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用文字刻舟求剑

 家在黄岛 2020-07-10

陪你读书

家在黄岛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最近清理杂物,发现了好多年前写的一大摞日记本。这是我用过的本子吗?我都差点忘了它们。翻开泛黄的纸张,检视那些往事,多数竟没有什么印象了。过去的已然过去了,时间不会为任何人驻足停留。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当日天气,日常琐碎、心情好坏,缺一不可。似乎写下来,这些日子才算切实的来过,不会走远,不会湮没在时间的河流里。

  平淡的日子,写下祥和的心情,波澜的日子,特别的感触激荡在心胸,在本子上刷刷地写,在电脑键盘上熟练地敲,写下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的真实感受。有时迫切,有时斟酌,似与未来的自己深情倾诉着,我似乎什么都想用文字记录一遍,记下来,我也得到了安慰与释放。

  总是幻想着,多年后,翻开我的日记本,一下子打开记忆的大门,往事能一幕一幕地清晰如昨,不曾远离。

  但,时光之河汹涌奔腾,一刻不曾停息。那么多纷至沓来的喜怒哀乐,不管记录与否,大部分还是都流逝到了记忆的长河中,多年后只记得当时大致的心境,忆起那段日子的大体色调。于是感叹,意识繁富,生活庞杂,放下的、放不下的都不能重来,无法再求,它们注定会被淹没难寻。

  刻舟求剑的故事不断闪现脑际。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而我记下的每个日子,在时间的长河里,是不是也在用文字刻舟求剑呢?况且笔下也有偏颇谬误。英国的斯宾诺莎曾说:“文字是众多而巨大的迷误之源。”上泉朗诵社名誉社长“大白菜”说他记得老黄岛一位智者说过的话: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遮蔽。

  那么,就不再记了吗?刻舟求剑固然可笑,但若以“刻舟”的行为记录曾在此位置遗失宝剑一把,单记载失剑的这件事情,是否也是一种保存记忆的方法呢?至于宝剑,那是再也追不回来的了,只能抱憾而已。同样的,在本子上珍重的记下日常,留住那些掉落在岁月里的宝剑一样的美好事物,无非是在用文字刻生活的舟求日子的剑而已。

  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不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呢?记录的方式虽有境界高下之分,有精致与粗糙之别,却并无对错优劣之说。

  就像聊天是老妈的记录方式,有些事絮絮叨叨说过了她也就安心了。二胡是老爸的记录方式,他常常沉迷于此,在一推一拉奏出的乐曲声中品味着生活。而孩子爷爷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各样人物似乎都能体味出他们的状态,他用看过的电视节目记录着生活的变化。

  七哥去世时,帮忙治丧的大娘绑在我自行车车把上的红线绳,虽然褪去了颜色,可是依然在,每次看到都会提醒自己,生命无常,珍惜当下。时光会磨平尖锐,让你钝感,但这鲜艳不再的线绳仍然带着撕心的疼,这是我记录送别七哥的另一种方式。

  我是这样感激可以写着的岁月。余生,我还是要用文字,或其它的形式,笨拙而认真的实践着刻舟求剑的情怀,一步一个脚印,记录下追寻梦想的历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存在的意味。

文/张丽慧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希望通过简单的记录书写,梳理思绪,学会反省,留住美好,收获平和。

主播/李丽

简介: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昵称听雨,家住黄岛。工作时孩子王一枚,八小时之外厨女一个!唯读书和瑜伽不能辜负。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孙莉霞

音频:孙晓飞

复审:裴   珊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