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读物丨拥军爱民过大年

 家在黄岛 2020-07-10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贫困,但是过年很有意思。

  那时文化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为丰富精神生活迎接新年,每个村庄都成立业余剧团,主演时代剧、样板戏,由原来的京剧腔改编为地方腔调,简单易学,通俗易懂。主要伴奏乐器是二胡、板胡、京胡、三弦琴、竹笛。打击乐器是皮鼓、大铜锣、小铜锣、大小铜钵(土名咣叉子),另外有撒拉机子呱哒板儿,半圆铜板“叮那个噹”。

  另外还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秧歌队,主要形式是表演唱、山东快书、快板儿、柳琴,还有天津快板儿、劳动号子、三句半、对口词、相声等。

  主题是歌颂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时代英雄人物,节目除选自范本外,还结合本村的好人好事,实名自编自演原汁原味的土话腔,逗得全体村民捧腹大笑。

  我们王台前二沟村离驻军营房最近,部队广场经常演电影和戏剧,我们村近水楼台,总能抢先看到热剧。尤其到了年关,隔三岔五就搞军民联欢晚会。演出场地是学校大院儿,每一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连附近邻村的人们也竞相赶来,整个广场像孔雀开屏状,由近及远节节高,大凳摞小凳,父亲高擎儿子,俏索人干脆攀上高墙,最无奈的是迟到的人,只能从微微波动的缝隙里跷脚伸颈过把瘾。

  当报幕人清脆的开场白:“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前二沟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解放军文艺宣传队,军民联欢晚会现在开始!”全场一片肃静,聚精会神观看演出。

  受部队首长的邀请,我们也到部队大礼堂联欢演出。大礼堂的舞台宽畅辉煌,一群泥土味儿的村姑毛小子,一个简单的踢踏动作,让那木质舞台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浓妆艳抹的红脸粉黛,让旋转的霓虹灯包装的精神焕发,军人那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激励得我们神采飞扬。

  令人感动地是部队宣传队来村里演出不受礼、不吃饭,只喝一杯白开水。而我们到部队演出之后,受到部队官兵的盛情款待,糖果、花生、茶水,还有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餐。尽管领队的如何谢绝,还是拗不过部队官兵那真诚的挽留。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就痛痛快快地享受美餐,说句不害羞的话“真犒劳了”!

  大年除夕这一天,农村万象更新,新标语、新黑板报、新对联。满大街的男孩子身穿黑色或蓝色家纺自染的手工缝制的新衣,头戴一顶卡其布或华达尼带护耳朵的棉帽,蹦蹦跳跳放小炮仗,女孩子着一身花褂花裤花鞋,头上扎着七彩丝绸蝴蝶结,相互欣赏新衣的美丽,笑出一脸红霞。更热闹的是上午八点以后,绿军装红帽徽的解放军小分队扛着大扫帚和铁锨走村串巷,掀起爱民大热潮,扫大街、清垃圾,有的去烈军属家走访,拎起担杖水桶去井里打水,感动得主人和解放军紧握双手,连连道谢!

  村大队部也组织青年团宣传队人员,敲锣打鼓,扭着大秧歌,去烈、军属家慰问,送立功喜报和光荣牌。每户烈军属家的老爹老娘笑逐颜开,喜出望外。民兵连及青年团的人手持光荣牌,自带浆糊,在大门口一侧贴得工工整整。“光荣人家”四个大字顿时熠熠生辉,镶了光荣牌的大门显得格外喜庆。

  我家有三个亲叔都是军官,每年除夕都会接受驻军部队和大队部的慰问。爷爷奶奶为了体面地迎接慰问,提前安排家人讲好卫生,把水缸挑满水,不麻烦解放军和村里人,腾点时间好多握手,多说几句心里话。

  解放军每到一户,家门口便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只听有人赞叹:“看看人家,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真有福气!”一张“光荣人家”牌,体现了党和政府军队对烈军属的关怀和鼓励,也体现了当兵人为保卫祖国而奉献青春的高姿态。

  现在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非常充足,过大年尽管形式多样,红红火火,然而我依然怀念那段拥军爱民过大年的时光。


文/韩月香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家在黄岛.王台文学社理事。



主播/叶婉茹

简介:80后,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副秘书长。喜欢跑步,乒乓球,演讲,朗诵,动静皆宜。曾就职于电视台、纸媒,现为ACI国际心理咨询师。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王玉来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