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龙天霸 一、老祖宗可以救我们 连续发布了三篇文章,可能很多读者惊呆了。有朋友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这些?很多问题可能连历史专家和考古专家都不一定知道。 我前面说过,我们峨眉武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重点研究蜀山文化,因为我们认为蜀山文化是峨眉武术之源,也是中华武术之源。自建院以来,我们花了8年时间,先后研究了司马相如,研究了陈抟老祖,才终于摸到了我们老祖宗的的一点门槛。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有个坎过不去,却一直找不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直到这次新冠疫情,我不得不从智库专家转行来研究三星堆和《山海经》,这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个坎就在三星堆。只要把三星堆这道坎过去了,我们就可以研究到6000年前,甚至10000年前,可以很直接的研究到黄帝和伏羲时期,这可是我们当初的既定目标。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华文明之源并不在中原,而在蜀山,就在四川盆地,这真可谓是殊途同归。 可能有人要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蜀山?峨眉武术到底在找什么? 今天我就坦诚的告诉大家,我们峨眉武术研究蜀山,就是希望在关键时刻能找到我们的老祖宗帮忙,能让我们中华民族不至于亡族亡种。现在国外已经有人在扬言,要在200—300年内彻底灭亡黄种人和黑种人。我们估计最可能的方式就是基因战争。这让我们万分警觉。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他们走的其实和我们是一条路,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老祖宗,我们也在寻找自己的老祖宗。 我们现在公开宣布三星堆研究的成果,就是希望国内专家学者都能来参与研究,共同促进中华文明溯源的大发展。因为,我们相信,关键时刻老祖宗可以救我们。我们的老祖宗当年可以战胜他们的老祖宗,我们现在同样可以战胜他们。 这是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将继续对三星堆研究中的一些难点和疑点做出判读,最后对三星堆文化的消亡做出一些解读。我重新编排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将青铜、文字、墓葬和城墙这几个疑点和难点专门移到一起,更方便大家阅读。希望大家理解。 二、关于三星堆文化风格的判读(2):难点和疑点 说实话,在这段时间的研究里,我看到的资料非常的多,有时候也非常生气。 我第一愤怒的就是孔子。他简直可以说是小人一个,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将几乎所有关于上古时期的记载都给毁了,特别是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让我们现在研究起来非常困难。 我第二愤怒的就是现在的某些专家权威。三星堆的发现,是四川考古工作者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但他们在研究中受到的委屈和诘难却难以为人所知。这也是多年来三星堆研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我想对某些所谓的权威专家说一声:你们之所以搞不懂三星堆,那仅仅是因为你们以前没有见过而已。你们不能用以前的老目光来看待一个全新的事物,更不能为了维持自己过去那些已经过时的观点,而对三星堆的研究采取打压和否定的态度。 1、关于青铜器的问题 前面我对三星堆青铜器风格做出了判读,大家可以知道三星堆的青铜风格不是外来产物,而是地地道道的华夏风格,就是我们华夏的正统风格。 三星堆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人像和神树等,工艺水平非常高,制作难度非常大,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文化遗址。简单一句话,其他地方还在玩石器和土陶,你直接就在玩青铜器,你让别人如何相信?如何服气?所以针对三星堆的青铜器,就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其实这个很正常,就如前面说过的美军的B2,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产品,到现在我们还是搞不定。再比如瓷器,永宣青花和清三代瓷器,到现在也还是瓷器的高峰。更远一点,那就是宋元的书画,都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到现在也还是没有超越。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那就比较容易理解三星堆的青铜水平了。 (1)对青铜器工艺水平的质疑 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有个疑问:如果不是外力介入,三星堆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青铜水平? 其实,三星堆的青铜水平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青铜器的是蜀山集团,其时间估计比三星堆还要早上300—500年。 四川是人类最早发明冶铜和冶铁的地方,主要代表人物就是黄帝和卓王孙。这个卓王孙就是卓文君的父亲,司马相如的老丈人。 早在黄帝时期,蜀山集团就已经发明了冶铜技术。《山海经》《史记》等诸多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黄帝取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了三个鼎,最后成仙,顺便还带走了70多个大臣和妃子一起上天做神仙。这就是中国关于铸造青铜器的最早记载。 在青铜器铸造里,鼎属于重器,铸鼎是一件大事。黄帝能够铸造三鼎,后来大禹又铸造了九鼎,这都可以说明当时的青铜工艺水平已经发展到非常的高了。要知道,从黄帝到大禹和夏启,中间大概有300-500年历史,青铜技术应该更加发达。三星堆能够铸造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我完全不觉得奇怪。 当年大禹曾集天下之铜铸九鼎,那种水平和难度才是真正的青铜至尊,三星堆现在所发现的青铜人像和神树这些与之相比,可能还是要差好几条街。至于三星堆能不能发现鼎,这将成为我们的美好期待。 蜀山集团最早发现并使用青铜器,这在新石器时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技术优势。这也是黄帝带领蜀山集团最后能够一统华夏的技术基础。学术界过去认为黄帝“以玉为兵”,可能并不是全部真相。 作为当时最高科技产品,蜀山集团肯定会对青铜器技术绝对保密,这也是中原地区的青铜水平远远落后于三星堆的根本原因。 这其实和汉代卓王孙的冶铁技术一样。 熟悉军事历史和兵器历史的都知道,当年汉武帝能够击败匈奴,全靠两件宝贝:汗血宝马和铁制兵器。汗血宝马是超级特工张骞偷回来的,而铁制兵器则全靠国内科技攻关。卓文君的老爹卓王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高科技人才。作为当时的军工巨头,卓王孙同志以科技报国,不但帮汉武帝击败匈奴,也让自己成为了大汉的首富。只是他没有想到,因为自己那任性的女儿卓文君和蜀山传人司马相如夜奔,不但有了流传千古的爱情传奇《凤求凰》,而且也让老爹曝光在聚光灯下,还差点成了反面典型。这和现在差不多,做技术的不如搞娱乐的。 (2)对青铜器原料来源的质疑 因为当时交通条件有限,不大可能从外地搬运铜矿到三星堆。 要想搞青铜,不但需要技术和人才,关键还得家里有矿。 我查阅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报告和文章,终于知道在当时的四川盆地,刚好就有两个地方有铜矿:一个就在蜀山,还有一个就在岷山。也正因为家里有矿,所以三星堆才能如此大规模不惜工本的制造青铜器。 蜀山集团的铜矿基地,就在今天的峨眉、洪雅和雅安等地,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质量很好的铜铁矿资源。这是黄帝时期的主要铜矿基地,也是后来卓王孙的主要矿源基地。 岷山集团的铜矿基地,就在今天彭州的大宝镇、铜厂坡、铜厂湾等地,就在湔江河谷,发现有超过2万吨的铜储量。最关键的是,这里离三星堆的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走水路非常方便。因为湔江出了龙门山,到三星堆这一段就是鸭子河,所以我认为,当时三星堆在早期可能采用蜀山的铜矿原料外,在后来发现彭州的铜矿后,就主要采用本地的铜矿了,因为这样运输更为方便。当时的三星堆在鸭子河边可能还有一个水陆码头,就是为了方便运输铜矿。 (3)对青铜器制作年代的质疑 因为青铜器的制作年代目前很难用技术手段直接测出,考古界就喜欢用文物出土时所在文化层来推测文物制作时代的下限。我认为这种方法误差实在太大。比如我们在故宫发现了一块乾隆收藏的红山玉器,然后我们就推测这块玉器的下限是乾隆时期,可那离红山玉器的真正年代还差了5000年呢。 最关键的是你不能用在二号坑发现的一个青铜尊,上面的风格纹饰与殷墟一期的某件青铜器有些相似,就来推测整个二号坑的青铜器都与殷墟一期时代差不多。这是在犯致命性错误。因为虽然可能青铜器掩埋的时间相同,但不同的青铜器的具体制造年代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殷墟文化的时间远远晚于三星堆的时间,我们只能说殷墟可能受三星堆的影响,而不是三星堆受殷墟的影响。这叫本末倒置。 因为三星堆除了物理学的碳14测定外,还有化学的合金成分和金相分析作为证据。(见图) 三星堆铜器主要成分表 这是当时的三星堆发掘负责人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陈德安老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马江波、金正耀、田建花等人合著的《三星堆铜器的合金成分和金相研究》一文的关于三星堆青铜器的主要元素成分的数据报告。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对于风格类(包括青铜人像、神树、太阳形器等)和容器类(包括尊、盘、彝、罍等)这两大类青铜器来看,他们的主要元素成分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再结合后面的微量元素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 (1)风格类与容器类可能不是同一时期铸造; (2)风格类与容器类的原料来源可能不同; (3)神树的树座与树枝存在较大差异,树枝铜含量基本上在90%左右,但树座的铜含量都在75%左右。如果是同一时间铸造,则说明原料来源明显不同;如果是同一作坊出品,则当时的三星堆有可能具有成本控制意识; (4)三星堆青铜器属于典型的铅青铜,与中原的锡青铜完全不同。这说明三星堆在青铜冶炼技术上和中原存在较大差别; (5)同时,三星堆青铜器不全是铸造,很多器物广泛使用铆接工艺,说明三星堆和中原在工艺技术上存在较大差别。 我还是那句话,专家一张嘴,还是要经得住多学科的检验。 2、关于文字的问题 有些专家和媒体,最爱拿三星堆没有出土文字来否定三星堆。 其实,三星堆并非没有出土文字,而是出土有7个文字。虽然数量少,但那也是文字。据我说知,好像其他几个遗址出土的文字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一个专家能看得明白。 但有些专家却坚持认为,三星堆出土的只是符号,不是文字。说到这一点,我是比较生气的。在我看来,三星堆的文字远比其他几个遗址都更像文字,就是非常成熟的完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夏篆。 方块文字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什么?那就是突破直线的束缚,开始有了弧线的出现。弧线的出现,让方块字更具美感,这是文字开始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与其他遗址相比,三星堆文字在使用弧线上无疑是领先的。 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说,直接上图,大家自己可以比较。 三星堆文字 二里头文字 我相信,三星堆肯定还会出土更多的文字,甚至成篇的文字,因为《山海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3、关于墓葬的问题 2016年1月,三星堆公布找到北城墙,正式宣告三星堆城墙合围,同时确认月亮湾宫城。 但有些专家却断言说:光找到城墙没有用,关键还是要找到墓葬。如果找不到墓葬,那三星堆还是很难突破。 那三星堆到底有没有墓葬?有。早在1998年,就在西城墙外的仁胜村,先后发现了29个墓葬,其中17个墓葬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和象牙等。 事实摆在面前,但立刻又有专家说:普通墓葬不行,三星堆必须要找到高等级墓葬,也就是王陵,才能有足够份量。 在遗址找到王陵,主要来源于当年在殷墟的宫城内发现了妇好墓。但要以我说,在宫城里发现王陵,这本来就很奇怪,除非万不得已,谁会将王陵修在宫城里?你晚上睡得着不? 所以针对三星堆的墓葬问题,我就在这里说几句。 首先,三星堆目前已经发现的城墙,很大可能只是皇城而已,有可能我们现在连城市的边都还没摸到。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皇帝把自己葬在皇城里是极为少见的;至于其他王公大臣,那就更不可能了。 其次,评定高等级墓葬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主要是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关键还是要看相关历史记载。 比如某个遗址,发现有几个墓葬,里面有几个土陶罐,还有一些蚌壳陪葬品,于是就被专家判定为高等级坟墓,甚至王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营盘山有土陶和蚌壳陪葬的不都是王陵了?仁胜村的墓葬不但有石器玉器陶器,还有象牙,那不个个都是亿万富翁胜似王侯了? 说实话,对此我真的是很无语。要是这些专家以后发现后周太祖郭威的墓,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那他们不是要认为这只是一个乞丐的墓了? 其三,根据记载,大禹最后是葬在会稽山,夏启最后是成了仙,我们要到哪里去找他们的陵墓?你把三星堆刨地三尺也是没有用的。 其四:三星堆地处平原,经常遭受水患,而且夏代又非常崇拜山,三星堆离龙门山那么近,王陵肯定是首先选择在龙门山造陵,而不是在平原造陵。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经验主义害死人。三星堆的研究绝对不能被这些所谓的专家权威带到沟里去了。 三星堆古城墙 4、关于城门的问题 三星堆古城有两个奇特之处:一个是城墙很宽,一个是没有城门。 考古发现,三星堆的城墙特别的高大宽厚:其底部墙基平均宽约40米,顶部宽约15—20米,高约2.4—6米不等,也就是说从侧面看它呈现出一个梯形。假设高度按6米算,若底部墙基为40米宽,那么这个坡度则是相当缓了;更不用说墙高2米或3米情况下的坡度了。 大家难免要疑问:为什么要将城墙修成这样一个带有一定坡度的梯形形式?城墙最重要的作用难道不是为了防御外来入侵者吗?这样的坡度城墙完全谈不上防御啊! 当然最令人惊奇地是:这些带有缓坡的城墙竟然还没有发现城门?没有城门,那怎么进出?我看到一个最扯的自媒体文章,竟然认为三星堆都是外星人,进出城都是坐的飞船,所以根本不需要城门。 说实话,我当时差点笑尿了,比看到我们的黄帝老前辈征服女儿国都还要激动万分。其实,没有发现城门,无非两种情况:一个是目前没有发现城门,但以后可能会发现;二个就是三星堆古城根本就没有城门,因为不需要。我们就来说说后面这种情况。 根据我的研究,这正是三星堆人高明的地方,因为这个城墙修得非常有技术含量。 三星堆地处平原,饱受水患侵害,筑城的首要目的就是防洪。大家可能都知道防洪大堤,要想防洪,城墙的地基就必须足够宽大,城墙也必须足够宽,才能抵挡住洪水的浸蚀,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三星堆那样,修成一个足够宽大的梯形。 如果要修建城门,那就涉及到三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防洪?二是用什么做城门?三是用什么来固定城门? 这三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足够技术含量。这就是三星堆城墙没有城门的原因,也是三星堆没有发现被洪水淹没过的根本原因。 看来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是很聪明的,很有技术含量的。 至于防御外敌,这样高大的城墙完全可以防御野兽和外敌了。何况,以当时夏帝国的强大,又会有哪个国家能威胁到他呢?就跟现在的美国差不多,甚至远比现在的美国更要强大。 没有城门,那如何进出呢?其实也很简单,就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南京中华门城墙里面有跑马道一样,专门做一个斜坡,也许还有阶梯,进出还是很方便的,就跟现在的爬坡上坎差不多。 大家不要以为城墙是梯形,坡度又缓,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爬上去,那是大错特错了。除了专用的阶梯,其他地方肯定都是特别处理过的,说不定还摆上了竹签荆棘什么的,要想直接爬上去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当时三星堆城墙没有门才是正确的,有门的那都是自找死路。一不能防洪,二不能御敌,你这不是自己找死么?除非你能找到一扇可以抵御洪水和外敌的大门。 三、三星堆文化消亡之谜 我们发现的文化遗址都存在一个诞生、发展、高峰和消亡的过程。三星堆也不例外。关于三星堆文化的消亡目前网上有很多种推测,包括战争论、洪灾论、迁移论、雷击论等,而这些观点都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目前发现的一、二号祭祀坑以及马上就要出土的三号祭祀坑的认识。 目前,因为其他几种观点都得不到有效支撑,现在对于一、二号祭祀坑的认识,主要就是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祭祀坑,主要是三星堆研究院和四川考古研究院等专家支持。为了说明大量青铜器等随葬文物被火焚烧过的情况,还专门提出了一个“火燎”的观点。什么是“火燎”?简单的说,就是类似现在清明时节烧纸钱,也是祭祖的一种方式,就是越烧越旺。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厌胜”,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发现祈祷不灵,一怒之下,就把老祖宗的铜像给砸了。 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亡国坑”,大部分省外专家支持。就是认为“亡国扫庭”,砸毁一切前朝遗物,扫除一切牛鬼蛇神,就跟破除四旧差不多。说到这里,我觉得就跟伊拉克战争时期,反对派把萨达姆的铜像拉倒并砸烂一样。 我个人认为:“亡国坑”的可能性最大。 我前面说过,为了能有个直观的感觉,我专门花了260元买了一本《三星堆祭祀坑发掘记》。这就相当于陈德安、陈显丹等老师在坑下作业的时候,我就站在坑边看,能够非常直观的了解当时文物出土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现在我就拍几张图,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些照片可不是在网络上就能随便找到的。 考古人员正在工作 ![]() 下端被烧坏的青铜人头 ![]() 器物都是先焚烧后砸碎再掩埋 ![]() 被焚烧过的动物骨渣,俗称挫骨扬灰。上面的金杖也是明显在扭断后再掩埋。 这就是我做出“亡国坑”结论的原因。而且我认为,不只雷雨站长在CCTV“开讲啦”提到的三号坑,我们还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坑,包括各种器物坑,甚至“乱葬坑”和“万人坑”。 如果说是“亡国坑”,那问题就来了,三星堆是被谁灭了的呢?我认为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可能就是后羿或寒浞,史称“太康失国”。 但有一点要说明,当时后羿虽然推翻了太康,但却拥立了仲康,并不算是灭夏。真正灭夏的是寒浞。按照《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即位后,就已经迁都斟寻。这个斟寻可能就是现在很多专家包括我自己也认可的二里头遗址。 我认为,当时后羿和寒浞的主要争夺地点还是斟寻,而不是三星堆。因为在当时,寒浞一没有时间,二也没有那个实力带领军队远征三星堆。 第二个可能也是我认为最大的嫌疑就是:商灭夏。 在成汤推翻夏桀后,以及后来的殷商王朝,在平定了中原各国后,就有可能带领军队远征三星堆,对三星堆进行彻底的摧毁。这与在殷墟挖出的甲骨文上面记载的“至蜀”“征蜀”“伐蜀”相一致。 在这里,顺便说一声,10年我就曾在《芙蓉城记》里说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不是搞巫术用的卦辞,而是关于殷商的档案记载,很多专家都搞错了。 那殷商为什么这么仇恨夏?在甲骨文记载中,我们甚至都看不到一点关于夏的记载。我个人认为:这很大可能与商均有关,与大禹逼死舜有关。 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成汤和商绝对不是契的后人。虽然《史记》等记载其为契之后,但疑点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然成汤和商人为黄帝之后,为什么没有龙崇拜?而是崇拜玄鸟(燕子)? 还有一点就是,既然舜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封契于商,可又为什么还要封自己的儿子均于商?一块地盘怎么可能封给两个人?这是《史记》和《山海经》在记载上的矛盾。 我个人偏向于《山海经》的记载,因为商地是在有虞氏的地盘,那里也是舜发家的地方,是舜最忠诚的地方,把儿子均封在商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舜的儿子均被封在商,那成汤很大可能就是商均的部下臣子的后代,并不是出于黄帝一脉。我认为:成汤很大可能是当年炎帝的后代,或是原来被黄帝击败的O2集团的后代。成汤为了造反,为了给自己贴金,于是就冒充契的后人。在造反成功后,盘庚迁都,直接就改商为殷,就足可以说明成汤和商与当年的契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可能很多人对大禹的印象还只是治水,其实大禹后期的真正角色是掌握军权,职务说是司空。他先帮助舜征服苍梧古国,然后又灭三苗。因为当年父亲被舜逼死,所以大禹后来逼舜也不是不可能,在这方面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论述。至于舜的儿子商均,可能当时大禹还不一定如何,但夏启肯定不会手软,这就有可能拉仇恨。因为舜背后的实力支持者是有虞氏,实力在中原还是很大的。这就给了成汤机会。 成汤本来是封在亳州,即今天安徽亳州,与河南的商丘虽然隔得不远,但在当时,那基本上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封国了。商均被夏启杀了后,和有虞氏拉了仇恨,这就给了成汤机会,乘机起兵造反,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如果成汤真的是来自炎帝集团或原来的O2集团,那一切都好解释了。他对黄帝、应龙和大禹都有刻骨铭心的仇恨,所以才有可能起兵远征蜀地,彻底摧毁夏都三星堆。 三星堆被毁后,部分王室成员南下,最后在金沙建都,正式以蜀为名。金沙文化成为三星堆文化的承接者。 所谓一报还一报。后来周武王伐纣,巴蜀两国为了替夏报仇,作为绝对主力,出动了最为精锐的士兵,助周灭殷。其中3000巴国精锐为先锋,手执柳叶剑,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败商纣的70万大军。在攻下朝歌后,他们又对整个殷商进行了灭族,让华夏重归正统。后来据说有30万殷商后人逃往了美洲,成为了现在印第安人的祖先。 牧野之战,就是我们峨眉武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尚书》有云:巴师勇锐,前歌后舞,以凌殷人。这里说的就是峨眉武术的重要起源特色—战舞,打仗时一边唱歌一边搏杀,战胜后即以武术动作跳舞庆祝,并流传至今。后来四川省武术协会的几个武林前辈将之取名为“巴渝舞”,我感觉没有那个气势,于是就重新命名为“巴人战舞”。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祭祀坑,并不影响现在的研究大局,我们也不用着急,可以一边研究一边争论。 至此,文章全部结束,祝大家五一节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