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蜕 变

 家在黄岛 2020-07-10

王海英

 

蜕  变

从小喜欢看书,金庸、梁羽生、三毛、琼瑶伴我长大。记得读的第一本书是从邻居家的墙角翻出来的,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着我,当时不知道这本撕去许多的破纸头就是著名的《飘》。许是起点太高,直接奔外国名著去了,所以一直就把书和衣服列为生命中的诱惑,永远有着不能过夜的嗜好和欲望。

单位有月报,偶尔投稿,算是小舞台。论坛上也曾抛过垃圾,均是情绪发泄。2009年,在网络上投了一篇《母爱的天空》,曾被网友追为一等奖。直到2017年春,接触了《家在黄岛》。一次次追赶着同图笔会、围炕听瞎话、读书会等话题,我有了期待,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在母亲节来临之前,我就想用笔纪念母亲,虽然早早动笔构思,却不得要领,对母亲的思念,像潮水一下子把自己包围了。我拼命地挣扎,努力想浮出苦情的包围,却还是被悲伤淹没了,所以没有在母亲节发出对母亲的追忆。但心里的不甘还有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迫使我勉强自己就像刨地一样,一下一下地敲击着键盘,就像敲击自己的心脏,终于将内心的直白记录在纸上。含泪反复看了两遍,还是觉得无法表述自己的心。但这时我的思维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如何收场。于是我就将半成品《最后的温柔》抛给了《家在黄岛》周六点评。在期待、忐忑中,我迎来了面对心灵和写作的洗礼和速成。

陈良:《最后的温柔》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真意切。尤其是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片断,生活气息浓厚,在母亲面前撒娇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作者是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和一些单向的记忆片段去描写这段母子情,怀念之情有余而温柔不足。这篇文章有个很大的问题是题目,题目说的是温柔,可通篇只是自己单向地怀念母亲。

臧运玉:第二篇,文章不错。但太苦情。一开头作者就没有收住情绪,自己笔下哭的稀里哗啦,说真的,这样作文适得其反。缺少一种冷静。

除非是你自己看的日记,只要是公开的,必须要对读者负责。

王培仁:优点:细节描述好,“娘”字频率高(达3%)。缺点:好像写婆婆,不曾见温柔。作品就是给读者看的,千万不要陷在自我里。写作,必须在平心静气时,万不可因一时冲动就下笔。

韩松礼: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苦情指数很高的文章。通篇看完,觉得标题不贴,“最后的温柔”并没有体现,至多是作者个人的祈求。

董迎芝:此文若有温柔的“互动”细节会更好些。

张怀全:建议能在倒数第二段,补写出成年后对母亲曾经的那些“不温柔"的释然,可好?

刘培蕊:你要蜕变

我想蜕变,我一定要蜕变。虽然各位前辈老师的笔锋、口风犀利,让我感到面红耳赤,心跳过快。但是我顽强地站在点评风暴的洗礼中间,接受八方的如潮评判,并积极参与同各位老师的互动,以求全方位的展现自己写作的初衷。我是自私的,我想把自己赤裸裸地摆在这个能接受“口诛笔伐”的平台,乞求体无完肤。只有这样,我才能重生。

沉淀、蜕变、重生。经过反复的发酵,《最后的温柔》再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松了口气。朋友圈里反响不断,无论男女几乎都是含泪看完的。我觉得自己已经在蜕变,并且还在不断蜕变中。

等学习完韩松礼老师的《出关》,接触到“起承转合”的跌宕衔接,就对写作又有了新的悟道。包括前期学到的“文似看山喜不平”;杨老读书会心得:多读名家作品、有自己的风格和思想、贵在坚持……我像干涸的海绵被扔到大海里,感觉一下子充盈起来。以前自己是凭借喜好在盲目地写东西(我不想说自己写的是文章或稿子),而现在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看写作的世界。

感谢《家在黄岛》,搭建我成长的写作平台!感谢所有的文友,不吝赐教!感谢《家在黄岛》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丰富我的精神世界!祝愿栏目越办越好,质量越来越高!

感谢所有文友陪我、见证我一路成长!

作者简介:王海英,出生于柳花飞絮的柳花泊(灵珠山)。岁月变迁,初心不改。缘得有缘,一生陪我破茧化蝶,无怨天涯相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