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逝的回忆——出门

 家在黄岛 2020-07-10

Chu Men

文/修道红

家乡的正月初,称走亲戚为“出门”。那时的亲戚间走动少,也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这冠冕堂皇的机会,我也对其乐此不疲。

  

出门必备礼物,正是“过年的礼,薄如纸”。无非准备饽饽、年糕、面鱼、豆包等面点,一刀带肋骨的猪肉,一捆粉条,几个苹果或桔子,亲戚家有小孩的还得再搁上一点糖块。用一个三升箢子盛着,把上系一条围巾或带子,背在脊梁上,前面用胳膊别着,背累了就用胳膊挎着。如果路途远,还要歇几次脚。但无论如何,你得提前一点时间到达,亲戚也好根据来客多少准备饭菜。如果去的太晚,女主人会不高兴的。

  

正月出门无论走多少家亲戚,基本上就是这点礼物,他们从来不留猪肉和粉条。要么留一个饽饽,给回上几个豆包或菜包;要么留几个苹果,给回上几个桔子或梨,真是“邻居碗换碗,亲戚来回转”。那时亲戚家都不富裕,又没有冰箱,留点菜肴待客不容易。所以有“出门出到初五六,又有饽饽又有肉,出门出到初七八,拽着胳膊往外拉”的俗话。

  

到亲戚家做客,吃饭也是一门学问,怎么坐,怎么吃都有讲究。席间有陪客的,先说一番客套话,再说一串祝福吉祥的词语,然后端起酒杯,举起筷子,会说今天来的都不是外人,使劲吃,使劲喝,来它个酒醉饭饱,小辫朝天。尽管陪客这样嚷嚷,但客人们还是要谨慎一点吃喝,都特别谦让。

  

我小时候不会喝酒,在大人们喝酒时,我就到外面去玩一会儿,等到他们喝的差不多了,再回来和大人一同吃饭。

记得有一次到大姨家去“出门”,我和舅家小哥还有不太熟的两个小客,没有大人坐席,也没有陪客。既然不喝酒,就直接上饭菜了。都是半大孩子,又没有大人镇着,吃得特别欢。上来几个菜几乎都叫我们吃光了,有的连汤都喝了,盘子用舌头舔得精光,一盘肉丸子也是吃得渣不剩。我们居然还问大姨要肉丸子,说没吃够!大姨说没有了,你们今晚住下吧,明天再做给你们吃。

  

后来,这事让大姨跟母亲当笑料说了。母亲把我好一顿责备,说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小馋猫啊,把菜都吃光了,第二天你大姨家再去客人怎么办?这穷日子可不容易过啊,平日里攒针纲镢,过年就置办那么一点年货,你们不知羞臊就算了,可把你大姨害苦了。

  

听了母亲这番话,我倍感后悔。从那以后,每逢“出门”做客,我都很矜持,贵重的菜肴端上来,我从来不先动筷子,等大人们吃过后,在陪客的两三催促下,才象征性地吃一点,吃到八分饱就打住。陪客再三劝让,我会佯说吃饱了,已经没肚子盛了。

“出门”归来,礼物还不能马上都吃掉。特别是猪肉,割下一点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剩下的放在坛子里用盐水腌起来,过清明节,端午节,仲秋节每次割下一点。平常人来客去,也从上面割一点。这样,正月出门这块礼肉,就能延续到来年春节。

现在数说“出门”的经历,虽然有些酸涩,好在同龄人都能坦然,这要在过去,任谁都是羞于启齿的。

作者简介:修道红,王台东村人,企业改之后,回到村委工作至今。闲暇时,愿意回忆天真纯洁的童年,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好时光并诉诸笔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