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丁同志的一天

 家在黄岛 2020-07-10

文/丁秀荣

这里的“小丁同志”,仅仅是个符号而已,许多老师城里居住农村上班,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早上五点半,伴着悦耳的闹铃声一骨碌爬起来,半闭着眼穿衣登裤。洗刷完毕,灯光也不那么耀眼了,眼睛总算完全睁开了。站在镜子前,纵然有白发刺眼,时间紧迫也只好一毛不拔了,友人玉豆说很快就“浑欲不胜簪”了。拿出仅有的一小瓶化妆品胡乱地抹着,想起婆婆说邻居一妇人出门抹五层,我的天哪,就这一层还左也匆匆右也匆匆地。帽子、手套、羽绒服等外部装备一应俱全,眼不时瞅瞅墙上的表,确定手机和钥匙都在包里后,就匆匆出了家门。“咕咚”一声,门把我和家隔开,等电梯来接我。此时夫在厨房里准备早餐,孩子在晨读。身子挤出单元门,一阵寒风吹来,打了个寒战,裹紧衣裳向班车站点走去。

此时路灯正明星星正亮。

坐在木椅上等班车,“唰、唰、唰”,环卫工人正挥舞着扫帚清扫着昨夜北风摘下的落叶。不一会儿,站点的人到齐了,班车也来了,载上我们向下一个站点出发。

待所有站点的人上齐以后,班车向换乘站驶去。这时候班车上的人,是四个乡镇混杂在一起的。换乘站到了,老师们按照先下后上的顺序快速换乘,井然有序,整个过程不超过二分钟。阿弥陀佛,我一乘到底,不用换,免了等车受寒之苦。换乘结束之后,每个班车只拉一个乡镇的,直奔目的地。

大概都如我一样,三魂醒了一魂半,你听,车厢里何处传来酣酣的呼噜声。好吧,上下眼皮,你们也拥抱吧!

迷迷糊糊晃晃悠悠终于到大场了,找个地方喂饱了肚子向着单位方向前进。可爱的徐老师们知道我怕冷,早已生好炉火,办公室里温暖如春。看来一顿羊肉汤又免不了了,我坐享其成,得感谢他们一下。找个林有财笔下的“鸡毛店”就行,若兰就不叫了,她是编辑,级别高,上不得这类小店,再说,她还害怕长肉。

稍微休息一会儿,赶紧投入工作。抓起电话向领导请示不明白的问题,那边只是“嘟嘟嘟”,无人接听。都怪脑袋忘记提醒我,他们是九点上班的!先干明白的等着吧!

时间过得好快,午饭点到了,馒头、大白菜、猪肉、粉条,每人一大碗儿。小时候过年才能吃到的饭啊!现在成了家常便饭,应该说是小康生活了!

情调诗人无迹称我为“财迷姐姐”。想来也是,因馋钱,把大场距单位很近的楼房卖了,午休,因下午着急赶回城里的家,就不回婆婆家了,在单位的沙发上将就一下吧。对了,不着急睡,先过十几分钟的皇帝生活。登上微信,浏览一下文章,逛逛朋友圈,点点赞,留留言,回复一下微友的来函。

忙忙碌碌一下午“嗖”过去了。搭同事的顺风二轮到八中发车点,又坐上了回家的班车。在班车上,大家有说有笑,偶尔也讨论一下房价,孩子们的成绩,抱怨一下现在的孩子不好管,自家孩子上特长班费用太高等等,不像早上那样安静。一天的工作,再加上一路颠簸,下车的时候已是劳累不堪,有说腚疼的,有说腰疼的,有说脖子疼的,对我而言,能找到哪儿不疼,就开心得不要不要的了。下了班车,直奔爱巢。

此时路灯正明星星正亮。

拖着疲惫的身体推门而入,夫在厨房,饭菜正香。

饭后,最亲切的物件就是床了。有时候觉得,来回奔波着上班,一天二百来里路,早起晚眠,何苦来着?两个人还一起在大场上班,多好。就用不着遭这份罪了,真是“老母猪拆猪窝……自作自受。”唉,还是俗话说得好:“山东人眼皮薄(bo),一个跟着一个学。”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了“学区房”一说,更不知道从何时起,刮起了“陪读风”。

孩子通过努力,考入心仪的高中。为了周末照顾孩子方便,花巨款在城里买了房。随后,也算幸运得很,夫在教体局组织的“摇号”政策中中彩,调至城里工作了。从此小丁同志就开启了坐班车上下班模式,好在还可以住在大场婆婆家,享受老人家的照顾,如果像他们一样天天来回颠簸,我的亲人们早满街找骨头了。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社会如潮,赶海很累。

丁秀荣,祖籍黄岛区张家楼,上班族一枚。喜欢花草,喜欢大海。崇尚游山玩水而不付诸行动,任由灵魂在烟波浩海之上飘零,在无际星空中行走。梦想是到火星上摘朵花戴在发间,变成美丽的仙女。

点击查看丁秀荣更多作品:

《 上学那些事》

《偶遇浪花雪》

《生态观光园的浪漫之旅》

《“螳螂在前,麻雀在后”新解》

《月瑶的心事》

《回家的故事》

《女孩朵朵》

《生死文书》

《海神》

《 胎记的传说

《半日清闲》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刘培蕊

校稿:裴    珊

发布:刘培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