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一“网”更比一“网”强

 家在黄岛 2020-07-10

J

JIA ZAI HUANG DAO

|   家在黄岛   |

有 声

读 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炕头上边的小广播喇叭是农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设备。

从公社广播站延伸出几根铁丝电线,架在木头电线杆上,经过几次分叉变压,连接到每个村庄。输送信号的电压很高,用手一摸麻木半身。我们曾经用青蛙做过实验,用两段铁丝分别栓在青蛙的两脚,一头连接广播电线,一头接地,只见青蛙双腿直挺,痛苦难耐,放开以后稍住片刻,又能蹦哒,证明电线没有致命危险。电线扯到村里经过变电处理就可以连到各家各户了。这就是第一代有线网——有线广播网,简称“广播网”。

每户发一个口如瓷盘大小的广播喇叭(扬声器),忘记收没收钱。最初的喇叭是在铁质架子上固定一个黑色纸壳做成的,架子底下是圆柱形吸铁石和线圈,线圈中间伸出一根钢针焊接在喇叭中间的底部,一根地线穿出窗棂插在土里。有时声音小了,朝地线浇一点水,声音立刻变大。后来简化了,直接把电线焊接在一个纸壳喇叭底部,拴在炕头上边的钉子上。

广播喇叭

胶南县人民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各播音一次,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其次是本地新闻、每周一歌等。天气预报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们必听的。后来公社广播站可以转播公社的会议直播,村里也可以广播通知、寻人找物之类,可谓物尽其用了。

七十年代后期,农村姑娘谈对象有了苛刻的条件,那就是著名的“三转一扭四不动”,其中的“一扭”就是收音机。受其影响,收音机迅速普及,大的小的,单喇叭双喇叭,单频双频,台式便携式等等,既能收听各地新闻和广告信息,又能选择喜欢的文艺节目。把它摆在房间正面写字台的中央,覆上红绸布,还是一件高档装饰物件,体现了其家庭主要电器的地位,大人孩子视为珍宝,尤其是活动不便的老年人,守着炕头寂寞难耐,收音机节目成了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聊伴,戏曲说唱之类任意挑选,甚至还能跟着来上一段。广播网不知什么时候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收音机逐步被收录机替代。收录机的普及得益于中小学教育的推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配发了英语随课练习磁带,谁家没有孩子?为了孩子学习英语,家长有条件要买,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有单放的录放的,有单卡的双卡的,有台式的便携的,最后是集收、录、放于一体的联合台式机,占据了收音机的位置和地位。除了学生学习英语,老人们也跟着新潮了一把,茂腔戏剧是他们的最爱,什么“罗衫记”、“墙头记”、“李二嫂改嫁”、“西厢记”等等百听不厌,卖磁带的生意红火一时。

录音机

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分田到户,农民积极性爆发,除了管理农田外,剩余劳力可以多种经营,逐步富裕起来。1983年我村有了第一台二手笨重的电子管电视机,不但能收音还能看人,老人孩子大开眼界。时值电视剧《霍元甲》热播,晚饭后主人早就把电视机抬到院子里。院子里很快挤满了人,前边的坐着,后边的站着,有搀扶老人的,也有抱着孩子的,有些大孩子竟然爬上厢屋或院墙外边的草垛,弄得主人家哭笑不得,很是无奈。

八十年代后期电视机迅速普及。几年时间村里天线杆子林立,电视机由黑白到彩色,由小屏到大屏,由大腚到薄屏,档次逐渐提高。天线接收的无线信号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屏幕上星星点点,扬声器里嗤嗤啦啦,有时为了寻找信号,还要到院子里转动天线。

后来有了有线电视,一条铅笔粗的白皮线沿着屋檐连到各家各户,把多而优的信号送进了电视机,天线杆子消失了,电视节目容量大增,这就是第二代有线网——有线电视网,简称“有线电视”。人们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国家大事,观察世纪风云,捕捉致富信息,丰富文化生活。孩子们着迷少儿节目,老人们爱看生活、文艺节目,中年人则喜欢体育、战争、功夫节目。

为了解决不同需求,避免争抢遥控器引发的家庭矛盾,不少家庭安装了两台,电视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进入新世纪,那风靡一时的“一扭”连同收录机被无情地淘汰,不见了踪影,期间与电视机匹配的VCD、DVD昙花一现,来去匆匆。

九十年代末,随着家用电脑逐步普及,一条细烟卷粗细的黑皮线同样沿着房檐连到了各家各户的电脑上,这就是第三代有线网——互联网。十几年时间,家家户户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搜遍世界信息,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网络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信息支撑,为农民生活提供了便捷,网购网销网办应运而生,搜索咨询查看信手拈来,聊天游戏阅读随心所欲。互联网无疑成为新时代的新宠儿,信息化时代滚滚而来,无论多么高档的电视机也无可比拟。

更有甚者,互联网已经兼容了有线电视网的大部分功能,“按宽带,高清电视免费看”的广告铺天盖地,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有线电视网已渐受冷落,不少用户已经退出,不久的将来也会被互联网替代。

电  脑

从广播网到电视网,再到互联网,弹指四十年,有线网从无到有,经过几次浴火重生,迎接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打开了展望世界的天眼。再过四十年,天知道还能有什么古怪东西出现。

文/刘润清

简介:黄岛区隐珠街道阡上村人,退休小学教师,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主播/雪妮子

简介:薛喜梅,笔名潇湘妮子,雪小小,上泉朗诵社会员。

投稿:jiazaihuangdao@163.com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刘培蕊

校稿:丁秀荣

复审:裴    珊

发布:静    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