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圣王羲之, 为何走后没给后世留下一丝真迹

 heshingshih 2020-07-10

中国书法史上神一样的人物,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没有一件真迹传世,非常遗憾,那么王羲之的真迹都去哪儿了呢?这还得从王羲之出名的那天开始说起。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出名之后,他的书法就已经非常值钱了,据说他在一个老妇人卖的扇子上,随手写了五个字,扇子就能由原来的20钱,卖到百钱以上;写一篇经文,能换白鹅一群,绝对是点纸成金。正因为如此,也就出现了少不了的假货和赝品。

点击加载图片

梁武帝时,宫中收藏的王羲之的字已经有不少赝品了,梁武帝经常和著名的道士陶弘景通信,讨论王字的真假,陶弘景很大方的告诉梁武帝,哪件靠谱,哪件不靠谱,梁武帝对宫中藏品鉴定一番,然后将认定的真迹复制好,再分发给宫中的弟子学习。到了唐朝,唐太宗与梁武帝一样,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将天下王字收罗殆尽,据说他当年真的收罗到了兰亭序的真迹,而那些被挑出来的赝品,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因为在唐朝时,被认为是赝品的王羲之的字已全部被销毁了。

点击加载图片

初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欧、虞、褚,薛之所以能有成就,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任职宫中能够接触大量珍贵的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推广王羲之,还是用临摹向拓的方法,当时宫廷中有很多知名的拓书人,这些与真迹相差无几的复制品,后来逐渐扩散到民间,所以王羲之的临摹品大盛于唐朝。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今天看到王羲之的字有两类,一类是拓书人地向拓本,如《神龙本》,《兰亭序》;另一类是名家的临摹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朝唐朝,王羲之的真迹是很多的,流传也广,只不过大多都在宫廷,而后来就逐渐消失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正是因为1000多年来,人们对于王羲之的喜爱和崇拜才导致了书圣真迹的毁灭殆尽,罪魁祸首就是那些聚敛王羲之书法的帝王们。皇权时代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他们提供了绝对的财力和权利,来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可是一旦改朝换代,兵戎相见,生灵涂炭,连父母亲生儿女都无法顾及,何况他们收集的这些书法呢,所以太平盛世,被收集在一起的王羲之的真迹,一到改朝换代之际就容易被集中的销毁,聚敛的越多,销毁的也就越多。

点击加载图片

历史上第一次集中销毁王羲之的真迹是在东晋末年,当时桓温之子桓玄操纵朝政,此人极其猥琐,篡位做了几天皇帝,就狼狈下台了,仓皇出逃之际,把王羲之书法都扔进了长江,他心里想的是,我得不到的,你们也休想得到。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二次大规模销毁王羲之的真迹,是梁元帝的一烧,梁武帝收集王字颇有收获,这批真迹在544年,西魏军围住江陵,梁元帝见大势已,在出门投降之前,放了一把火,把梁朝集聚的王羲之的书法连同图书14万卷全部烧毁。而唐朝时能收到王字,已经不如梁朝了,唐太宗生前喜欢王羲之,死后也没有放过他,据说李世民此前再三叮嘱高宗,要将兰亭序陪葬,可是五代的温韬盗开昭陵后,列出的盗宝名单上根本没有《兰亭序》,到底是兰亭序藏得太隐秘,温韬没有发现,还是高宗根本没有按照唐太宗的意思去做呢,我们不得而知。

点击加载图片

兰亭序的失踪之谜也成了书法史上最大悬案,到了北宋初年,宋太宗收集的王字,连真带假也不过160余贴,北宋末年,皇宫所藏的王字被记录在册的有243贴。晋康之难爆发,北宋亡国,徽宗钦宗被金兵掳走,皇宫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也下落不明,从此以后,王羲之的真迹再也找不到了,真迹没了,所以元明以来,唐朝的临摹本就被当作了真品看待。

点击加载图片

到了清朝,即使是王羲之的临摹本也不过数十张,在王羲之离开人世1600年之后,唐朝的临摹本也成了凤毛麟角,遥想当年王羲之一手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方向,引得众人纷纷效法,可是盛名之下,帝王贪婪的聚敛等于毁灭,使得千年书圣没有只字片纸留下,实属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