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之后,我能教会孩子什么?”,家长们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钉贝丫 2020-07-10

2020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家长和孩子们还没有体会到假期的美好,国家就被按下了暂停键。街道不再拥挤,店铺大门紧闭,清晨的街头没有了早点摊氤氲出的腾腾热气,傍晚的公园也没有了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身影。此时的家长里短变成了一种奢望,人和人之间隔了很远的距离,这无数的热闹与繁华都被病毒给藏了起来。

我们不怕面对困难,但是不能对于困境毫无反思,疫情总会过去,但是对于它的思考要留在我们心中,而疫情之后我们能教给孩子什么?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告诉孩子“学会怀疑”是我们应该有的科学精神

在疫情期间,每天都有各种新闻层出不穷,在这些不计其数的信息输出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有效性。假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经意间破坏着孩子的正确科学观。

自“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肺炎”的新闻一出,双黄连就被抢售一空;

有消息说“宠物会传染新冠肺炎”,许多无辜的动物就遭到残忍丢弃。

且不说还有无数毫无科学依据的信息的出现,人在恐慌的时候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会降低,但是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越要明辨真假信息。

批判性思维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接收到一个讯息后,不是马上接受,而是应该学会判断事情的真伪。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信息来源于哪里?有了疑问,学会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信息来源,寻找科学有效的论点和解决途径,保持怀疑,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良好的科学精神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面对一个问题时“我是否会问一句为什么。”

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学会担当

在这次疫情中,除了逐渐增加的感染人数,和人们逐渐增长的担忧与焦灼,还有不断涌现出来的无数名英雄。

17年前,奔赴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的钟南山院士,在新冠肺炎爆发后,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84岁高龄的他,在灾难面前还是选择奔赴在一线,他用坚守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责任,叫无畏,叫勇敢。

告诉孩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还有许多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医护人员,他们始终奔赴在最前线,用他们的肩膀,承担起抗疫的墻幔。

人生旅程不怕遇见挫折,但是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决心。

让孩子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这次疫情不是天灾,而是人为祸端,是人类偷食野生动物的恶果,人类和自然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破坏自然法则自然要受到惩罚。在疫情面前,确诊人数增长的数字让我们意识到:在灾难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

可是灾难总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会迟到,等到春花绚烂之时,我们更应该带孩子去亲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这不是弥补,而是要告诉他们:大自然是多样的,我们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美化我们的地球。人类从来就不是社会中单一的个体,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孩子并不是局外人,他们是参与者,见证者和亲历者。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了解疫情,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经历别的挫折与灾难。困难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最近有一本新冠疫情科普绘本叫《妈妈要去打怪兽》,书名来源于福建省立医院的医生林瑜,出发去武汉之前,跟孩子解释妈妈不在家过春节的原因,这个美丽的谎言感动了许多人。

在这本绘本中,有讲这次疫情的故事,也有讲情感,书中没有规避新冠肺炎病毒是什么,疫情是怎么发生的这些问题,其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在绘本里面对女儿的问题:妈妈,你要去哪?

母亲没有回避,而是给孩子讲了一个大怪兽——新冠病毒的故事。

书中也让孩子直面害怕这种情绪,妈妈直接的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害怕。

而后女儿又问:妈妈,那你会害怕吗?

妈妈回答:会啊,妈妈害怕不能回来给你过生日。

面对疫情我们任何人都做不到置身事外,孩子也是,对他们而言好的保护不是让她们全然接触不到任何消息,而是为他们打开象牙塔的一扇门,让她们可以窥见社会的一束光。

这个社会不需要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生活的安定和谐也不需要他们悲天悯人,但是他们依然需要懂得生活里常有缺憾,挫折和困难也会常伴。

这次疫情不是终点,它是孩子们困难教育的起点,愿每一个孩子都没有茫然经历这次灾情,而是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