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如炒菜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宋荣芳

“妈妈,您要再下面条,我就拒绝吃饭!”这是儿子上学临走时“警告”我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我哭笑不得。这些日子我为了省事,好几天都是早晚做面条,小家伙吃腻啦。

  

掂量着孩子的话,虽然态度语气不值得肯定,但细细反思,自己的责任确实很大。于是中午我放下繁忙的事务,去了趟菜市场,买了两个西红柿,一块冬瓜,一些新鲜虾仁,半斤精肉。回家马上清洗入锅,砂锅炖排骨冬瓜汤,鲜而不腻;虾仁精肉剁成肉泥再加一点韭苔,用薄薄的面皮一包,平锅做成煎包;西红柿去皮凉拌。菜不多,一一摆上桌,自己都感觉卖相不错,味蕾大开。

  

儿子一进门就说闻着香味啦,跑到餐桌上一看,抿着嘴来了一句:“这顿饭嘛,还有那么一点意思!”接着洗完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看着孩子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就在想:写作何尝不像炒菜呢?“文似看山不喜平”单调乏味的文章不就像一碗普通的面条吗,如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呢?  

又忆起林有财老师说过的经典之言:一篇文章里,有那么几句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就好了,这叫文眼。一篇文章里必须要有文眼,没有文眼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我理解的文眼就是餐桌上的主打菜,比如红烧排骨或者清炖鲈鱼。这个菜点缀着饭桌的气场,周围的菜因它而不单调。这些饭桌上精心烹饪的大菜,就如同一篇文章里布局那么几段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

文章里一些温情的细节就是心中最自然流淌的感情,这是不能缺少的,如同饭桌上的汤汤水水,滋润着喉咙,增加着食欲。

  

如果一篇文章前面两百字不能吸引读者,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失败的。这是写作的金科玉律。我的那顿精心准备的午餐从感官上就打败了面条,激起了儿子吃下去的欲望,而且欲罢不能,所以这顿午餐就能谈的上成功。

每个人炒菜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同样的菜做出来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写文章也是一样,每个人的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调侃或庄重或轻松。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一顿美餐也不是随便而成,炒菜时油盐酱醋的出场顺序,量的多少,火候的掌握都要求恰到好处。做到这点那就离标准大厨不远了,文章也如此这般反复推敲,离成为写作高手也就近了。

  

老师教导:“写作就是搓绳。”每写一段就像捻一根线,最终要把所有捻的线搓成一根绳。作品好不好,就在于你搓的绳紧不紧,毕竟紧凑是硬道理。写作一定不要贪大,写大了就容易松,不但搓不成绳,很可能成为一团乱麻。炒菜也一样,杜绝乱炖,不能破坏了每份菜的精致和味道。

  

我们写文章时,有时就是缺少了先期的构思。有了情节材料,如何安放,如何处置,是个学问,胡乱安排肯定是不合理的,情节固然不错,太乱了,不去调整,需有删减的没有进行删减,也是不行的。这就是为何我们写的作品,时而有凌乱的感觉。所以写文章,先来个写作提纲,是没有坏处的。提笔就写,没有足够的文字驾驭能力是不行的。

这就如同炒菜之前也得需要在心里有一个规划。这桌菜准备几荤几素,菜品的相克相宜,如何搭配都考虑周到,才能呈现有卖相,能增进食欲又有营养的大餐。  

写作是个大学问,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积累斟酌。写无止境,需要不断创新,长期坚持;炒菜手艺也需反复摸索学习提高,追求美味营养的同时还要不断推陈出新。

  

在一日三餐炒炒煎煎中感悟写作的章法,在一笔一句写作中借鉴炒菜经验,二者事关身心健康,所以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宋荣芳,家在黄岛长江路。执笔取暖,煮字疗饥于闲暇之余,简单快乐的日子举笔聊聊人生,聊聊亲情,人生一大快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