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而篇》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昵称32901809 2020-07-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悌是为仁之本,那么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孔子说,当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他若能在三年内不改变其父正确的生活准则,并能继承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论语-学而篇》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觉得父亲的一些行为准则不对,也不能一下子全盘否定,应当细细考量,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既给父辈留面子,也能有时间弥补父辈的过失,完成父辈的遗愿,维护了父辈和祖先的名声,这当然是孝啊!

远古时的大禹继承父亲遗志治水成功,在我们鲁国也有一个贤大夫孟庄子,他三年不改其父孟献子的旧臣和旧政,他们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

把“父之道”扩大到社会和国家的层面,这个“父之道”就代表所有前人的思想和前朝的各种制度,同样存在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既不可全面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而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深思熟虑足够长时间再实施也不迟,从整个民族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真正的孝啊。

《论语-学而篇》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解读】

1.与《论语》其它章节互相参照,鲁国的孟庄子能够“三年不改父之道”

孟庄子之孝: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孔子从继承父志的个人之道延伸到社会和国家的层面,是说如何学习继承父辈和前人的遗志,《论语》中共两次出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四里仁篇》第20章也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子张篇第十九》第18章中,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是孔子祖国鲁国的一个贤惠的贵族大臣,孔子出生时他刚刚去世,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孟庄子不仅承袭了其父孟献子的爵位,还延续了其父的品德和惠民政策,所以孔子说他能守孝道。

孔子从孟庄子的孝引申出普遍的孝,再把这种个人的孝延伸到为政之道上,揭示出如何继承父辈和沿袭前人思想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远古时有“大禹三年不改父之道”的孝道

大禹之父鲧因治水不力被舜帝流放,舜帝命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大禹吸取了其父“堵截”失败的教训,而改为“疏导”的方式,最后治水成功,不仅弥补了其父鲧的罪过,还光宗耀祖,这就是最大的孝啊。

大禹子承父业,孝莫大焉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是说不能对前人的思想政策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好的,逐渐改变错误的。如何改正改变?因为前人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如果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这就是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深刻社会寓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