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白虎汤:伤寒派的清热名方

 健康使者846A 2020-07-11

白虎汤



【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石膏(碎),知母,甘草,粳米。

【整体药性】寒凉。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

【典型征象】用于高热大汗,口干舌燥,烦渴引燥,脉洪大有力。

【禁忌人群】脉沉、不渴、不出汗者禁用。



白虎汤,最早记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一书。白虎汤问世以后,其良好的药效被历代中医奉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是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因此,外感热病,清热泻火,当推白虎汤。

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本方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快速去除伤寒,定用白虎汤

有一句民间谚语“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据说这句谚语的来历与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医治母病有关。

叶天士是清代苏州名医,因医术精湛、医风严谨、医效卓著而声名远扬。有一次,叶天士八十高龄的母亲重病(后疑是伤寒),虽然他精心诊治,但母亲的病一直没有痊愈。其实母亲发病的时候,叶天士就想用白虎汤治疗,但又害怕母亲年迈,难胜药力,所以犹疑不决,迟迟未用。后来侍药的弟子无意给他母亲服用白虎汤之后,母亲的病竟然有了起色。叶天士这才立即配药煎好让母亲服,叶母服药后很快就康复了。叶天士知道自己由于身为人子,犹豫不决而致贻误用药,侍药弟子没有这种顾虑反而令叶母好转。于是,“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这一句民间谚语,也就流传至今。

方剂歌诀“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说的就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在中医之祖张仲景《伤寒论》中首次出现。为何取名白虎汤还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传说那是在汉代,由于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巫医、巫婆、神汉、方士、道士到处胡乱行医。张仲景四处奔走,呼吁生病后不要找巫医大神,不要找方士、道士,不要求神拜佛,但在强大的封建迷信势力面前,他深感无能为力。有一天,张仲景的弟子卫讯告诉他,有人说有个道士给一个高热不退的病人捉“鬼”后,配了一副“白虎大仙”送的“仙药”,结果病人服用后,病很快就好了。据说这个道士已用此“仙药”治愈大量病人。这件事情传得沸沸扬扬,四面八方的病人都去找他治病。凡是找他“治病”的人都说他的“仙药”灵验,药到病除。张仲景听说后,深感疑惑,于是他让卫讯装作病人的样子去治病取药。卫讯装病去道士那里弄来“仙药”,放在张仲景面前。他俩把药物一一分开,发现这4种药物分别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这些药物中竟没有香灰、土面等成分。为了看到疗效,张仲景将这4味药在临床中给一些高烧的病人特别是伤寒病人应用,结果治愈大量病人并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

后来张仲景把这个药方写进他所著的《伤寒论》中,将此药方称作“白虎汤”。

中医里的伤寒,是指外感热病。伤寒多发于秋冬日,人们经常会被伤寒感冒所侵袭,如头痛脑热、流鼻涕,高烧不退。典型伤寒发病初期会出现低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咳嗽、恶心、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温呈梯形上升,1周左右升至39~40℃。伤寒症状还可出现昏睡、精神错乱,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伤寒病人特征性的表现是高热的病人并不是脉搏加快,而是脉搏缓慢,据统计有30%~40%的患者出现相对缓脉。部分病人还会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现2~5毫米大小、红色的玫瑰疹,数目常不到20个,2~4天后消退,但可再发,由于持续2~3周39~40℃的高热,病人极度虚弱,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自然病程约4~5周,而不典型伤寒则病程长短不等,轻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状重、并发症多,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在1~2周内死亡。

因此,如果确诊为伤寒,可服用白虎汤,解除病患。

外感热病,辅助退烧

白虎汤除了能够治疗伤寒感冒以外,还能够解热退烧。特别适用于里热证,里热证是由于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证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剌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里热证有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和内伤七情,《景岳全书》卷一:“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急叫吼,或躁扰狂越。”服用白虎汤之后有明显的清热退烧疗效。

虽然白虎汤只有4味药,但是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奠定和遵循了治疗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因此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能迅速地解热退烧。

白虎汤中的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能胜热,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知母味苦、甘,性寒,质润,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泄肺火;石膏、知母相须为用,相得益彰,使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力更强。甘草和粳米养胃生津,气味温和,既有益于止渴除烦,又可防大寒之药伤胃。四药配伍严密,同时起到清热泻火、生津除烦作用。《伤寒来苏集》记载:“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临床医疗曾经报道,白虎汤加减方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流感、肠伤寒、夏季热等疾病过程中临床表现出属于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者。临床用时很少保持原方不动,常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加减药味。一般来说,治疗外感热病,常加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虽然白虎汤确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发热都是本方的适应证,因此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发热有以下几种情况时,不得使用白虎汤:轻按既感觉到脉搏跳动,且脉搏紧绷如按琴弦为浮弦脉、脉沉、不渴、不出汗。《医方考》曾有记载:“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清热泻火,夏季解暑也能用

《医方集解》曾记载过两例典型的临床用药:。

病例一:某儿,8岁,中暑,身灼热烦渴,四肢懈惰,一医与白虎汤,二旬余日,犹不效。先生曰:某医之治,非不当,然其所不效者,以剂轻故也,即倍前药与之(贴重10钱),须臾发汗如流,至明日善食,不日复故。

病例二:史某某,女性,38岁,农民。急诊时病人已陷入昏迷3小时,发热已2日,急性热性病容,体质营养良好,全身多汗,皮肤湿润,体温40.5℃,手足微冷,心跳急速,口腔干燥,白色薄苔,脉滑而有力,腹诊腹壁紧张度良好,无抵抗,压痛。来院后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0毫升,为处白虎汤原方。6小时后病人诉口渴,给饮凉开水少量,次日神志清楚,诉头痛乏力,体温38.5℃,续服前方,病情续有好转,第3日恢复常温,又5日痊愈。

这两例临床医疗事件证明,白虎汤确有清热生津,解暑毒,解内外之热,清肺金,泻胃火实热的功效。白虎汤中的石膏和知母都性属寒,可以清热泻火、降炽热。石膏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知母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有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作用,二者相用,清热泻火,与甘草和粳米相配,成为夏季必备的解暑药方。

夏季,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又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常易发生中暑,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也可发生中暑。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