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重阳节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郑京太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五谷丰登的季节,重阳节到了。

  

重阳节一说,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有关于重阳的宴会:“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我国古时的老祖先们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作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九九重阳,还与古人用九来计算自然界中气候变化时间有关,因为“九”与“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似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九月初九,两个最高的阳数结合,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作“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大约是从汉代开始就过此节日了。每年九月九日这天,人们插、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古时民间在每年重阳节还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人写重阳节登高的诗歌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其中的名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登高因何而起,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为了替乡民除害,翻越千山万水,跪求两天两夜,方拜得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就照着师父的话,举家登山,老少佩戴茱萸,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牛羊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这天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避灾呈祥,历代沿袭,渐渐形成节日风俗。

  

古人的重阳登高虽带有迷信色彩,同时也反映出人们驱灾避祸祈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到了今天,人们又给它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陪老携幼,举家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赏菊品茗,邀友宴饮;更有思乡游子举杯邀月,寄去对远方亲人的那份牵挂。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更是道出了多少离家游子的心声。在他的笔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景,已成了人们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牵挂和思念无论相隔多么遥远都会传到亲人的身边。

  

九月也正是菊黄蟹肥之时。团团簇簇的菊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她不仅有美丽的容颜,更是充满了刚强的气质,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在秋日的冷风中,争奇斗艳,让秋天多了些生气,多了些艳丽的色彩。此时邀三五老友,让鲜美的肥蟹伴着菊香、酒香和一曲《高山流水》......这份景致,这份情境,重阳,我醉了,醉在了对亲人的那份思念,醉在了对诗酒深恋的那份情怀。这醉,在思念亲人和与挚友的欢聚中得以濡染和升华;这醉,能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华。

  

我们的长辈,他们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承受起了生活的磨练。他们为后代付出了亲情的呵护,心灵的关爱,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托举着,为了让我们望见和感受到熹微的晨光。每遇长者,我会感到自己的幼稚,入世浅薄,幼小如一棵小树,在狂风侵袭时,左摇右晃,显得那么弱不经风,总是要依赖大树遮风挡雨。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孝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是一种善良。

今天,也许善良已经要用秤去秤了,但我们总不能什么都用金钱来衡量。金钱是个好东西,它能让你飞黄腾达,警车开道,高人一等;它能让你随心所欲,恣意填充一己欲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黄庭坚《涤亲溺器》,王祥《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闵损《芦衣顺母》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感人故事,他们的孝心和善行,是否也要称斤论价呢?在人的一生中,是否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存在?

  

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朋友们,让我们珍惜生命、重视亲情、珍爱友情,携手创建和谐社会。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祝福大家健康、快乐、幸福!

  

最美是重阳,我愿醉在重阳。

作者简介:郑京太,祖籍黄土高坡,现住青岛开发区。闲居陋室,斟一杯浊酒邀月,静听星光和霓虹的述说;捧一壶清茶,坐看日出月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