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在巢湖传说

 七老爷施政 2020-07-10

三皇五帝时代,中国氏族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治水。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先后受封崇伯和夏伯,负责治理水害。

大禹治水图

舜任命禹为司空,让他继承其父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由于大禹治水有功,夏代被推选为禹王,成为夏朝开国君主,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大禹治水,走遍华夏九州山山水水,历经千辛万苦,发现并掌握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治水规律,吸取其父亲鲧的教训,治水变堵为疏,治水不断收到成效。

相传大禹治水有一把开山神斧,并有二郎神伺候左右。

巢湖当年是一个洪灾区。大禹治水在巢湖,有一个开凿濡须口和石梁河,以及与涂山氏联姻,娶涂山女偃攸的故事。

巢湖市苏湾镇坊集行政村方涂巷村(方克逸摄)

是时,大雨倾盆不停,巢湖北乡浮槎山突然“出焦” (方言,意为山洪暴发),洪水象猛兽一样吞没了民宅和良田,人们只好躲到高坡上避难。

浮槎山瀑泉(方克逸摄)

正当巢湖百姓束手无策的时候,大禹气宇轩昂,带着开山斧,赶到巢湖来了。巢湖人一见大禹,纷纷诉说水患之害。大禹集思广益,决定因势利导。他冷静地分析道:“巢湖的水总体是从西边向东边流,现在巢湖东湖口有座濡须山(今巢湖市银屏镇钓鱼台与含山县东关镇交际一带)挡住了水路,只要把它凿开,洪水就能分流了。”百姓一听大禹言之有理,一致叫好!

传说大禹治水开拓今裕傒河的濡须水口(方克逸摄)

大禹立即动手,组织挖掘濡须山。开工不久,濡须山已挖大半。不料,有一块巨石酣睡在那里,怎么也挖不动,依然挡住水路。大禹见状,大喝一声“看我的!”挥动开山斧向巨石劈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濡须山变成了濡须口。巢湖的洪水驯服地通过濡须水(今裕溪河),直奔天门山,转经长江流向大海。

浮槎东山九龙口(方克逸摄)

大禹为了考察巢湖洪水的流量,前往浮槎山巡视,将易发山洪的“出焦”处修理成静谧的“九龙口”(位于今巢湖市庙岗乡境)。沿途,大禹见一座名叫石梁的小山挡住了水路,便命二郎神打头阵,带人挖掉此山,开拓一条通往巢湖的水路--石梁河,就是今天的柘皋河。

作者方克逸留影柘皋河上玉栏桥。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也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因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古今传颂,妇孺皆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大禹当年的家,传说就在今天的巢湖市苏湾镇司集行政村方涂村。

巢湖市苏湾镇坊集行政村方涂巷村(方克逸摄)

据传,大禹治水东奔西忙,莫约三十岁时,在涂山(位于今巢湖市苏湾镇境内)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偃攸(后人尊称“涂山娇”)。时值春暖花开,绿染桑林,二人在芬芳涂山一见钟情。

位于巢湖市苏湾镇坊集行政村方涂巷村之涂山(方克逸摄

方涂巷村大禹娶涂山女偃攸涂山娇塑像(方克逸摄)

作者方克逸走访巢湖市苏湾镇坊集行政村方涂巷村。

大禹与偃攸两情相悦,可谓天作之合。不过因为涂山氏尚处于母系制后期,“夫从妇居”,大禹便做了涂山氏上门女婿。因为忙于治水,大禹往往路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世景仰而传为佳话。如今,方涂巷村民自发树立一座偃攸塑像“涂山娇”。村旁则有一座纪念二郎神的二郎庙。

方克逸游览苏湾镇坊集天台禅寺原二郎庙)。

方克逸走访天台禅寺/原二郎庙,留影据说是大禹手植千年古银杏诗碑。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图

浮槎东山先子洼村(方克逸摄)

是时,人们发现日夜劳作的大禹太累了,纷纷请他作客,都被大禹婉言谢绝。浮槎东山先子洼的乡亲们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煮挂面,请大禹品尝。大禹见这碗面,既能当菜又能当饭,边吃边赞道:“天下山珍海味,比不上这泥鳅下挂面啊!”从此,“泥鳅下挂面”就成了巢湖人的一道名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