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陉之战:不只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历史烟云阁 2020-07-11
“前204年的井陉之战曾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叫做背水一战。但也因为这个成语,使得这场战争的真相被很多人误解。一些人只知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却不知仅仅背水一战,恰恰是给敌人提供打歼灭战的绝佳机会。”

【一】
战役背景

前205年,彭城之战爆发, 志得意满的刘邦被突如其来的项羽打的一败涂地,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比如魏豹、陈馀等也纷纷背弃刘邦,支持项羽。

而此时,项羽也调整了战略目标,将刘邦锁定为主要敌人,随后,项羽将重兵撤出了齐国战场,与汉军对峙于荥阳、成皋一带。刘邦军屡战屡败,形势异常危急。

关键时刻,刘邦的谋士张良提出了一套扭转乾坤的战略计划,即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而韩信则是负责战略计划中的“侧翼发展”环节。

韩信是当时与项羽齐名的超一流军事天才,他采取“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的战略方针,优先消灭了实力较弱、且距离较近的魏国和代国,随后于次年十月东进太行,拉开了井陉之战的序幕。

【二】
作战序列
(一)汉军
          统帅:左丞相韩信
          副统帅:前常山王张耳
          将领:假左丞相曹参
                    中大夫令谒者灌婴
                    骑都尉靳翕
                    常山守张敖
          兵力:1——2万
(二)赵军
          名义统帅:赵王赵歇
          实际统帅:代王兼赵相陈馀
          将领:广武君李左车
          兵力:20万

【三】
作战经过

井陉关被称为天下九大险关之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赵国大营与汉军列阵的绵蔓水之间又相隔一条险隘的山路,致使“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除此之外,汉军在兵力和后勤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劣势。当时,由于刘邦在正面战场上屡次惨败,被迫将韩信手中的兵力大量调往荥阳—成皋一线,致使韩信手中兵力不足。而且,韩信又是远道而来,补给线漫长且缺乏可靠保障。

对此,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制定了一套十分高明的作战计划。陈馀本人统领赵军主力固守大营,自己亲率三万骑兵从侧翼出击,迂回袭击汉军粮道,切断汉军的补给和退路,如此一来,汉军求战不得、后退无路,数日后必被歼灭。

可惜,骄傲自大的陈馀拒绝了这个建议,而拒绝的原因恰恰是他因为不知彼,而中了韩信的诱敌深入之计。

对于陈馀的水平,由于有了张耳的帮助,韩信可谓是了如指掌,再加上汉军在情报战方面的优势,韩信很快便准确得知了陈馀的作战意图。当然,后人往往以成败论英雄,将陈馀说的一钱不值,但事实上,陈馀作为一个久经战阵,且曾重创过张耳的老江湖,手上没两把刷子,也很难说得通。

事实上,陈馀虽然轻敌冒进,但是也不至于傻到一次性出动全部兵力去和汉军决战。陈馀的选择更像是去碰运气,胜了自然大好,败了大不了回营坚守。所以如何诱敌深入,成为了摆在韩信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韩信能调动的兵力大约在4——5万左右,但为了吸引赵军出战,韩信只带了一万余人渡河。随后,韩信一面分出两千精锐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下来;另一方面,他下令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借此逼迫将士死战,为两千骑兵争取宝贵的时间。

随后,韩信亲率少量汉军主动到赵军营地挑战,陈馀见韩信兵少,不顾李左车的劝告,亲率赵军出营决战。韩信率军且战且退,即让赵军感觉胜券在握,又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后,韩信退至绵蔓水,与岸边的背水部队会合。

陈馀见汉军背水列阵,以为胜券在握,所以不断从大营中抽调兵力,致使后方空虚。而汉军由于失去退路,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再加上井陉道路狭窄,赵军无法发挥兵力优势,进行大规模集群冲击。经过一场场厮杀,赵军渐渐疲惫不堪,且兵力损失不小。

这个时候,陈馀也感觉到不对劲了。于是,他下令停止进攻,回营休整。可是,让陈馀傻眼的一幕发生了。此时,赵军的大营中竟已插满了汉军的旗帜。原来,韩信派出的两千骑兵乘着赵军大营空虚之际,偷袭了赵军的大后方,并故意将赵军的大旗全部砍倒,然后插满汉军旗帜,以此制造声势。

赵军见状,以为自己必败无疑,于是军心动摇,四处逃散,甚至是自相践踏。汉军乘机两面夹击,赵军更加心惊胆战、混乱不堪,陈馀一怒之下,连杀数名逃兵,但仍不能制止赵军的溃败。最后,汉军追击至泜水,将残余的赵军全部消灭,并斩杀了陈馀,俘虏了赵王歇和李左车。赵国宣告灭亡,韩信在侧翼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国卿《 中国战争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