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地气,有招法,很科学——读《养育的选择》

 俊熹麻麻小宇宙 2020-07-11
接地气,有招法,很科学
读《养育的选择》
俊熹麻麻碎碎念

《养育的选择——13个育儿困惑解答给你一个科学的教养观》是小宇宙读书会共读的第6本书了。

之前小宇宙读的几本书,大多数都是系统理论型的,比如《爱和自由》,介绍蒙氏教育,《我从彩虹那边来》,介绍华德福,《善解童贞》介绍儿童的性心理,理论类的书籍是一种价值观上的碰撞。而这次共读的《养育的选择》,其实是一本实战性很强的书,像是方法论。

如果说前者是在告诉你,在育儿中你要怎么想,持什么样的心,那后者更像是告诉你,在日常中你具体要怎么说,怎么做。

这13个养育上的问题,是真真正正接地气儿的问题,是我们在琐碎的日常育儿中不得不面对的:要不要看电视?去不去早教?孩子太执拗怎么办?脾气坏怎么办?安全依恋如何建立?

来听听小宇宙麻麻们对这本书的看法吧。希望我们的读书笔记和感想,能帮助你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如果你很感兴趣,也请自行选择渠道购买阅读。
鱼鱼
进入2岁之后,孩子的心理发育发生了跨越式的大变化。对2岁孩子的执拗常常有一种让人懊恼的无力感。就像我之前在群里面聊天谈到的,小马不肯洗澡,已经持续了3周,真是晚上喂奶,一股酸味一阵阵的涌上来,也就是亲妈才能不嫌弃。(笑哭脸)可我能理解他,明白他,懂得他,愿意尊重他,给出我的爱和自由,也愿意适度妥协,不与孩子僵持。

关于如何称赞孩子。

这可能是全书中,最让我受益的一个观点。怎么称赞孩子?

陈忻老师说,要用心的观察孩子,称赞得具体而诚恳,要称赞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可能之前小马画了一幅作品,然后跟我说,“宝宝画个年轮。”

我会说,宝宝画的真得很像年轮呀。

但实际上,这样的称赞非常有问题。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价值导向是,我画的像,才能获得妈妈的称赞。而众所周知,画得像只是技法,而不是艺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对小马的称赞方式。

我会说“哇,这么有难度的线条你都能可以画出来呀!小手越来越灵活啦!”

我会说“你看那个像个玉米,妈妈觉得你真的很有想象力呀,确实很像玉米对不对?”

我会说“哇,你自己跟叔叔提出了要求,我的宝宝会直接跟人沟通了。而且非常有礼貌呦!你用了请,用了谢谢,叔叔也会觉得很舒服很自在。”

关于孩子经受挫折。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在育儿中,家长真的要向后退一步,再退一步。

每天,孩子都会经受挫折,有些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比如,小马去打点滴,会因为我们没有拿到那个通常蓝色的点滴杆而哭,嚷嚷着,“不要这个,要那个。”比如,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交换玩具,或者抢了他手里的玩具。他都会经历挫折。

有次,我家邻居的小朋友来我家玩,拿了那本小马最喜欢的《最全最酷交通工具》。小马非常喜欢那本书,可以说是最爱,到现在都很喜欢,看了能有200遍。。。我都已经讲不出high的感觉了。

小马当下很生气,就去抢回来。小朋友不肯松手,月龄比小马大,身材又是小马2倍大,很有力气,小马抢不过,越抢越着急,带着哭腔向我求救。

我鼓励他自己解决争端。小朋友一使劲,就把书抢走了。小马就哇哇大哭起来。我抱着他,小马一直指着书说拿拿,给宝宝。我看他哭的太伤心,就对小马说,你的书被哥哥抢走了,你很伤心是吗?伤心你就哭一会儿吧,妈妈抱着你。这种感觉叫“失去”,很让人不舒服是吗?

一会儿小马哭够了,还跟我说要拿书。我跟小马说,你自己去跟哥哥说一说,自己想个办法吧。小马从我怀里挣脱,拿了一个火车轨道去找哥哥,说,哥哥你玩这个吧。(笑哭脸)

小朋友不肯,还是死死的拿着书,小马又哭着回来找我。我说,你再想想办法,书是你的,你要保护好自己的书呀,如果你不想借给哥哥,哥哥又抢走了,怎么办呢?

其实,我是想鼓励小马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他直面这种冲突的机会真的非常少。

小马想了想,又过去抢,这次他直接坐在了游戏垫上,拉低了重心,脚也蹬上去抢了。真是一边哭,一边抢,好拼啊!小朋友见状松了手,去玩轨道火车了。小马也用“武力”解决了当下的争端。 

我想如果他最后还是没能抢回来,也是可以尝尝失败的味道的。

关于安全感。

我自己觉得小马是个很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喜欢与人交流,其实用“撩嫌”更合适,常常会在地铁上或者公交车上,轻松的就和周围的乘客聊起来。比如“阿姨,你在吃什么呢?”(笑哭脸)“老爷爷在干什么呢?老爷爷看什么书呢?” 
他也愿意探索未知。只要知道我们就在他身边,他什么也不怕,大步流星的去探索世界。

这与我们及时回应他的需求,给予爱和自由的氛围和环境有关。有一天,小马奶奶说出了一句,我特别震惊又感动的话。小马爸想让小马乖乖的坐在餐椅里吃完碗里的东西,可小马表示,他已经吃饱了,想让爸爸抱他下来,两人正在僵持,小马奶奶说,“他说他吃饱了,你给他自由。”

“你给他自由”,奶奶简单的一句话,真是让我心潮澎湃的。这是我们家给小马提供的环境。我们发自本能的觉得,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小马才能觉得安全,才能专注的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不受干扰的成长。

关于早教。

我一直没有带小马去真正的上早教。去体验课,去玩的居多。我完全赞同陈忻老师说的,“生活即是早教”。同时,我还想把它扩展为,爱即是早教,家庭关系和睦即是早教,不打扰即是早教。

从小马小时候,我就会带他去玩一些sensory play的游戏,去体验和感知各种材质不同的面料,去触摸冰,去玩水,自己做太空沙,自己做冷静瓶,奶奶带着小马在小区的树林里上坡,下坡,感知重力和身体的协调平衡。我想,这些都是小马去触碰认识世界的通道,会让他受益。

即使现在上早教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选择,我依然觉得,早教只是锦上添花的一种选择。日常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才是育儿中的标配。

关于电视节目。

书中的一个观点,提醒了我。有时,我们看着很平常的画面,对孩子而言,却是非常恐怖,会让他焦虑害怕的。比如,水顺着下水道流走了。小马常常说“害怕洞洞”,要求我们把洞洞挡住,才肯进卫生间。可能就是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小马觉得,他也会被洞洞吸走。

我们之前刷牙的时候,一直看一个小视频,the wheels on the bus。小马每次看到一头牛跳上车,把一个小宝宝吓哭的画面,都会忽然爬起来,跑到我身后,躲起来,再看到妈妈安慰小宝宝的时候,就又会回来。

其实我们平常不以为意的画面,可能真的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我家没有电视,小马几乎不会有机会看电视。但去姥姥家的时候,电视常常就是背景声。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可能是要有选择性的作为背景声。比如,选择一些画面节奏缓慢,音乐优美的纪录片、歌舞节目,儿童电影,要好于不可预测的打打杀杀的电视剧和电影。

关于规则。

我一直觉得小马是一个可以“协商”的孩子,很容易满足的孩子。面对一些妈妈描述自己孩子“异常的执拗”,很让人头疼的情况,我总会说,规则在进退之间,还有中间道路。
 
举一个之前用过的例子。

小马的好朋友,PP哥哥,每次来我家玩,走的时候都不愿意,都被奶奶强行抱走,PP会在我家门口就放声大哭,一直哭到自己家,这一路上,我在楼上都能听到,非常心疼。

有一天,我阻止了PP奶奶强行抱走他。对他说“阿姨知道你特别想跟小马弟弟玩,你还没玩够就要回家了,很不高兴是吗?”

他点点头,不哭了,他知道我理解他,认同他的情绪了。

我拿出家里的闹表,跟PP说,那好,我们约定好,再玩20分钟,这个分针指到4的时候,PP就和奶奶回家,明天再来找小马弟弟一起玩,好么?PP擦擦眼泪,点点头。

这时,PP奶奶还不相信的说,PP说话从来不算话的,倔强得很。我说,PP,阿姨相信你一定会遵守我们的约定的。现在我们痛快的玩吧!PP和小马就一人骑一辆车,在我家客厅疯狂玩起来。

到5点20了,我拿着闹表去找他们,PP拿过闹表看看,指着说,到4了。然后放下闹表,马上就跑到门口找奶奶穿鞋,跟我们说拜拜,高高兴兴就走了。

归根结底,我们要理解、倾听孩子,并且用游戏的,艺术的,温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孩子和规则之间的冲突。
夏天麻麻
看《养育的选择》第一想法是宝宝爸爸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因为感觉他有好多地方正是书中提到不对,而我也很不赞同的行为。看书的一些想法简单总结如下:

1、面对挫折,父母应该怎样支持孩子?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认同疏导情绪。这点我特别认同,因为我就是受害者,施难对象不是我父母而是我老公,他典型的情景一模式,在你失败时候指责,我们因此无数次吵架,也无数次沟通过,他认为犯错就得挨说,这样才长记性,而我在出现问题时候向他寻求帮助却得到了训斥,当然对他无好感,说的话全面排斥,有的时候或许都想背向而行。我一个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

2、敏感期。这里的敏感期被定义为关键期,并且非万能,长短不一,不是不发展,而是个体差异不同。53页手精细动作发展表,我的宝宝很多是优先于那个表的,而身边很多同龄孩子会双腿蹦,但她还不会。但正因为我知道个体差异,并没有着急。

3、规则。规则是让孩子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懂得安全的边界。书中举例吃饭,我家在吃饭这个问题上规则不好,因为宝宝不爱吃饭,也是使劲各种招数,只要能吃就好。但没有追着喂,在逐步改善。生活的习惯还有饭前洗手,垃圾不乱扔等等。

安全的规则也是必须要建立的,如走路靠右面,过马路注意观察车辆,妈妈炒菜离得远一点等,这些规则形成了可以避免很多伤害。

社会的规则如看见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想要玩,需要先征询意见,同意才能玩,同理她的玩具不想借给别人也可以不借。

4、自控力。个人觉得家长说话算话对帮助孩子学会自控力非常重要,如你想让孩子学会等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答应做到的事也一定要做到,孩子也就会遵守你们的约定了。
圆宝妈妈
我是懒人,开始没想共读怕完不成笔记,但是看了这本书的介绍,每一个标题都是关于现在新老观念碰撞的问题,也是我现在急需困惑的养育问题。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写的很谨慎,不会绝对的说是一件事应该怎样做就该这么做,这里强调一个度,并且引用双面的实例来引导你去根据情况去思考,而不是武断的下定论。

我家娃说话晚一岁的时候说过一次爸爸妈妈四个字连在一起的,说过一次气球,在这期间得了轮状并且赶上一次和爸爸的大吵架,之后再什么都不说直到现在,这事让我头疼困惑的地方,就像书里说的我认为是错过了说话的敏感期担心以后语言有障碍,看了书知道有敏感期和可塑期,不要过分强调认为错过就完了,还得对娃多耐心多观察增加和小朋友的接触才是正道。

看了第四章电视节目的也解决了看与不看的疑惑,而且看也要把握时间和看的方法。

还有规则篇,规则建立不是独立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监督自己的行为。认同孩子情绪方面自认做的还可以,娃虽然不说话但也能沟通理解大意并不会太大脾气。
果子妈妈
在规则等方面还没有遇到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就安全感和早教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安全感。对我最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是:拥抱才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方法。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带果子,所以除了照料孩子外还要花很多时间来打扫卫生和做家务。小月龄的时候时常哭闹也没有立马把我召回身边,我总想等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再去抱。估计这就是导致果子安全感不好的原因,所以现在我在他需要我,哭着找我的时候无论如何都先去安抚他,拥抱他。

他一个早上没见到我,见我回家一定要我抱,他猫在我的怀里,乖巧可爱,一旦爷爷奶奶抱走他就呼天抢地,我会立马把他抱过来,正视他当下的情绪,安抚他,跟他说话,给他念绘本或者陪他画画玩玩具。然后我再去做家务。我希望通过拥抱和陪伴能让他变得更独立。

早教。因为在考虑要不要去报早教班所以收到书最早读的就是这篇。书中的观点认为生活即早教。果子有时候听到快乐的音乐身体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摆动起来,所以我带他去参加了某知名早教的体验课。

课堂氛围非常欢乐,教具也很丰富,但是上课那天估计有12个孩子来上课,家长孩子让整个教室乱哄哄的,尽管老师大声叫大家集中在一起,还是经常有孩子或者家长不在状态。助教老师就耷拉着眉毛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大声抱怨大家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我对此感觉很不好,我觉得老师的情绪和处理事物的能力都是孩子的榜样,就事论事是最起码的遇事态度,不夸大不过激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最起码我在这位老师身上看不到好的榜样,所以有点排斥。其次,课堂环节太多,一小时的课堂里安排了近10种活动,除去课堂开始的相互介绍时间,平均每个活动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常常孩子一个活动还没玩够或者还没熟悉下一个活动已经开始了,这么快的节奏我觉得是不太适合我的孩子的。

在考虑要不要报名时又重温了这一章节的内容,书中说: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对孩子充满爱的照料,让孩子身体、智力、和社会化情感等方面均衡发展。后来因为工作忙没及时去交钱就错过了那一期优惠,没报上。想想没报也好,只要我们能给孩子创造足够的环境刺激,我的孩子依然可以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硕硕妈妈
自从娃儿出生后一直在娃儿养育方面的教育觉得有压力。例如:关于孩子快乐教育、延迟满足、孩子遇到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及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等等吧。

这些是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的困惑,看完此书后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自己某些育儿理念认识上的错误;一些育儿的方式方法值得我学习,借鉴,为自己的科学育儿指引了一些方向。 

说说哪些理念是和之前认识的不一致吧!

关于快乐教育概念的认识。虽没有文章中认识的那么极端,但符合书中说的喜欢“快乐”“自由”“放养”等字眼型的;另一个就是在有些规则制定方面,我感觉我会在某些规则的制定中妥协,书中实战给出的建议是:

Tip1:理解孩子,避免火药味;
Tip2:坚持是底线,灵活的方式;
Tip3:启发孩子思考,从内心认同规则;
Tip4:偶尔让步,让孩子感受爱与界限;
Tip5:避免不规则的生活和规则的随意性。

关于规则的制定真是学习了,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关于儿童情绪的认识。认同,表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提供给几个步骤,感觉深有体会,努力应用到实践中。我理解是依据自己的心意,达到双方共赢!感受是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自己通过努力,让娃儿更好的长大成人(这是书中的话呦)。真是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啊。

目前困惑的地方:我娃儿现在无论他吃没吃过饭,下班回到家,看见我都得吃nainai。我想制止,但是看到吃完那满足的表情,我每次都不忍心,就让他吃。想制止他的原因是怕他撑到,另外一个不睡整夜觉,恋奶。这个规则到底需不需要制定呢?

[鱼鱼说]我个人觉得,宝宝看到妈妈下班回家,要吃奶,是表达自己想念的一种方式。吃妈妈奶,是妈妈和宝宝,在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种联结。你说的“担心他撑到”,那是你的焦虑。如果你尊重他是一个知道自己饥饱冷暖的独立的人,其实可以不用有这样的顾虑。吃饱了,孩子自己就不吃了,满足了,表达了,孩子可能就转身去玩别的了。不睡整觉和恋奶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特有的成长发育规律。当然,你如果你觉得很困扰,对你的睡眠有影响,也可以着手建立规则,改善目前的状态。
小多余麻麻
养育的选择,里面选取了13个典型的育儿问题通过感性理性各方面的深入阐述解读,进行剖析。很多新的育儿观念,带给自己不少启发。 

先说安全感。这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之前群里葵妈做关于语言分享的时候也是一直强调3岁以前就满足,各种满足宝宝需求,自认为一直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感觉现在姗妞的安全感建立的还可以,早晨出门会愉快的说拜拜,下班回来会开心的迎接我,出门在外面玩会确认我的存在然后又放心去玩,希望自己接下来也能坚持做到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理解孩子感受,及时回应孩子需求,更好的帮她建立安全感。

关于敏感期。这章感觉像是把自己解救的感觉,之前总担心会错过孩子各种敏感期,真是有点被禁锢的感觉,姗妞的大运动之前都还可以,但是走路一直迟迟不行,虽然说自己是明白宝宝发展都有差异性,但说实话内心偷偷担忧过是不是走路敏感期来临的时候没有好好应对才导致现在一直不太好,现在释然了,儿童发展的时间窗口都很宽,所以没有必要给自己戴上枷锁。

对于看电视。这章我是粗略看过去的,1岁后我没有特别刻意的绝对禁止看电视和手机,有时晚上睡前会和妞看一集动画片或者几分钟动物的纪录片,最近几天是看10.1出去玩的照片啥的,也能更好的帮她加深记忆之类。

关于规则。摘抄:我们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制定规则要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不制定做不到的规则。偶尔让步,让孩子感受爱和界限。避免不规律的生活和规则的随意性。对于孩子情绪的管理和表达,感觉和pet书中很多一致,先接受,认识,认同,教孩子如何表达,疏导。

关于延迟满足。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看到这个自控力的培养想到鱼之前讲过的小马好朋友辰辰小朋友分针指向20的时候就要和奶奶回家的事情,真得就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可是话说自己的自控力都不好,应该先把自己的自控力学习调整到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为孩子做榜样吧。

具体而诚恳的称赞。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过程的付出和收获同样是美妙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制造挫折而是一同面对挫折。认同疏导情绪,让孩子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个自己首先要把对待错误的态度改正过来,所以说育儿即育己,自己观念纠正过来,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关于快乐教育。同于爱与自由,必须要有界限才能更自由更快乐。(引导孩子理解他人感受,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成为一个社会人。)

关于倾听能力。现阶段就是用简单明了,有趣的指令培养倾听能力。远期目标是鼓励孩子倾听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书中提出的警惕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几条真得让队友和我一起再好好研读几遍吸收,给妞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她很好的长大吧…

书中很多次提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前提,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更好的快乐成长。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好好的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长。
美媛儿妈妈
我当妈妈后常看到的一句话是育儿即育己。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天生就是好父母的料,当然,有的父母天性宽容,乐观勤劳,有阅历,善解人意,情商高,这样在做父母的过程中,上手更快,更容易了解孩子对孩子健康成长更有利。

但我,却是离“完美母亲”有很大差距,比如,育儿知识储备很不够,心理调适也不够,性格偏急又爱安静,人际交往能力差。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我焦虑,急躁,茫然,患得患失,但通过读书,通过向群里大咖妈妈的学习,我也真的每一天都随之一起成长。所以,为人父母,更象是一个旅程,在路上不断认知,接受,理解新鲜事物,并内化为内心的力量。父母怎么在路上思考,挣扎,修正不合适自己孩子的行为,这一切都是父母不断修正自己的选择,是每个人自己必须要走的路。

读陈博士的这本书,感觉心理学博士的学习经历真是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因为我宝宝刚一岁半,所以对其在小月龄宝贝问题解决共鸣更多些。 

比如早教。"早教就是给婴幼儿提供各种条件促进其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并且要符合宝宝生理发展特点,方式强度要适当"。

刚生宝宝时我就是那种只要宝宝醒了,就不停地和她讲话,看图片,放轻音乐,听古诗,恨不得准备那点东西全灌给这个小婴儿,我家月嫂都看不下去了说,婴儿也需要自己安静呆会观察会。一句话点醒我。我当时犯了成人主导式灌输的错误,没有互动,没给宝宝自己体验机会,忽视她接受能力,她根本处理不了我提供的信息。

认同"充满爱的照料是宝宝良好发展的基础"或者说,充满爱的更自然方式的照料,这种互动会给宝宝智商情商发展以良好体验,比如,宝宝坐在我怀里读绘本,我可以看到她眼神随着绘本内容而变化并和我交流书上内容,我附和或肯定她的观察到的内容,她很高兴,有时还参照书上内容和我身体上互动,眼神,语言,肢体,情感多方面互动。
锟锟妈妈
首先要感谢鱼能提供这样一个可以督促自己看书的机会,虽然一直在看育儿方面的相关文章,但却一直没能看完整本书,本想着这本书为了给自己一个突破,为了鱼的一片苦心,一定要看完,一定要看完,所以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看几页,甚至找机会坐公交车,在车上小看一会,尽管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很喜欢鱼组织的这样的活动,但还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将整本书看完,现在人在家养病,书在单位,所以只能靠着记忆和自己的一些育儿心得来与大家分享啦。

因为自己是做幼儿教育的,这么多年一直在用心孕育着班里的每一个的孩子,如今自己有了孩子,更是让自己要用心去呵护他,培育出一个善良,阳光,豁达,真诚的孩子。虽然没能完整的看过几本育儿书籍,但却买了很多书,有的书内容过于教条,有的书内容过于繁琐,说到底就是感觉不那么接地气儿,实用性并不强,但这本"养育的选择"确实让自己在育儿方面得到了许多的理念碰撞,知识的提升,这不仅对自己的育儿方法有了充分的肯定,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多的帮助。

如书中说到的安全感,这么多年在自己工作的路上听到最多的是这三个字,但也是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充分的体会到这三个字带给孩子的益处,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爱笑,爱与身边不认识的人接触,喜欢去探索身边的事物,适应新的环境会很快,其实这些都是一个人的本能,只是因为孩子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让他们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本能,而要去担心妈妈会不会突然消失,奶奶会不会把我放在路边不管,小区的叔叔会不会把我带走此类的事情……这样孩子们怎么会尽情的去探索令他们觉得新奇的人与物呢?

这本书中给大家明确了如何建立安全感,多拥抱,多触摸,多陪伴,多表达爱意等等。育儿的道路是漫长的,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在自己受教的时更应该把这些方法多多传递给孩子身边的照料者,因为教育的环境不仅仅只有妈妈。

淘淘妈妈
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成长环境,是我们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成长提供的最好的礼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成长需要规则,而且必须是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规则。这和我们讲的爱、尊重和自由相辅相成。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如白驹过隙,越早给孩子一定的规则,孩子越容易适应规则。

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不可缺少,非常关键。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则,又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顺势而为,顺其自然,我想这是我给孩子制定规则的前提和我需要遵守的原则。

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孩子将终身受益。

好的育儿理念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爱、尊重、自由、耐心、信心都是被不断反复提及的育儿法宝。

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

如果看了我们的讨论,你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请赴各大电商,实体店平台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