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浩气长存涤千古,清欢至味醉人心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恕我直言,我偏爱的人是苏东坡。”林语堂直言自己喜欢苏东坡,不然不会专门为他写传。我也喜欢苏东坡,不然不会专门去书店挑一本《苏东坡传》来读。

  “我写苏东坡传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翻开书的原序,林语堂如此直白的袒露了自己的写作缘由。仅仅“以此为乐”就能洋洋洒洒数万言去描摹一个人的生平吗?我是不信的。这里面定然有更深的原因。好在没用多久,林语堂就给我们揭开了真正的答案。他在原序里给了苏东坡极高的评价,说他在很多方面,是其他诗人不能望其项背的。苏东坡集诸多品质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并且林先生毫不避讳地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读到此句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文人对另一个文人的惺惺相惜和滔滔景仰。

  全书从苏东坡的轻松逾越,壮志凌云,不可抑制的纵横才气开始着笔,到苏东坡和王安石狭路相逢,再到他因“文人相轻”而遭嫉妒陷害,从而导致仕途落寞。少年得志的东坡有着“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乌台诗案”里的他有着最艰难沮丧的时光,然而,那也是他诗文盛产的时期,他那时的诗“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全无,只剩下安兴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喜爱他至真至纯的情感流露

  人们常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便是他性情精神的自然流露。苏东坡卓绝的才华,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篇诗文上。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书信里写到:“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他是真正的写作爱好者。东坡的诗用韵自然,用典深刻,散文笔力所及,广阔至极。古文庄严,小品曼妙。窃以为苏东坡的作品都是他强烈的表达欲,加上对文字信手拈来的超级天赋糅合而成的,读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我从内心爱慕的都是有浩然正气的作家,这种正气使他们的作品屹立如山。而且,苏东坡诗文那种发自肺腑的“真纯”,给人历久弥新的感觉。

  据说,苏东坡几乎每天都写作,《东坡全集》里有三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阙词,无数优美的散文,以及见解精到的论文。而遗憾的是,这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很多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欧阳修对苏轼的赞赏也值得一提,“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欧阳修还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老夫。”此话果然应验,甚至在朝廷对东坡的作品禁阅之时,还有人暗中偷读他的文章。

喜爱他浩然之气中的超然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由杭州到密州知州上任所作的一首词,这也是我尤其喜欢的一首,这首词气象恢弘,充满了阳刚之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每次吟诵这些句子的时候便觉得自己不再是柔弱的女子,而是剑气逼人、豪气冲天的爷们儿。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里藏着苏东坡豁达超脱的襟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苏东坡一生浩然之气的最好总结。苏东坡被免太守官位传唤进京时,全家人痛哭,可他还有兴致给家人讲个笑话,可见他心态的淡定和从容。他写讽刺诗鄙视虚伪的读书人多谈仁义,实则以此为求取功名富贵的阶梯,并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在狱中度过四个月零二十一天,除夕被释放,积习难改,当天就写了两首诗,一首“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沾诗笔已入神。”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笑出声,他的狂放也是病入膏肓了。另一首“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他又文思泉涌了,连他自己也掷笔大笑自己的不可救药!

喜爱他洒脱不羁的豪迈

  苏东坡是真正的生活家,他的写作是根植于生活的,表达一种随缘自足的生命观,即使在困窘之时,依旧写文采风流的文字,恰如他那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人爱极了《定风波》里的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惆怅里流露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真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字里行间释放的情怀让人欲罢不能。你可记得那风靡一时的网红句子:“归来仍似少年”?我猜那定是熟诵了苏东坡“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的人写下的句子吧。

  我每次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都会折服于苏东坡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世事变迁又平添几多无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美又是如此的惊心动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虽身遭贬谪依然洒脱不羁,此等豪迈令人折服。

喜爱他从容淡定的高雅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东坡已经看透世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东坡已经体味了生命的漂泊不定,但他依旧热爱生活。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后,却首先拿苏东坡开刀,他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五十七岁的东坡饱经命运盛衰,已经无惧无忧,心中一片安静宁谧,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

看到此时,我想起学生时代学过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坡的乐观旷达和随遇而安跃然纸上。很多人知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殊不知,他还是东坡汤和很多美食的发明者,甚至还自己酿酒。即便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酒颂》,也会心驰“湛若秋露,沐如春风”那种陶然微醉的快乐,神往那“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的难得糊涂。

清朝画家盛大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苏东坡的淡定从容里自带机智高雅。

喜爱他对生活至情至性的热爱

无论是《前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是《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让人佩服苏东坡诗文里写景的妙处。苏东坡对景物的那些贴切且美好的描写,正是源自他内心对生活的真正热爱。苏东坡说自己“我是识字耕田夫”。

他在作品中经常歌颂劳动,他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官吏,能够做到早出晚归辛勤耕作,能够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少见的。他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不仅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还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理念。尤为难得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

喜爱他重情重义的性格

  苏东坡与胞弟子由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无论是早年,他们的飞鸿频繁,饱受“风雨对床”之思,还是日后顺逆荣枯的过程中,他们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助的手足情,都可见一斑。子由也在东坡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可见二人情义之深厚。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苏东坡欢饮达旦,大醉后写的,“兼怀子由”的题注,也让他们兄弟间的手足深情,溢于言表。

  苏东坡有一个红颜知己兼爱妾,叫王朝云,她原为西湖名伎,生的是天生丽质,聪颖灵慧,且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由此也深得东坡的宠爱。此女在苏东坡被贬谪的穷困潦倒日子里,到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的凄凉晚景下,王朝云依然不离不弃,对他深情款款,给了他“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忠贞爱情。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东坡对爱人的重情重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们很多人都熟悉这首词。这是苏东坡写给其原配王弗的,读来真可谓是情意缠绵,肝肠寸断,字字血泪。苏东坡那年十九岁,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情深不寿。王弗二十七岁便去世了。从题目便能体会苏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深情、痛苦。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写的情深义重。

喜爱他清心寡欲的高雅

  林清玄说他从小学时代就喜欢读苏东坡,当时读古文都不懂,唯独苏东坡,一读就懂。因为他总是能用最简单的文字描写最深刻的感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种长恨和遗憾都含在字里行间,但是他又活得通透明白,告诉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带着对生活的善意和心中饱含的温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林清玄还有一本散文集《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个题目便来自苏轼的一阙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清欢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热爱。“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讲究物质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苏东坡的“清欢”就是苏东坡的高雅之处,不是凡人多能体悟。而我猜想他一定是饱经了沧桑才有了后来的“清欢”。死里逃生的东坡在不惑之年里更多地看淡了人生的意义,他曾在别弟诗里感慨自己的生命犹如趴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仕途受挫的他,在《洗儿》里还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见他渴望清欢一生,不想再为功名利益纠葛所累。

喜爱他人之常情的矛盾

  林语堂笔下的东坡似乎太完美,最后来挑剔一下东坡的不完美吧,这就是他的矛盾。很多人拿苏东坡与陶渊明比,东坡也自评:“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在经历了冤狱生死之后,苏东坡“乐乎于田野乡间”,我们在苏轼身上,常常也能寻到陶渊明的影子。当然,有人觉得,苏东坡的人生境界虽日臻脱俗,但比起陶渊明的境界来,终究略逊一筹。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不定,仕途艰难险恶,但他终究没有离开仕途,远离尘世。即使一脚清醒地踩进了山水田园梦,一脚还难得糊涂地坚守仕途,或许他矛盾了半辈子,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却还总惦记着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东坡洒脱不羁的一生何尝不是矛盾的一生呢?他在《观潮》里写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此诗首尾的重复成了后人的热点解读,不管是“不过如此”的版本还是“正是如此”的版本,可能都是后人的偏颇理解。据说这是东坡临终前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首偈词,那时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而那时的苏东坡已经风烛残年。恐怕就是东坡活着的时候,你去问他,他自己也是怀揣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片面揣测,可能纯属我自己的矛盾心情作祟,于是乎,我窥探到了他的矛盾。按照林语堂的说法,苏东坡生前也在探寻长生不老的秘密。一个如此旷达洒脱之人也有他“想不开”的时候呀,所以不管是林语堂还是我,恐怕任何人对东坡的解读都带有了自私的成分呢。

  人生实苦。很多人喜爱苏东坡,我想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苦,却仍葆赤子之心的缘故吧。“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在林语堂眼中,在我的心中,苏东坡是千古风流人物,看得清明,活得通透。正是我辈俗人的楷模典范。需要细细体悟,慢慢揣摩。

文/厉贵香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80后,英语翻译一枚。喜欢龙应台、林清玄、雪小禅......喜欢散文和儿童文学,金庸迷。

主播/谭学伦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清溪诗社会员。黄岛区灵山卫街道人。为了生活忙忙碌碌,闲暇时候喜欢堆砌点文字,抒发下对生活的感悟。作品散见报刊和网络平台。也有散文和诗歌作品收录于丛书出版。也喜欢朗诵艺术。虽水平不高,仍在学习提高当中,但仍乐此不疲。时常给孩子们录点睡前故事,并以此为乐。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刘培蕊

校稿:薛素爱

复审:谭学伦

发布:静   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