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不讨人喜欢”

 说爱情感 2020-07-10

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让别人满意、讨别人喜欢,做一些违背自己本心的事情,浪费一些本不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或是出于一种世俗的需要,或是出于一种泛滥而无用的善良。总之,当一个人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讨人喜欢”这件事上去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往往是干涸而迷惘的,他是没有办法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并去加以实现与升华的。

而纵观古往今来,真正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顶尖优秀的那些人,他们常常是出于人世之外、孤僻而自傲的人。可见,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他往往是“不讨人喜欢”的。

 “讨人喜欢”是一种弱者式的迎合和取悦

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那些一味地想要“讨人喜欢”的人,与其说是出于一种害怕别人失望的善良,不如说是一种群居社会之下的生存本能。

一方面,为了生存,个体需要获取群体大多数的接纳以融入其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支撑以生存下去。

另一方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种被肯定、被需要、被欣赏的需要,只有当这种需要被满足的时候内心才会产生一种安定感。

这本是常人的本能而无可厚非,但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图巧、省事,而将这种“讨人喜欢”演绎到极致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弱者式的迎合和取悦。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提到,“媚俗”就是一个人面对同样的情境流两次泪,第一次是发自内心的、出于本能的被触动而流泪,第二次是出于想要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为此景感动而落泪。

同样地,一个试图获取所有人的接纳和喜欢的人,以及他为此所做的种种努力,也是一种媚俗。他们的这种媚俗注定了他们的一生只能成为那种最缺乏坚定和信仰的俗人。

而世上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外在的迎合和供给,因为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过硬的本领——他们才是真正内心坚韧、有追求、有信仰,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不要让“讨人喜欢”,毁掉了你的自我修行

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曾说,“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

正是如此的,我们固然不能脱离自身的社会属性而退居成野人,但我们也要能够适时走出人群,专注于自我的成长与提升。

这世界上总有人对你不满,即便你是上帝。所以那些一味想要讨所有人喜欢的人,是注定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面临渐渐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的空虚和浮躁。

钱钟书的夫人、作家杨绛就是一个从不试图“讨人喜欢”的人,她甚至不愿意融于世俗、而只愿沉静寂然地处在喧嚣之外,从容不迫地生活。

即便是在最喧哗的时代,四周浮夸声渐起,她却拒绝参加每一本书的研讨会,拒绝与这世俗的一切有任何牵连。

她依然坚持着最初的梦想,用内心的淡泊书写着最静雅的文字。正如杨绛先生自己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而也正是她的这份“不讨人喜欢”,才让她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和饱满的精力,穿梭于自己的文字之间,终成一代大家。

可见,“讨人喜欢”只会让你一时获得他人的好感,顶多成为别人嘴里的“好人”;而从长远来看,对你个人的发展、自我的修行却是毫无益处的,难道不是吗?

人生真正重要的是“讨自己喜欢”,与自己“相爱”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不会花大气力来钻研如何讨得别人欢心以成为人群中人缘最好的一个;他们更多的时间,用来“讨自己喜欢”,同自己“相爱”。

所谓“讨自己喜欢”,意即取悦自己,也就是挖掘自己内心对人生的向往、并循着它满足它成就它。

或者说就是投身于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那份探索和努力过程中的满足感是无可取代的——而这,也就是和自己“相认”、“相爱”的过程。

三毛曾说过,“生命短暂,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地无足轻重了”。

而也只有在你满心钻入自己的世界的时候,才不会再被那份“媚俗”所挟制、总是害怕不能令世人满意了。

所以,人生的真相即是,不沉溺于俗世的热闹,学会与孤独为伴,在自处中修炼自己,打磨自己,让自己成为真正内心强大而无有恐惧和怯懦的人。

而也唯有你真正拥有不羁的灵魂的时候、寻找到精神的坐标的时候,你才会更加不去在意外界的评价,那种内心深处的骄傲让你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哪怕没有一个同伴。

最后,想借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一句话,送给每一个还在满心纠结如何“讨人喜欢”的人们:“希望自己也能保持内心的朴素,爱自己已有的一切,从人生的竞技场上退下来,做一个朴素的享受者和旁观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