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听爹娘讲“二月二”的传统习俗

 家在黄岛 2020-07-10

20:00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晚上八点,照例给爹娘打开“家在黄岛”。今天晚上听的是田岩老师朗诵的樊泽宝老师的《二月二,吃糖豆》。爹娘边听边赞不绝口,直说樊老师写得生动形象,细腻有趣。老人家听着听着,也来了兴致,给我讲起了二月二的其他风俗。

  每到二月二,除了炒豆子吃祺子炸翻花,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打囤子。

  囤子是什么呢?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不认识。囤子呀,其实就是一种用棉槐条子(一种灌木的枝条)围编而成存放粮食的容器,在那个科技还欠发达的年代,农民们运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就地取材,收获的大部分粮食都储存在囤子里,那时候没有保鲜剂、防腐剂,但是这种用自然材料编织而成的囤子,通风透气,防虫防蛀,他们用最自然朴素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做到了环保绿色健康。

  那时,在农村,做饭取暖基本都是烧柴草,所以每家每户都会有大量的草木灰。二月二的早晨,女人们早早的从锅头里掏出草木灰,装到簸萁里,然后由男人们端到自家场院里开始打囤子:先手抓草木灰撒一个大大的圆,这就是囤子;再抓一些草木灰点撒在圆圈里,这就是粮食了,有那心灵手巧的,还会把草木灰撒出像小麦、玉米、花生等各种农作物的形状;在囤子里画完了粮食,还要在囤子外面画上一个梯子,意思就是粮食很多,囤子又高又大,得踩着梯子上去才能挖到粮食。当然啦,一个囤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再画几个,于是乎,二月二的晨光里,场院里,胡同里,甚至连路上都画满了囤子。我们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五谷丰登,仓满囤平,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美满日子的追求和向往。

  除了打囤子,二月二还有祭祀社神习俗,也就是土地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所以人类感激它、崇拜它,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也就是土地神。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咱们黄岛这地方管土地神不叫土地神而是叫土地老爷,听起来是不是更贴近生活了?人格化了的土地老爷很受一方百姓的崇奉。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我们村的土地庙在村东头(听说后来村里搬迁,就把土地老爷请到村南头了)。二月二一大早,村里的人就不约而同来到土地庙。那几年特别冷,惊蛰了还穿着馋空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内衣秋衣什么的,多是直接贴皮穿棉袄),而每年的二月二前后都会起“暴”(大风),风一吹,透心凉,人们赶紧一手揣紧了棉袄,一手护了因受不住冷风而歪了的头。虽如此,还是挡不住人们祭社的热情和虔诚,一时间土地庙香火缭绕,纸钱纷飞,祈求土地老爷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关于二月二的习俗和传说还有很多,但是都寄托了同一个愿望,“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让我们在春天里播下希望,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管慧一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

主播/孙晓飞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平度人,定居黄岛,工作之余,喜欢写作、朗诵。

长按关注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秋

排版:静秋

校稿:裴珊

复审:静秋

发布:裴珊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家在黄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