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老屋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老屋

  说起我家老屋,她历经了百年左右的风风雨雨,现在如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般颤颤巍巍地支撑着她那久经风霜的肢体。

  老屋的历史我不是太清楚,究竟哪年建的现在也无从查证,只记得曾见过有一房契,是用毛笔书写的契约,上面写着以大爷的名字买的同村人的旧房屋。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说过这老屋可能建于清朝末年,他们小时候那会,这房屋就已经存在了。

  老屋是用石头和黄泥垒的墙,屋顶最早是用海草铺就而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海草房,灰色海草上长满了一茬又一茬古老的多肉植物--马虎爪子。后期因前面屋顶檩条年久腐烂支撑不住,就更换了新檩条,并用瓦片盖在海草上面,修缮了一番。后屋顶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没有出现渗漏坍塌的状况。老屋的屋山呈六七十度的角度,显得又高又陡,碎石块垒起来的墙,显得沧桑又不失古朴,后来为了坚固用水泥泥了缝。墙面石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用现在话说显得格外有艺术感。

老屋

  老屋屋里最早是土墙土地面,一个灶间三个起居间总共四间。灶间有两台土锅台,当门中央是一个高腿饭厨,底下一张老式低腿饭桌。起居间各盘了三台老土炕,泥巴屋顶裸露着被岁月的烟火熏黑了的檩条。每间起居间各架樘着一顶用短檩条和高粱杆搭得樘子,庄户人家在秋冬季节用来储藏地瓜和放置一些贵重东西。

  老屋的天井用大大小小的石头拼铺了一条连接堂屋和大门口的小径,把天井一分为二,两边是压实的泥土地。堂屋门口西是一口大水缸,全家人的用水就盛在这个大水缸里,水都是到村里的老井去挑,一年四季水缸里总是盛着清澈见底的水,我也常打开水缸盖欣赏倒映在水面里的蓝天白云。

  天井东墙跟搭了一个两米来高的水泥小平房,平房顶用来晒粮食,平房内搁放存粮和农具杂物等,几节石头台阶攀援而上。天井西南侧墙角处搭了一个柴草厦子,西墙跟垒了个茅房。东墙南侧大门楼子临街开,虽不气派,但家的温暖从大门口满溢而出。这就是老屋的整个布局。从小到大,老屋留给了我太多美好的记忆。

  我从小就住在奶奶家,跟着奶奶做伴,对老屋有着特殊的情感。老屋冬暖夏凉,冬天,火炕一烧,满屋子都暖和和的,尤其炕头被窝里总是热乎乎的。夏天,太阳晒不透厚厚的海草房,屋子里总是凉爽爽的,海草房保温效果好,历经百年既不腐烂也不透水,用来做屋顶实在是最好的材料,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的智慧。

老屋

  奶奶爱好花草,农村常见的花花草草几乎都爱拨弄,每年春天都会播种些花草种子,比如鸡冠花,蝴蝶花,兔耳朵花,染指甲花,蓬子菜花。指头花最让我记忆犹新,奶奶分了好几盆,满满的指头花茎,开出红彤彤火似的小红花。奶奶总是能够把花花草草拨弄地开出一茬茬姹紫嫣红的各种花朵,给老屋增添了很多生机。

  奶奶偶尔也养几只鸡,撒在天井里。那个缺衣短食的年代,老母鸡下个蛋感觉那么活罕人,能煮个鸡蛋吃那是最大的犒劳,能吃上个油煎鸡蛋更是最难得的,吃到嘴里分外香,总是咂着嘴不忍下咽,油香满唇。我是经常跟着奶奶沾光的,所以也喜欢住在奶奶家。

  从小奶奶也会给我讲很多故事,有古代神话故事也有戏曲故事。比如《天仙配》、《白蛇传》,戏曲《西厢记》、《春草闯堂》、《铡美案》等,这些最早都是奶奶讲给我听的。奶奶也经常讲从前的苦日子,没吃没喝的,一大家子人饿得眼冒金花,吃糠咽菜,甚至连树根树皮都不放过,山上都被人刨得光秃秃的,那是多么难熬的岁月啊。

  记忆最深的是夏天晚上在平房上乘凉。奶奶总会用艾草编个长草绳,点燃艾草靠烟熏蚊子,天热就用大蒲扇扇着风,赶着周围的蚊子。我躺在平房上看夜空中的星星,听奶奶给我讲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披着老牛死后的那张牛皮,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上天去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上了,却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划了一条天河挡住了去路,织女边回头哭喊着边被无奈地抓走了……听着奶奶的故事,我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看着那条天河,数着点点繁星不知不觉我睡着了……就这样,奶奶的故事伴随着我一天天慢慢长大。

老屋

  天热的时候,奶奶会把从菜园新摘的黄瓜、稍瓜洗干净浸放在大水缸凉凉的水里,降降温再拿出来掰开分给我吃,凉凉爽爽的瓜又甜又脆。奶奶没有几颗牙齿,喜欢吃面瓜,大姑小姑回娘家就会带些回来孝敬奶奶,我也会跟着沾光,面瓜软软糯糯的,甜丝丝的香味闻着都会流口水。

  二大爷是个光棍儿,以前因为人口多,家里太穷,好多人家娶不上媳妇,二大爷就是这个原因一直没有成家。二大爷为人勤劳诚恳,每年秋冬季节总是去山上砍拾柴草,把厦子里堆满柴草,能满足一年做饭所用。二大爷是个老庄户把式,一辈子干了很多农活,我从小牵牛他扶犁耕地,一大家子好几亩的地多数都是我们爷俩搭档着耕好的。庄户人家农活多,农忙季节几乎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

  农闲时候二大爷也会出海去打鱼,最早的时候出海就是晚上去海滩拉兜子,后来还拉过拉网,再后来靠小舢板张丝网。从前海洋资源丰富,一网上来,满筐满筐的鱼虾蟹子等海货又大又肥,多得都吃不了。如今可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海货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户户安装广播网。那个年代经济水平低,科技不发达,家家户户连收音机都买不起,公社响应上级号召,村村通广播户户装广播网,统一频率。每天清晨躺在老屋的炕上,都能听见嘹亮的广播声,可以准时收听新闻广播和报纸摘要,听各种山歌民调。看着挂在老屋墙上方方正正的那个方木盒子,五角星形状的镂空内发出神奇的如魔幻般的声响,很是不可思议。早晨在睡梦中被广播声唤醒,晚上又在广播声中睡着了。如今讲给孩子们听,谁会相信?

  奶奶身体一直很硬朗,但八十多岁的时候却因烧火煮饭不小心被火烧了衣服和皮肤。烧伤好了不久,又得了重病,苦熬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走了。奶奶走后,我就在老屋里跟二大爷做伴。在灯光昏暗的屋子里看书学习,简单的一张老式木桌作书桌,无论严寒酷暑,我都在这里奋笔疾书,虽没学有所成,但也曾奋发拼搏过,也留下了最美好的年少时光。

老屋

  如今老屋虽在,却已物是人非。二大爷也因病故去好多年,现在因旧村拆迁改造,旧村貌已不复存在。值得庆幸的是老屋作为古老的海草房临时保留了下来。

  老屋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见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老百姓住上了楼房,吃喝不愁,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源于国家的好政策,感恩这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先烈们用宝贵生命换得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老屋如同一面历史镜子。愿老屋能够被永久保护好,让后辈们了解先辈过去的苦日子,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懂得知福感恩,让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

文/薛清苹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居住在薛家岛南岛小镇,土生土长的黄岛人。从小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崇尚自然和谐、原生态的生活与环境。

主播/刘佳琦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爱文字,爱音乐,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闲暇之余爱用声音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郭加红

复审:宋荣芳

发布:宋荣芳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