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力量是什么呢? 现正热映的诺兰新片《敦刻尔克》带所有人又重返了二战现场。人类在战争之中如蝼蚁,看是失败的战役,但自救的过程中,又是生命、人性的胜利。二战期间发生了许多真实的动人故事,残酷的战事在音乐响起的瞬间和解,而人性被旋律唤回最脆弱,最光亮的那一面。 A capella版本《Danny Boy》 1944年,在康城之战中,有一名德国狙击手一举击毙40名英国士兵。激战至深夜,当德国狙击手再度持枪瞄准战场上一名负伤的英国士兵时,英国士兵却从怀中取出口琴,在几度哽咽中吹起爱尔兰民谣《Danny Boy》,想念故乡的孩子。 一曲完毕,英国士兵颤抖着摘下帽子,正准备坦然面对死亡,却听见战场另一端传来德国狙击手同样悲伤哀婉的笛声。想起家乡的未婚妻,德国狙击手不禁泪如雨下。 虽然两人肩负不同国家的使命,但在音乐响起时,两人内心对和平、对美好的向往却是一致的。当英德两国士兵独自面对翻滚的历史巨变,他们所承受的恐惧、无力,都在音乐中得到救赎,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一种超越语言、国界、战争的力量。这一刻,输赢不再重要。 另一个真实故事发生在诺曼底登陆两周后的一次战役前,是上面视频中的主人公,90岁美国老兵Jack Leroy Tueller的回忆。在一个下雨的夜晚,Jack感到压力很大,想用吹小号的方式纾解压力。但指挥官劝告他,不要在晚上吹,因为还有一名德国狙击手在附近。可是Jack心想,此时此刻的德国狙击手或许也和他一样,孤单、害怕。所以在当天晚上,Jack不顾危险地吹起一首爱的曲子。 第二天早上,在1.5里外的海滩,一群德国战俘被押送到英国,其中一个战俘痛哭不已,不断地问说:昨晚吹喇叭的人是谁?因为这个声音让他想到在德国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未婚妻,这让他无法开枪。Jack和他握了手,说“他不是我的敌人,他跟我一样孤单害怕。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