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骊寻根之“敲竹杠”

 碎玉h43ve28g9l 2020-07-10

探骊寻根之敲竹杠

敲竹杠指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敲诈勒索。

敲竹杠主要源于吴越之地与蜀地两大盛产竹子的地方,但说法不一  
    
据传清朝末年,官府查禁鸦片甚严。鸦片贩子船运烟土,为了瞒过水关的检查,某些水运客商将烟土密藏在竹蒿或竹杠中。一天,船航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水司衙门官员上船检查。未发现偷运烟土情况,正待放行。一位师爷吸着长筒旱烟,他信手在竹杠上敲烟灰,倒出烟锅里的烟灰。客商吓得心惊胆战,以为师爷看出什么[破绽,慌忙掏出银两,悄悄塞给师爷。尽管师爷是无心的,客商却是有意地。事情传开后,人们就把敲竹杠依仗权势、勒索钱财划上了等号。

敲竹杠” 这个词的来源还有一说: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里,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又称之为盘点 当地的地痞流氓常去店铺勒索钱财,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拍竹钱筒,店主见之,便知来意,慌忙掏钱孝敬

敲竹杠” 这个词的来源或是:当时上海不少店铺的老板都善于观颜察色,凡是陌生的顾客或是、顾客买货心切,便敲响竹筒,暗示伙计提价, 提一成敲一记。提两成敲两记,最多时敲三记。因此,敲竹杠便有了抬高价格、向顾客索取钱财的语义。

敲竹杠” 这个词也可能源于上海的十六铺”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了成为对外通商埠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汇地,一些外埠的小客商,白天在十六铺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们斗不过地头过地头蛇,又怕血汗钱被抢去,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装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知道了内情,每每先用棍棒敲敲竹杠或抬杠。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强龙难斗地头蛇。”识时务的小商贩怕因小失大,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敲竹杠” 这个词也可能源于蜀地。明朝末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打入四川。贪官污吏、豪绅恶霸带着他们搜刮来的金银珠宝,纷纷逃出城去。贪官污吏们将金银珠宝藏入打通竹节的竹杠,企图蒙混出义军关卡。义军觉得奇怪,做生意的人都是从乡下拉竹子进城卖,哪有从城里头拉竹子到乡下去卖的?老义军拿起烟袋杆儿走到车子边上,举起烟杆对着车子上的竹杠要敲掉烟锅里头的烟灰。此时正好张献忠来巡查,贪官污吏们恶人先告状,说老义军们“敲竹杠” 索取钱财张献忠一听大想,拔出大刀,将竹杠一分为二。结果金银珠宝散落一地,也留下这么一个敲竹杠的故事。

敲竹杠” 这个词的来源另有一种说法:四川山区,有钱人进山烧香时乘坐着一种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着。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着滑杠,要求加工钱,否则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

过去的搬运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血汗钱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当然,这也可能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