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我之文明观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我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写下这篇文章的。

  一觉醒来,一条新闻让我瞬间难过了许多:“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著名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标志性的塔尖因大火而焚毁倒塌。”

很快,朋友圈中的欧洲留学党们纷纷发文表示自己的惋惜,同时也庆幸自己曾亲眼目睹过这座被浪漫主义大师维克多.雨果赞誉为“石头的交响乐”,历经战火却依然矗立不倒的著名教堂。

  我没有见过它的真容,可我依然觉得痛心。

  最早知道巴黎圣母院,还是源自于年少时读过的雨果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的简化版。我第一次知道了,人的善恶不是完全由相貌决定的,而是靠人性。我的内心深处,也第一次种下了不能以貌取人的种子。时至今日,我对于巴黎圣母院的了解也仅限于“塞纳河畔”、“哥特式建筑”、“大玫瑰窗”等寥寥几点。但是只要一提起它,我就能想到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和善良的心,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那曼妙的舞姿与不畏强权的勇气,克洛德法袍下的虚伪,弗比斯的英俊却又浪荡……

在我心目中,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教堂,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我不敢想象,如果巴黎圣母院真的被烧毁了,那么多年之后,当我的孩子读完这部小说,告诉我他想去看看这个地方,我却只能遗憾地告诉他,那只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梦时,他眼睛里会闪过怎样的遗憾与惆怅。

跟巴黎圣母院的遭遇相似的还有我国的圆明园,但是我是去过圆明园的,严格的来说,我去参观过的只是圆明园的遗址。

  我是特意选了下午去的。遗址公园里的人不多,可能是冬天的缘故吧。旅游淡季,游客本来就少,再说放着好好的故宫、颐和园、长城和明十三陵不去,谁愿意去看一堆残垣断壁呢?我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大水法遗址前,把它和手中的复原图仔细对照着看了半天。猛然间一抬头,才发现已是夕阳西下。那天,晚霞当空,洁白的大水法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我就那样痴痴地看着,直到脸上一阵凉,才发觉自己已经不知道何时流下了眼泪。我揉了揉眼睛,脚步沉重的离开了那里,再也没有回头看它。

  中国百年近代史,我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座圆明园?我痛恨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我诅咒它应该早一点灭亡;我也痛恨纵火洗劫的侵略者,是他们的贪婪无知和自大,毁灭了这座足以让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都词穷的“万园之园”。都说颐和园是圆明园的替代品,可我宁愿这世界上从没有过颐和园,也不希望夏宫被大火吞噬。但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我们永远没有机会来一睹圆明园的真容,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对历史的拷问。

  是的,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多么像圆明园的烈焰啊!当法兰西的军队在圆明园中纵火抢劫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自己民族的骄傲也会被熊熊的火焰焚烧。但是今天,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感到高兴吗?巴黎圣母院也好,圆明园也罢,甚至是俄国的琥珀屋、美国的双子塔、日本的熊本城……这些难道不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和精神财富吗?就算你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就算你从未将别的民族的文化视为共有的财富,那么当这些历史的证明倒塌之时,你可以毫不过问,漠不关心,甚至也可以无动于衷。但是有一些人弹冠相庆,拍手叫好,大呼报应不爽的样子,真的像极了1860年的那群侵略者,丑陋且无知。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两个故事,随手也写下来,讲给大家听吧。一个和巴黎圣母院有关,故事的真假存疑:二战期间,德国人占领了巴黎。德国人在败退之前,曾经有计划地炸毁巴黎城,想让盟军只得到一片废墟。他们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安放了大量的炸药。接着,他们将起爆器交给了一名留守的德国士兵后就离开了。那名德国士兵就站在塞纳河边,看着黄昏下的巴黎,看着黄昏下的巴黎圣母院,看着看着,他流下了眼泪。当盟军开进巴黎城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大量的炸药,以及一个未被按下的起爆器。

  另一个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塔利班疯狂的炸毁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千年石佛变成了一堆碎石,全世界为之痛心。为了重现大佛的面貌,也为了表达对塔利班的愤怒与谴责,全世界无数的志愿者顶着纷飞的战火前往阿富汗,来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面,有德国人、美国人、印度人、日本人以及我们中国人。2015年,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的将53米高的巴米扬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消息一出,举世欢腾。然而此举却惹怒了塔利班,他们开出了每个志愿者头颅价值五万美元的悬赏,无奈之下,志愿者们只得撤离。但是,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力量,向着塔利班发起了属于他们的最有力的还击。

     大火能烧毁建筑本身,却抹不平历史与文明。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我们无法让野兽成为人,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让自己不去变成野兽。

文/刘鹏来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90后语文教师,胶南土著。热爱文学与历史,热爱旅行。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脚,去欣赏和丈量这个美丽的世界。

主播/独立寒秋

简介:辜英忠,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喜欢与水打交道,江河湖海都曾留下自己的身影,喜欢码文字,在刊物、报纸上也发表过一些豆腐块小文,没啥耀眼光环的菜鸟一枚。回眸间,总会忆起曾经那彼岸的花开花落,面对渐远的时光,岁月从不绕道,怀念落幕已物是人非。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宋荣芳

校稿:孙莉霞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文学爱好者

请戳一戳

家在黄岛文化与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