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宾城”缘何失踪

 zqbxi 2020-07-11

从1900年斯文·赫定寻找遗失的铁锹却意外发现楼兰古城开始,罗布泊腹地深藏的秘密总是这样突然出现。这座发现于注宾河边的新遗址,是否《水经注》记载的注宾古城,抑或是一座根本不见任何记载而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大漠古城?

其实,这是个连名字也已消失的古城,时间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片废墟,一片墓地。科考人员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发现了对“注宾城”的记载,因此专家们决定将该遗址暂定名为注宾城遗址。

至于历史上的注宾城有多大的规模,多少人口,因何消失?这些情况目前还无从知道。

偶然的疑点,惊人的发现

2008年11月,茫茫沙丘中的千年胡杨,又迎来了一群人类,这是2008年东方道迩罗布泊大型综合考察队的队员。科考队此行,缘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的一次不经意发现。

2008年11月22日夜,即将出发参加2008罗布泊野外科考的吕厚远正在观察小河墓地附近的遥感图像。他顺着西边古河道逐渐北移的目光,忽然停顿在了一个由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明显白色条带组成,形如反写“L”的直角上。这个“L”与风向控制的沙丘延伸以及雅丹地貌分布方向完全不同。

他进而发现,“L”南边的东西走向条带有暗影,“好像是人工造成的凸起”。吕厚远拿出那张“L”打印图和经纬图与南京大学王富葆教授、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秦小光博士讨论。秦小光一看就满脸激动地说:“这肯定是人类活动的遗迹!”

1934年4月,瑞典探险家贝格曼无意间闯入了被黄沙湮没千年的小河墓地。但他没找到小河居民生前的居住区。这成为罗布泊科考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L”是否与之有关?

到了“L”的所在地,发现这是一个由三个边长约220多米、顶宽6米的墙体组成的大型建筑遗址。当时,科考队员命名其为:汉晋四号遗址。

古城真相:北魏后,就此人间蒸发

现场勘查告一段落后,对古城真实身份的探究,却刚刚开始。

一年之后,吕厚远等学者通过对古城遗址的碳14年代分析,在2010年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其中公布了这个古城的年龄数据,首先排除了它与小河墓地的直接关联:古城应建于公元440-500年间,相当于中国北魏时期,跟小河墓地建筑时代完全不同。

规模仅次于楼兰古城且至今所在不详的罗布地区古代城郭,考古学家们在文献中找到了两个:埒娄城和注宾城。埒娄城始建于西汉,西域都护府筑于孔雀河三角洲,有军队驻守。它先后演变为东汉的爵离城、北魏的柳驴城和元代的坤闾城。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埒娄城只是楼兰的异译。

注宾城则只记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水又东经墨山国南,又东经注宾城南,又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北魏后,注宾城便再也不见于史书和札记中了,就此人间蒸发。至于它的确切始建年代、有多少人口、何时消亡一概无从查考。

军屯之城,养活着中原驻军

《水经注》在介绍过注宾城方位后,又有“盖发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的记载,显然,注宾城是军屯之城。

此次科考,在遗址内及周边也发现了大量红陶、灰陶等农耕生活痕迹。证明这里曾经存在耕地,与史书中注宾城的属性暗合。

这也不是人们在注宾河流域首次发现屯垦痕迹。1930年、1935年,考古学家黄文弼曾两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古,在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北岸,发现了汉军屯垦的沟渠、堤防和兵营住宅,还有西汉古烽、燧、亭的遗址。

张骞通西域时,古楼兰还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民随畜牧逐水草”,根本无法支持大规模人口集中居住,更无能力供养往来商贾僧侣,以及中原王朝的大批常驻西域部队。

而到西汉盛期,这一带出产的粮食,除了供应楼兰国常住人口及每年数千往来使者外,还养活着中原王朝在楼兰的万余常驻屯田军。

某天半夜被从天而降的沙雨顷刻淹没?

然而,注宾河流域乃至整个古楼兰地区,只兴盛了三四百年。公元4世纪末高僧法显路过此地时,已是“沙河多恶鬼热风,遇则无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再没有带着丝绸和玻璃器皿络绎往来的商贾,再没有骑着快马奔驰不绝于道的使者,再没有头插羽毛、高鼻深目的楼兰美女,再没有冷月下对着大漠关山唱思乡怨曲的屯田士兵,只剩下“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天降黄沙湮没遏劳落迦”的传说:遏劳落迦是今和田北方的一个城邦,某天夜半时分被一场从天而降的沙雨顷刻淹没,永久沉睡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

这个故事,显然是根据某个绿洲古城被风沙摧毁之事加工而成。有人说那就是喀拉墩古城,也有人说,它更接近于注宾古城。但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的事,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注宾古城为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有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就越严重。

我们尚无从考证汉晋四号遗址的最终废弃时刻:当楼兰古城于376年废弃时,也是距它100多公里的米兰古城,仍空前强盛。发达的水利体系,使伊循古灌区面积达4.5万亩,人口达1.5万人,直至公元5世纪末,鄯善国为丁零(高车)所破,这才民众尽散、城池废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