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罕见的像篮子状的致病菌,如果免疫力低下,就会入侵机体,死亡率极高!

 范爹 2020-07-10

近两年,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群增多,感染一种像篮子状的真菌引发致命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这是一种罕见的致病菌,叫马尔尼菲篮状菌,它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随着艾滋病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即肺、肝、肠淋巴组织、淋巴结、脾、骨髓、肾和扁桃体等,以肺及肝最为严重。常播散全身,病死率高,是一种严重的深部真菌病。只要个体免疫系统缺陷,它就会侵入机体,在营养丰富的深部组织器官生长繁殖,造成致命受伤。

篮状菌的子囊与篮球对照

【病例一】

这是湖南的一位18岁的男性学生, 2018年12月25日,因骑单车摔伤额部致「骨外露」治疗2个月,伤口迁延不愈。2019年2月25日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入院时有发热,测体温38.3℃,伴有畏寒,稍有咳嗽。患者受伤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头部伤口情况:

胸部CT:双肺弥漫性病变,多发空洞,纵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医生考虑为感染性病变。

换药过程中取头部伤口分泌物培养:马尔尼菲篮状菌

给予抗真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全部消失,头部皮损恢复如下图。

【病例二】

另一位是一女性患者,24岁,也是一名学生,浙江人,自2017年10月4日起无诱因自觉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发热咳嗽等其他不适。于2018年4月8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入院后查体:

双侧锁骨上散在淋巴结肿大,最大2×2×2cm圆形质韧包块,无压痛,移动性可。

胸部CT扫描:两肺弥漫性病灶,两上叶支气管扩张,纵隔、颈部淋巴结肿大。

PET/CT检查:肝脾轻度肿大,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双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以粟粒样结节为主,部分为空洞)。

箭头处为空洞部位

最终诊断:

入院48小时诊断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由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淋巴结炎、扁桃体炎。该患者为青年女性,未婚未育,既往身体健康,无糖尿病、慢性肝炎等慢性疾病,长期生活在浙江城市环境中,否认饲养宠物等情况。

图为淋巴结组织荧光染色镜下

可以发现带有菌丝结构的真菌

什么是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尔尼菲青霉菌于1956年在越南的竹鼠体内首次得到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于2015年更名为马尔尼菲篮状菌,之前的青霉菌病现称为篮状菌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竹鼠是自然宿主,为传播的媒介。

该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印度东北部、老挝、越南等及我国南方地区广西、广东、云南等。(可能与该地区湿度有助于增加环境中真菌的蓄积、真菌生长或孢子释放入环境而增加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发生有关)。

首例人类病例是生活在东南亚且身患霍奇金病的美国传教士。艾滋病感染者中的首例篮状菌病于1989年在曼谷发现。马尔尼菲篮状菌为条件致病菌,篮状菌病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但其在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也有报道,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及糖尿病。马尔尼菲篮状菌也可以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

马尔尼菲篮状菌菌落

发病机制:

几乎不会通过皮肤传播,主要是经吸入方式入侵肺部引起肺部感染,然后通过淋巴和血循环播散到肝、脾、淋巴结、皮肤等。

临床表现: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常隐匿发病,临床上本病分为局限性感染全身系统性感染

1、局限性感染特点:原发病灶与真菌入侵门户有关。由于病原主要由呼吸道入侵,吸入病原菌孢子,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也可无症状或者有症状而被潜在疾病掩盖。若免疫功能下降,有可能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2、播散型特点:

1

发热,可高达39~40℃,发热不规则,反复出现且持续时间长。

2

肺部受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

3

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多见于儿童,尤其是艾滋病感染儿童)。

4

骨受累表现为溶骨性损害(主要发生于非艾滋病感染的患者,提示预后差、复发率高、需延长抗真菌疗程),包括骨周组织出现皮下脓肿。

5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贫血,体重减轻,血小板减少,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6

皮肤损害(70%以上):播散性感染的临床特征,皮损常见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损种类多样,可出现丘疹、斑丘疹、结节、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痤疮样损害、毛囊炎及溃疡等。坏死性丘疹是本病最特征性的表现,隆起与皮肤的丘疹中央发生坏死,坏死处凹陷呈脐窝状。皮损中容易查到尔尼菲篮状菌,对临床诊断很有帮助。

专家提醒,过去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最为常见,现在免疫力正常的发病率越来越多,但还是非常有区域分布特点,广东、广西好发。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应尽早开始抗真菌治疗。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未治疗者或诊断延迟者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中度或重度患者。

专家介绍

刘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

王新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李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彭稳中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主治医师;

侯茂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