事,静秋老师就会假装严肃地说:拒绝回答。

初发稿,很幸福

7月25日晚上8点,我在“家在黄岛”的第一篇文章《认识你真好》发表了。文友们、新老朋友们的热情点读、留言、转发和赞赏,给了我意想不到的鼓舞和信心。让我有自信继续编制自己的文学梦。我一直定位自己的文章最多算是小学生作文,不像其他文友的文章,品读起来有着浓浓的文学作品的味道。我一边虚心跟其他文友切磋交流,一边敞开心扉,非常投入地进行写作。

于是,先后又在“家在黄岛”发表了《夏天》、《潮汐踏浪》、《我的教师情结》、《中秋月儿圆》、《人生若只如初见》、《有声读物/家有小女初长成》、《生日.感恩》、《有声读物/秋天》、《留在公交车座位上的名字》、《醉红枫》、《一个小瘦子的远大目标》、《初冬,邂逅琅琊台酒》、《“杂草”旁生亦风景》等文章。

女儿也在静秋老师的鼓励、支持下,在“家在黄岛”发表了由自己拍照、朗读、配乐的文章:《有声读物/有一天,我靠近这里》。

可见静秋老师的真诚鼓励,可以激发出他人多大的梦想激情。但是读书少,又好久没有练笔的我,文学素养和积淀都很匮乏,写出来的文章也比较肤浅。我自诩是一只晚飞的“笨鸟”,飞得不快也不高。尤其在拜读文友们的佳作后,更是感觉群里卧虎藏龙,都可以当我的老师。所以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家在黄岛”这个平台,多读书勤练笔,坚持梦想不懈怠。

 进群,到家的感觉真好

7月30日,天气很热。上午10点22分,我正要外出。手机信号提示我,我被邀请进入“家在黄岛”文友群。静秋老师把我写的《认识你真好》链接发到群里,欢迎我入群。然后,张秀美老师,张振梅老师,张迎春妹妹,薛丽妹妹,纷纷发红包表示欢迎,李昂老师夸我这首诗写得不错。东方一土帅哥王文瑶则用放礼炮的方式,欢迎新人入群。我初来乍到,哪里好意思抢红包。跟大家打着招呼,看文友们抢得“热火朝天”,就已开心得不得了。

进群伊始,老师和文友们的微信留言,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静秋老师说:庄蕾,就是那个“请喊我小胖子”,几乎每篇都留言了,让我很感动。

张秀美老师说:庄蕾的留言又快又好,很棒啊。

张迎春妹妹说:家在黄岛,我们的爱。

跟我同时入群的宋迎春妹妹,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加入群,就像到家的感觉。看着熟悉的网名,在文章里对号入座,满满的感动。现在到了晚上8点,就看“家在黄岛”的更新,跟得病一样,不看觉得一天缺点啥;

比我入群早的开朗美女薛丽说:我现在是老人了,每晚看“家在黄岛”,都成一种习惯了。

跟我同时入群的还有“老熟人”樊淑玲妹妹。

看了群人数,我是第35个群员。虽然我对文友们的网名跟群里的实名还对不上号,但是通过写留言,能大概知道他们的写作水平绝对把我落下好几条街。开始的十几天,我都潜水,不好意思说话。静秋老师就鼓励我说:群里都是业余写手,不要紧的。慢慢的,我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开始聊天,也好意思抢红包了。有好多文友以文结缘,加了我好友,并成为了好朋友。也让我切实感受到:夏天的天气热,群里的温度也不低啊!

这个初次进群的聊天记录,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本来是我该说感动、感谢的话,编辑老师和文友们反而给了我这么高的“礼遇”和评价。让我再次感觉到:“家在黄岛”,认识你真好!编辑老师和文友,认识你们真好!

 会面,真情记心间

网络的力量真是强大。认识的,不认识的,就在阅读、留言、转发这个时刻,仿佛瞬间就是神交已久的良师益友。我也经常在想:如果有机会能见到“家在黄岛”的编辑老师和文友们,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乐事。

这样的好机会终于来了。10月5日,在张迎春妹妹的清水屋,接近20位文友喜相逢,面对面聆听山东省作协会员韩松礼老师关于小说创作的体会和经验。我一路上都在心里想象着的静秋老师和文友们,也终于出现在我面前。他们看起来都要比文章后面照片上或年轻漂亮,或潇洒帅气。正当我在猜测哪位是静秋老师的时候,一位身穿旗袍、年轻热情、气质优雅,看上去30多岁的美女拉着我的手,问我,你猜我是谁?但我绝对没把她跟静秋老师个人简介里提到的“奔五的快乐大婶”联系起来。刚想“对应”其他文友的名字,身边的文友姐妹就为我解开了谜底:她就是静秋老师。啊呀,真的是把我好闪!原来有图有真相,还不是确切的真相。必须看到本人,才是真的真相。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自己当时那种惊愕的回不来神的错觉。然后前些日子我在微信里“友情提示”静秋老师:如果您再有大作发表,请务必把个人简介里的“奔五”去掉,把“大婶”改成“大姐”。

11月27日,“家在黄岛”又组织文友们走进琅琊台酒集团,见证酿酒过程,一起感受中华酒文化的源远流长。12月11日,还在开发区“长江中心”组织了“巴士风情”有奖征文颁奖活动。静秋老师就这样不辞辛劳、周到细致地给新老文友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见面交流、学习探讨、互相取长补短的宝贵机会。让我们都受益匪浅,深受感动。

 2017年,携手走得更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迷恋“家在黄岛”。每晚的散步和偶尔逛超市的习惯也暂停了,没有其他事,就一定会待在家里,静候每晚8点“家在黄岛”的文章更新。每次发了我的文章,我都会发到朋友圈,发给熟人朋友们,请他们点读、留言、转发,作为对我最大的鼓励。不得不再次提到,朋友圈的力量之大和范围之广。因为好多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邻居、老同事、老朋友和亲戚,都加入到写留言或者转发的大军中。每每看到他们的名字和文字,真是倍感亲切、有力量。我还建议那些喜欢文字、文笔不错的朋友,积极写稿投给“家在黄岛”。    

通过几次参与校稿,我也初步了解到静秋老师审稿、编辑、配图、发文更新,以及参与校稿的张秀美老师和刘培蕊老师工作的辛苦。这样“枯燥”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着。工作量之大,之细,之严,真的需要文友们从标点符号、用词造句、主题构思等方面去完善自己的稿子,来作为对她们这项“只有付出,没有报酬”义务劳动的工作的支持。当然,这更是对我们自己写作进步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感恩她们的无私付出!

在“家在黄岛”这个有爱聚情、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里,文友们都在进步。看到他们的文章时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增添了读书写作的动力。“家在黄岛”的包容温和、纯文学气息的氛围,也吸引了好多工作或游学在外的黄岛人的积极参与。使得“家”的氛围愈加浓厚,和谐更和煦,幸福美好的感受被传递到四面八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值得我们感恩、尊重、理解和支持的静秋老师的默默付出。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写出好作品来作为报答。

 美丽相遇,岁月静好。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祝愿蕙心兰质,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静秋—陈美静老师,青春常驻,笑口常开。相信越来越壮大的“家在黄岛”,一定会成为更多有着文学梦想的“黄岛人”的心灵栖息之家。2017年已经来临,希望我们“17”(一起)走得更好、更远!

庄蕾,家住城市阳台附近。崇尚简单生活。钟爱花草和山水,喜爱音乐、美文、随手拍照。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编辑:shitoulpr001(若兰)

校稿:shitoulpr001(若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