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岁的孩子,一个月共读216本绘本算多吗?

 俊熹麻麻小宇宙 2020-07-11

3岁的孩子,一个月共读216本绘本算多吗?

元旦那天推送了一张图片,是我们和小马一起共读12月的绘本记录,很多读者对这件事都非常感兴趣,在后台提出了很多问题。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聊聊我们和小马一起的亲子共读。

Q:读了这么多本书,都是你一个人陪小马读吗?

A:当然不是。12月读的216本,要是我一个人陪读的话,我估计会讲崩溃,讲到七窍生烟吧。

我家的亲子共读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陪伴小马,付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表达我们对他爱的方式。之前奶奶在我们家时,奶奶会给小马讲书,我当时还特意选了一套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绘本,让奶奶好好发挥。姥姥姥爷来,小马也会缠着他们给讲书。我们在小马姥姥家也放了很多绘本,我们周末去姥姥家,也有很多书可以看。我和小马爸就更不用说了,每天花在陪伴小马阅读这件事上,平均都要1个小时左右。

家里的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和小马一起共读,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孩子也能在同一个故事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比如戏精小马爸,在讲绘本的时候,真的会为不同的角色安排不同的声音和表情,小马一边听,一边笑翻天,一边说“爸爸傻。”在我家,“傻”就是可爱的意思。小马爸绘本讲得绘声绘色,爷俩共读的时候,我常常在厨房就听见他们俩因为什么情节,就一起大喊起来,比如嘭嘭山的故事里,两个人就真的站在床上,啪啪的拍着自己的肚皮,跳嘭嘭舞。《小马把鼻讲故事|请你带着孩子一起来有魔法的狸猫嘭嘭山庙会——绘本<末班电车的奇怪乘客>》

而奶奶,就比较喜欢自己发挥,她喜欢看完故事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小马听。什么猴子捞月,老鼠嫁女,再加上神话故事本身的色彩,小马也是听得全神贯注,分外喜欢。

随着小马长大,他也越来越喜欢自主阅读。我们有时太忙,帮他把书拿出来,他就自己坐在沙发上和地毯上,自己翻看起来,一本一本,自己能看很多。小马自己看的书,我如果留意到了也会记录下来,并且在后面标注(自主)。

每个家庭成员用共读这种陪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你想,每个绘本的故事,都像是一个奇幻的旅程,而我们能在这个旅行中和小马结伴,共同分享彼此眼前所见,这是多美妙的事。而小马自己的阅读,更像是自己去闯荡一个新天地,大世界,在这样的闯荡中,他心生奋勇,一往直前,所有故事中的悲欢喜乐都自己去接住,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阅读就是很美妙的事。

Q:216本,都是不同的书吗?还是有重复的?

A:当然不是。我记录的是每天读了什么,读了几本,这里有重复的书,比如小马前阵子很喜欢的《DK微观生物大百科》,就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好多天,常常就自己搬出这么厚的一本书让我们给他讲,从头到尾。

关于216本是否有重复的书,这涉及亲子共读的一个基本的认知和常识。绘本的阅读,绝对不是一次性的,孩子的认知发育的特点,需要不断的重复一件事来获得确定的安全感。比如,当小马只有4个月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侧躺的时候,很喜欢用小拳头推一个立着放的小棉枕头,一推,小枕头就晃动,但没有倒,再推,还是摇摇晃晃,小马就觉得非常有趣,自己把自己逗得嘎嘎笑,屡试不爽,百试不厌。再比如,当孩子长大一点,大概6个月时候,他们很喜欢做一个动作,就是把东西扔到地上,然后低头看,确定物体的恒常性,他们需要反反复复,不断不断不断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认知,他们的行动和科学家在企近真理时所做的,是一样的。这是孩子成长发育的一个特点。

在绘本阅读上也是一样,孩子喜欢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我之前在写相关绘本推荐的时候,我提到过,有一些书,小马一拿来找我们,我们心里都很害怕,因为每个人都给他讲过很多很多遍,合计几百遍。那些书小马现在依然喜欢,他已经熟悉到,我说了上一句,他可以接上下一句,他把每一个情节和桥段都完全记了下来。比如,《青蛙弗洛格》系列,比如《从前有个人》。可每次讲的时候,他依然兴致勃勃,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发现。

绘本不仅不能只讲一次(那样太浪费书本资源),有时还可以扩展链接到生活中来。比如我和小马讲过一本名叫《第一次做面包》的绘本,我们就真正的一起做了一次面包,邀请家人一起来尝尝小马师傅做的香喷喷的面包。《把绘本玩起来|面粉是怎么变成香喷喷的面包的?——和小马一起<第一次做面包>》。比如之前推送过的《一口一口吃掉绘本|<幻影雪原站>狐狸站长好爱好爱的醋溜油炸豆腐~》《一口一口吃掉绘本|<鼹鼠巴士>乘客们最爱的大竹笋:和山珍相遇,超鲜美的香菇油焖大冬笋》,这些都是可以让绘本链接到生活里面的方式。

我还会和小马做一些手工。大名鼎鼎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我们一起阅读之后,我就用打孔机,在树叶上打孔,和小马一起穿线,来模仿毛毛虫,吃掉三片很好吃的叶子。

我觉得重复,才是绘本阅读的常态。如果每本只读一次,就丢在一边,只追求数量上的多少,就会让亲子阅读这件事模糊初心了。

Q:绘本都是买的吗?怎么合理解决收纳和合理淘汰这个问题呢?

A:我没有具体统计过我们家有多少绘本,但小马爸有次在家收拾书架的时候吐槽我在买书上毫不犹豫,一掷千金,很土豪时说,家里差不多有1K小马的书。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多吧。。。(捂脸)但也确实不少。

我家住的城区比较老,周边没有什么绘本馆。辽宁省图书馆没有搬离市区的时候,我自己倒是常常去图书馆借书看,但省图搬家后,搬到了很偏很偏的浑南新区,往来一次差不多坐车就要3个小时,我们家庭没有车,也很少会去借书,大部分的书,都是我在电商购买或者参加团购买回家的,我也没想到慢慢买买买,家里会有那么多的书。

除了看家里的书,我们也会去书店看书,西西弗,北方图书城,当当书店,我们都会去。夏天的时候,每周我都会带小马去家附近的书店看一晚上书,看饿了就在商场简单吃一口,吃完下来接着看。书店儿童图书区,有的安排了软座沙发,有的铺了地毯,有时是普通的地板,我坐地上,小马坐我身上,我们就这样一路看下来。最近天气冷了,倒是没怎么去书店。因为成了习惯,到了商场,看到书店,小马肯定是要进去看几本,才肯进行下一行程的,就连我们去威海旅行,小马发烧,在商场遇到了西西弗书店,也要进去看书。

收纳,我不是一个善于收纳的人,我们家收纳的事情小马爸比我更在行。(捂脸)目前我们的收纳方式就是上书架、绘本架。家里一整个宜家比利书架,放不下小马的书,我和小马爸的书架又给他腾出了6个格子。我们把我们不常看的书,直接装箱收到了床底下,把小马的书放在书架上,方便他取阅。而且定期,会把上下书架的书替换一下,保证每一本小马都能有机会看到,自己取阅到。我们也考虑改造家里,加搁板,图书上墙,但夏天再说,冬天房间空气流通不好,暂时不考虑呢。

至于淘汰,我们目前还没有淘汰过绘本,因为我觉得不同阶段阅读绘本的需求都不同。比如,6个月开始,我们带小马一起共读绘本,那时他只是看图,看大图像,同一本书,到了1岁半左右,他会发现很多小细节,到了2岁半左右,他会通过图画推断情节,到了3岁左右,开始知道文字和图画的关系,尝试解开文字的密码。而等到4岁左右,我想,他6个月时,我们给他讲的绘本,他就可以自己指着文字,自己读起来了吧。所以,即使是小马小月龄时读的绘本,我都没有淘汰,等到他识字了,那些简单语句,小月龄的绘本会是很合适的读物。

如果担心收纳和淘汰的问题,也可以试试家附近的绘本馆或者图书馆借阅。

Q:能给我小马X个月龄时阅读的书单吗?

A:我在小宇宙“读绘本”专栏里说过好几次,我从不觉得给书单这件事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一是,所有的阅读都是很私人的体验。适合小马的书,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孩子。之前小宇宙团购过一次《今天我不高兴》,有读者在后台抱怨说,觉得画面不美,故事太长,没有意思,孩子听不下去。可我和小马都不这样觉得。阅读和审美都是很私人的,这套书,小马特别喜欢,《别缠着老鼠埃德加》,很多画面的视角都是其他绘本不太常见的,比如大跨页的猪和埃德加的对视,比如,地平线分割地上和地下。(孩子能够绘出地平线也是绘画认知的一大飞跃。)色彩虽然不鲜艳,但是很具有油画的审美特点。这套绘本的文字量确实很大,更适合过度时期来阅读。绘本的阅读是螺旋精进的,孩子需要逐渐的加大绘本的文字量,需要逐渐脱离画面的细节,从听文字到想象,再最后过度到全文字的书。如果觉得故事长,可能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向长故事过度。小马听到最后,坏脾气的埃德加咬到自己的尾巴,哈哈大笑,说“埃德加太傻了!”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阅读是很私人的体验。所谓的书单,都不若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更重要。

二是,孩子喜欢什么样的书,喜欢什么样的画风,故事情节,什么样的主角设置,这些只有真正陪伴孩子的人细心观察才能知道。所以,你才是绘本的把关人,你才是帮助孩子列出书单的人,并非是我。这需要你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去总结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允许自己试错,允许自己买的绘本,孩子没有那么喜欢。不试,你就不会知道。小马爸在小马小时候,买了一本《弗洛拉与火烈鸟》,真是设计非常巧妙,画风可爱又清新美好的一本书,但小马就是不喜欢。当你试错了,你才能真正的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你觉得试错的成本太大了,你也可以带孩子去书店阅读,在那儿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小马就特别喜欢关于车辆和机械工程方面的书。我买的《DK万物图解大百科》和一些关于工程车的贴纸书,就非常得他的欢心。有一阵子,我们全家一看小马拿《小车迷》,我们就心想,完蛋了,完蛋了,又是这本,讲不出新花样了。

三是,盲目的迷信名家大师的书单,也可能会踩到地雷。比如,我就没有那么喜欢《大卫不可以》系列。听小宇宙也有妈妈吐槽过,本来乖乖的孩子,在看了这套书之后,反而模仿大卫作妖捣蛋,让人很心塞。小宇宙的“读绘本”(回复读绘本即可)专栏推荐过的书,都是我和小马一起阅读觉得很棒的书,在每一篇推送里面,我都写了我觉得这本/套书好的理由,这些也只能供你参考,阅读和审美都是见仁见智的。

四是,不同月龄对同一本书的阅读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从来不觉得某一个月龄就应该阅读某一本书。比如《DK儿童大百科》,一岁半的时候,我就买了回来,那个时候小马看大图,但现在,小马依然看这本书,看细节,比如现在开始会对气流上升,如何循环感兴趣,会对我们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兴趣,会去研究耳朵鼻子的结构,研究骨骼和心脏。所以,对我而言,很难说,某一个月龄适合读某一本书,我更喜欢的说法是,不同月龄的孩子在同一本书get到的点都是不同的,而只要是阅读,都是很快乐的。

Q:你们家读绘本太狠了,216本好多啊,怎么读的,什么时间读?

A:并没有觉得很多呀,平均下来,一天也就才7本。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带着孩子亲子阅读,每天都是中英文10本打底的。虽然我不是鸡血妈,也没有想过要养个鸡血的娃,但我真的不觉得216本很多。

我们读的时间并不是非常固定,觉得无趣了,一时不想玩点其他的,那就兴致勃勃的来讲讲书吧。生病发烧在家休息,没力气起来玩,一起讲讲书吧。但睡前一定会读是真的。常常都是,我困得不行了,小马还很精神的说,“妈妈,再讲一本,你就可以去睡觉了。”

我们和小马一起共读,我读他听,或者很熟悉的绘本,我们一起读,我说一句,他说一句。有时会停下来提问,思考答案,讨论一下,如果这个绘本关涉了其他的绘本,小马就立刻跑过去把那本相关的绘本找出来一起读。中文的基本都是这样读。英文的,我读,他听着。在读英文绘本的时候,有时我会停下来解释,有时,特别熟悉的绘本,我就直接全英文读。小马幼儿园的外教老师倒是建议过,全英文的绘本,不需要中文的解释,因为“They can imagine.”他们可以依靠绘本上的图画,去想象你在讲什么。我有时会停下来解释,也是小马会问我,比如会问我“妈妈,你说的candle是蜡烛吗?”

这是我关于绘本的一点想法。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没能把大家的问题都选择出来回答。关于绘本,我们以后还会有很多话聊的。如果你有其他的问题和想法,也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你喜欢小宇宙的文章,也请你多多转发、分享、推荐,这会让鱼鱼的文字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看到。谢谢你。

回复关键词“读绘本”收到如下推送,可直接点击文章链接查看。

1、《俊熹麻麻读绘本|我妈妈(My Mum)》

2、《绘本到底怎么读?!(干货)》

3、《俊熹麻麻读绘本|God Made Spring》

4、《如何带娃玩死绘本?!全是干货(上)》

5、《如何带娃玩死绘本?!全是干货(下)》(绘本推荐)

6、《亲子共读绘本推荐|神经病麻麻和小马一起读:《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

7、《亲子共读绘本推荐|俊熹麻麻读绘本:你好,月亮,晚安,月亮~》

8、《亲子共读推荐|送给小车迷:超多乐趣,动手动脑,探索发现的<最全最酷交通工具>》
9、《亲子共读推荐|好美好美的全景式绘本<开车出发>系列》

10、亲子共读推荐|讲述森林里的春夏秋冬,色彩美得让人心醉的<I Am A Bunny>

11、《亲子共读推荐|搞定家里“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家伙,你需要<DK儿童百科全书>!》

12、《亲子共读推荐|游戏读,扩展读:颜色启蒙<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13、《小马把鼻讲绘本|充满童心真善美的奇幻旅行:<幻影雪原站>》
14、《小马把鼻讲故事|请你带着孩子一起来有魔法的狸猫嘭嘭山庙会——绘本<末班电车的奇怪乘客>》

15、《亲子共读推荐|除了死记硬背外,还有更好的方式给孩子介绍26个英文字母~<Alphabet Ice Cream>》

16、《亲子共读推荐|峰回路转!引人捧腹!真实戏剧交错共生!全书只有6个字!太有趣的<好消息,坏消息>

17、《亲子共读推荐|路上遇到的小意外也会变成天赐的大美味——<鼹鼠巴士>》

18、《亲子共读推荐|把2岁孩子复杂细腻的情绪掰开了,揉碎了的<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

19、《亲子共读推荐|我会一直守护你,一定也会有人一直守护我:<没事,你掉下来我会接住你>》

20、《亲子共读推荐|温暖又爆笑,浓浓隔代亲祖孙情的:<我的爷爷真麻烦>》

回复“吃掉绘本”收到如下推送,可直接点击文章链接查看。

1、《一口一口吃掉绘本|<幻影雪原站>狐狸站长好爱好爱的醋溜油炸豆腐~》

2、《一口一口吃掉绘本|<鼹鼠巴士>乘客们最爱的大竹笋:和山珍相遇,超鲜美的香菇油焖大冬笋

3、《把绘本玩起来|面粉是怎么变成香喷喷的面包的?——和小马一起<第一次做面包>》

回复“目录”、“烘焙”、“问答”、“辅食”、“育儿生活”、“小厨房”、“读绘本”、“爱歌词”、“唱童谣”、“玩游戏”、“分享会”、“讲故事”等关键字,查看相应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