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在黄岛•端午征文 | 樊泽宝•端午节吃鸡蛋

 家在黄岛 2020-07-10


黄 家

岛 在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庚子年的端午节因农历闰四月比往年晚一个月,但过端午的习俗并没因闰月而推迟,很多家庭在四月底已开始包粽子、煮鸡蛋。除现在生活条件好、人们把吃粽子作为调剂日常生活的方式外,自然界的各种粽叶已长好,视叶而动也是民间的习惯。因此,今年的粽子要比往年吃的早而久。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吃粽子和鸡蛋是民间的主要食俗,且各有历史和传说。因鸡蛋形状如心,相传吃蛋能长心,普遍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人的心气好、更精神。




黄 家

岛 在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在端午节这天到人间播疫,孩子们被其所害,很多孩子呕吐发烧,吐得四肢无力,有些甚至奄奄一息。父母看着遭罪的孩子十分心疼,纷纷到女娲庙烧香磕头,求她降妖消灾,保佑后代。

  女娲得知后便警告瘟神,今后不准伤害其嫡亲孩儿。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与其作对,就询问女娲娘娘在人间有几个嫡亲孩子,女娲说她的孩子很多,以后端午这天其会让他们在衣襟前挂个蛋袋,凡挂有蛋袋的都不准伤害。瘟神惟命是从,女娲又托梦给人间众亲。

  这年端午,瘟神下界后发现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个小布袋,里面装有煮熟的鸡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再动手伤害了。从此,端午吃鸡蛋的习俗便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祈求健康、远离疾病的一种美好愿望和习俗。

  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从前那种对节日的期盼、食欲少了,但端午节的粽子和鸡蛋依然是多数人的美食,尤其是煮粽子时附带的鸡蛋,因煮的火候大且时间长,煮熟的蛋皮深棕色,蛋清暗黄且筋道,还兼有粽子的余味,那个好吃即使现在口味挑剔的人也会留恋。

  只是当下煮粽子和鸡蛋用的是电器或燃气,火力远不如从前农村土灶烧铁锅的柴火旺,味道比当年也逊色不少。

  当年尽管生活贫困,但端午节的粽子和鸡蛋母亲会年年置办。老家的粽子是用槲叶(农村叫桲椤叶)包的,槲叶特有的香味通过干柴烈火的煮浸会融进粽子和鸡蛋里,形成端午特有的粽香,弥漫在乡村的庭院。




黄 家

岛 在

  那时有些家庭因贫困端午可能吃不上粽子,但会有鸡蛋吃。因为当时几乎家家都养母鸡,平常多数家庭的日常开支靠卖鸡蛋的钱支付,家庭的油盐酱醋和孩子的纸墨笔砚全靠鸡屁股供用。那时村民几乎没有买鸡蛋的,农户买鸡蛋吃会让村民笑话。

  在集市上卖鸡蛋按“把”(十个)计算,只有卖给供销社采购站才用秤计量。进了农历四月后多数家庭便再舍不得卖,攒着过“五月端五”,到时基本上人人有份。

  同样,我家每年年初母亲会买或自家孵些小鸡,有的年头还买几只鹅、鸭饲养,春季剜野菜喂鸡鸭鹅也成了我的任务。

  为了能吃上蛋,我干的也特卖力,除了剜菜外,还会捉一些“马猴子”喂鸡鸭,鹅只吃粮草不吃荤食。因喂养及时且食物优质充足,我家的鸡鸭鹅下蛋也卖力。

  母亲每天早晨拿着瓢从鸡窝、草垛(鹅鸭窝)里拾蛋,然后把鸡蛋放到泥罐里、鹅鸭蛋放在圆箢篼里攒着,攒得差不多就卖了,补贴家用,唯有端午节临近才留着。




黄 家

岛 在

  每年端午节前一两天母亲就忙活着泡米,洗鸡鹅鸭蛋,将鲜槲叶洗净、煮熟,初四下午便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到大铁锅里,把蛋放在粽子中间,然后向锅里舀水,使粽子全部浸泡在水里,之后便盖锅烧火,将事先准备好的干柴陆续的添到锅头里,烈火烧得铁锅热气腾腾。粽子煮到一定程度需撤撤火,火急了既容易糊锅,粽子米也不黏糯,鸡蛋还容易炸皮。

  经过半下午大火、慢火和小火的猛煮慢炖,粽子基本煮好。闻着满屋四溢的粽香,馋得我心急火燎,但晚上仍捞不着吃,母亲总是说千滚万滚不如打个盹,将粽子原封不动的放在锅里再闷一宿。

  第二天早晨,母亲会早早的起来,将粽子拾到一个大黑泥盆里,把鸡鹅鸭蛋拾到一个瓷盆里,粽子和蛋还有余温,早饭正合适。

  端午和麦收是连在一起的,乡村人的作息总是日出而动,尤其是麦收期间天亮之前早已赶到地头,趁着早晨的凉爽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干两三个小时后才收工、回家吃饭。

  大人回家后母亲便将盛蛋的瓷盆端到桌上,我们姊妹多,鸡蛋、鸭蛋和鹅蛋基本是各一个。我拿着已煮成深褐色的鸡蛋磕一磕,蛋皮裂开几道裂纹,剥出来的鸡蛋晶莹剔透,受粽汤的浸泡蛋清已不再白嫩,入口比平时的还有韧性。吃时是舍不得满口吞的,总是一块一块地掰着、慢慢品。粽子锅里的鸡蛋除了筋道外还添了粽叶的清香,扒完了蛋清掰蛋黄,蛋黄的表皮也呈褐色,瓤更黄且干散,吃起来噎人的同时浓香也充满在唇齿间。吃完了鸡蛋吃鸭蛋,然后拿着鹅蛋跑到外边。




黄 家

岛 在

  那时的儿童几乎都是如此,在街头人手一蛋,相互比试、玩耍。因难得对其也倍加爱惜,有时能玩两三天,直到碰碎了蛋壳才恋恋不舍地掰着蛋清,一块一块地吃掉;因鹅蛋大,多是与小伙伴们分享,那时农村的孩子每年也只有端午节才能有此乐趣。

  端午节吃鸡蛋,庄户人在意的不仅是消灾辟邪,更是借此传说让勤俭的村民舍得改善生活,尤其是在生活清贫的年代和繁重的麦收季节,能填饱肚子、干活有力那才是真正用意。

  鸡蛋的味香,端午的味道,父母的意愿,家乡的传承,就这样融进了我的一生,伴随至今。

  周而复始,端午的风俗年年重复,古老的习俗保佑了代代世人。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愿女娲娘娘再现神灵,让天下众生辟邪恶、免病害,共享平安健康之福。

  端午的鸡蛋,你准备好了吗?


文/樊泽宝

简介:六汪人,喜欢文学并用文字记录生活的60后,新区十佳“最美书香家庭”,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主播/奇奇伟儿

简介:韩旗伟,上泉朗诵社会员。原青岛市北区语文教研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现65中退休教师。一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热爱朗读,青岛市博物馆开馆时,经过面试,被聘为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成为“青岛市文化义工”,2012年开启了公益支教的旅程,到过云南,2015年末加入青岛支教岛夕阳红团队,两年来足迹遍布青岛市区和乡镇,曾多次到过黄岛的张家楼小学和嘉陵江路小学,为学生讲课,为老师做“汉语拼音”、“朗读教学”、“作文”等培训。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郭加红

复审:姜蕴青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