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任城县“属京东西路济州,亦曰济阳郡,郡治巨野县”。 北宋时期济宁周边州县示意图 南宋时期,任城系金统治区。据《济宁乡土志》载:因济州治所巨野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势高亢”,“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便“迁州(济州)治任城”,即以任城行使济州事。 引人注目的是,金时的济州治所任城,据《济宁直隶州志》云,系任城县故城北门外“依郭”而筑的一座新城——现今城址,这座新城,不仅多次成为“济州治”所在地,而且还成了“任城”又名“济州”的由来,以及由“济州”演变为“济宁”州、县、市和市中区建制的渊源。 金代济宁周边州县示意图 “济宁”一名的最早出现,据《济宁乡土志》记载:“金时即有济宁路转运使之称”,因“济水南汇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据《济宁直隶州志﹒职官览》载,“济宁路转运使”系金“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设。那么,1155年可谓“济宁”一名最早的年代。 元朝初年,据《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十二年(公元1275年),复立济州为济宁府,而任城县废。十五年(公元1278年)迁府于济州,以巨野行济州事”。“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十七年(公元1280年),据《济宁直隶州志》载:济宁路大水,平地丈余,巨野一带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能保平安。所以,当年就废了“济州”,元慧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济宁路移至任城。在任城就只保留济宁路和任城县两级政府。从此,已有三百四十余年的“济州”,就为“济宁”一名所取代。 元代济宁周边行政示意图 明朝时期,据《续山东考古录》载,任城已为“明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济宁州”,并注明,这是由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十八年(公元1386年)为州,废任城县”之故。济宁州辖嘉祥、巨野、郓城三县。这就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政治经济地位。此后,“任城”之名不复存有,全以济宁取代。正如《明史》所说,济宁州城是“高堑深隍,水路交会,南北冲要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河督建节,宿兵于此”的重镇,乃“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 明代济宁周边行政示意图 明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于1644年进驻济宁,曾“在州设济宁道”,并委派了官员,实施了“均田免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