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岛非遗丨王台韩家寨的蜡红彤彤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点红烛喜迎新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意味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唐朝诗人杨巨源写过一首诗《元日呈李逢吉舍人》:“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凤阙前。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可见唐朝时过春节家家户户就都要点燃红烛、贴上红彤彤的春联了。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年三十晚上祭奠先祖,供桌上缺不了“红蜡、鞭炮和香”三样礼器。即使家里再困难,父亲也要新买一对红蜡,待除夕夜三更天由他亲自点上,两只红蜡一左一右呼啦啦地燃烧着,红红火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为除夕夜增添了不少神秘、庄重的色彩。蜡烛要一直点到五更天,才能“止蜡”。“止蜡”其实就是把蜡烛熄灭,但是父亲不让说“熄灭”二字,应该是觉得不吉利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西海岸农村点的红蜡百分之六十是韩家寨人制做的。王台当地有个顺口溜:“徐村鞭炮震夜空,韩家寨的蜡红彤彤,.......”出于安全考虑徐村的鞭炮早已被管控,现已基本没人“赶鞭”了,只剩下韩家寨的红蜡越来越红。

据史书记载,韩家寨村是由明初韩姓人从云南迁此立村的,位于王台镇东南七公里,原胶南与开发区的交汇处。南临小珠山水库,有石锅山、喜鹊山为天然屏障,村前是398省道,因地处交通要道,曾长期作为兵寨,故又名“寨里”,解放后改称韩家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该村学校教书时村里还住着一个炮兵营,与沙沟、前二沟并称边防三寨。韩家寨村现有560户1800人,人均纯收入16000元,据说村民一半的收入来自制作红蜡。

韩家寨红蜡制作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距今有将近300年了。传说乾隆年间,实行“大治”,清除了外患和内乱,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一度繁荣昌盛。

“寨里”有个韩老太公头脑灵活,且有一双巧手,人送外号“赛诸葛”。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石锅山有一对神蜡照得天空火红火红的,如同白昼。后来这对神蜡竟然飘下山来,落在他家供桌上,上面赫然写着“俎豆千秋永、本枝百世长”十个金光闪闪的字。韩老太公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吉兆,是神仙在提点他做蜡烛,于是决定试一试。经过考察他发现董城附近杀牛杀羊者众多,大批牛脂、羊脂无人处理,很多被扔掉了,十分可惜。韩老太公就用很低的价格买进,利用土法“大铁锅炼油”,等到三九严寒的时候,就将炼好的油用模具压好,中间穿上棉线制成蜡烛,最后染成红色,印上他梦中记下的金字“俎豆千秋永、本枝百世长”,这就是韩家寨最初的制蜡工艺了。

由于那时炼油技术不高,油脂里仍有水分,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噼噼啪啪”声,甚至会将火头儿打灭。而且这些蜡烛的均匀度不好,特别容易烧偏。但尽管如此,这门制作蜡烛的手艺还是传了下来,村里渐渐出现了一部分以制蜡卖蜡为生的手艺人。由于代代传承,制蜡技艺也不断得到改良,韩家寨红蜡渐渐也成了人们年三十供桌上的用品,在青岛地区远近闻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开展破除迷信运动,韩家寨制蜡也受到打击被迫停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3年实行“大包干”以来,农民可以自由搞“三产”,人们过年又可以点蜡烛了,韩家寨的手艺人才重操旧业。每到冬天,地里没活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在家做蜡烛,进了腊月门就开始赶圈集卖蜡。开始全村只有三四户制蜡,制作的红蜡供不应求,不少外村人为了点上一对韩家寨的蜡托亲告友,提前拿钱订做。后来因为利润可观,村里人开始你带我、我教你,纷纷学习制蜡技术,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制作了专用工具,整个冬天就在家潜心制作蜡烛。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制蜡产业发展迅猛,全村有150多户加入到制蜡当中,每户收入过万元,制蜡成了韩家寨村的支柱产业。此时无论是原料、工具还是制蜡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原料上由最初使用牛油、羊油做基本原料发展到用石蜡做原料,石蜡比牛羊油更好加工,燃烧更均匀。制作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由以前笨重的木支架改良为现在轻便的钢筋或不锈钢支架。就连印字也由以前通过模子在蜡上印字改良为现在直接用毛笔在蜡上写字,这样书写简便而且更有个性化了。

1991年我被调到韩家寨学区工作,那时公办教师很少,教学工作由民办教师挑大梁,全校教师一共15人,本村就占了9个。学校经费紧张,需要搞勤工俭学来弥补,经过反复研究,校委会决定将制蜡作为勤工俭学项目,以发挥本村教师制蜡特长,为学校创收。

制蜡虽是小作坊工艺,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第一次做,我们只买了一吨石蜡进行尝试。我们将15人分为“蜡芯制作组”、“石蜡加热组”、“蘸蜡组”、“着色组”和“写蜡组”。

“蜡芯制作组”由3名女教师组成,将芦苇杆裁剪成一定长度,在尾部绑好挂钩,以便蘸蜡后倒挂着冷却凝固。“石蜡加热组”由2人组成,用大铁锅加热,将石蜡熔化到一定温度,为蘸蜡做准备。

“蘸蜡组”是技术核心所在,由本村技术熟练的5位老师组成。这蘸蜡不能心急,将熔化的蜡油放到深桶里,用手拿起一只蜡芯子放到蜡油里,随即提出来,倒挂到支架上,蜡芯上开始附着一薄薄一层蜡油,很快就凝固了,接着蘸下一个。因为支架是圆的,等挂满一圈的时候,又要开始蘸第二轮了。

随着蘸的次数增多,蜡芯上凝固的蜡越来越厚,蜡烛的样子就渐渐呈现出来了。这蜡油温度的把控很关键,热了芯子上沾不住。凉了蘸得虽快,但是制成的蜡烛不结实,一点就流。质量好的蜡烛一般得蘸蜡三十多次到四十次才行。常用的红蜡有一斤、八两、半斤等规格。

等将蜡蘸到一定分量后就开始将蜡烛阴干一到两天,然后就要给蜡烛上色和写字,红色颜料和写字的金粉都是专用的,调上一定比例的水即可。写字需要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人用毛笔来书写,每对蜡烛上的字要大小对等,左右高低相同。我们在红蜡上写的字也是“俎豆千秋永、本枝百世长”。

那年我们制作红蜡盈利了,老师们为初次制作成功而高兴,过年点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红烛,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而正月里走亲访友又多了一个炫耀的话题。

但2000年以后,随着蜡烛替代品的出现,加上过年点红蜡的人数逐年减少,传统红烛的地位日渐衰微。该村制蜡人减少到三四十户,但制蜡仍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途径,每户一冬可生产红蜡千余斤,收入过万元。

每一种民间文化都有其独特旺盛的生命力,韩家寨红蜡就像梅花一样凌寒绽放,造福一方,源远流长。目前该村的红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用品,红蜡制作工艺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被定为民间文化遗产。韩家寨人将制蜡工艺代代传承,潜心研究,精心制作,红蜡质量也越来越好。他们希望用红蜡为载体,每年春节为更多的人们送上一份吉祥,一份祝福!

作者简介

王玉来,黄岛区铁山街办人。笔名山泉。坚定于杏坛,寄情于山水,仰慕山的高度,羡慕海的深度,以书为友,笔耕为乐,静心找寻生活中的美和快乐 。

主播简介

王书林,笔名木素,1990年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现是黄岛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陈  洁

复审:裴  珊

发布:陈  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