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伯庸:如何更有格调地聊十二星座?

 雪儿博物馆 2020-07-11

十二星座是我们常常聊起的话题,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于何时交会,又如何互相影响?
 
4月4日建投书局联手上海银行共同推出的“星涌人文直播学堂”,邀请到著名作家马伯庸老师,和我们一起回归人文历史,进行一场仰望星空的穿越之旅。
 


以下内容根据直播整理概括
这段隔离的时间,我读了大量和自己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书,有医学的、社会学的,甚至还读了一本关于数学的书。你要问读书有什么用?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读书没有什么用,你多读一本还是少读一本,可能对你的人生没有巨大的改变。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可能就在你人生某一个角落、某一个阶段发生作用,所以说读书不可能有一个设计好的目的。但所谓无用的知识,实际上也能潜移默化提升我们内心,不管是思想内涵、娱乐品位,还是成为聊天谈资,它多少还是有用处的。
 
所以今天这个话题,我就挑了一些无用的知识。它特别偏门,但它确确实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今天要聊的是星座,十二星座咱们都很熟,有的时候碰到朋友聊天还会问你的星座。今天听了这个讲座以后,你可能会发现星座跟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不是占星术上的异同,而是其实十二星座跟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太岁纪年法与十二星座


首先给大家看一句话,“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特别奇怪,基本上不像人话,实际上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句话。
 
这句话涉及到中国最古老的纪年法之一,叫做太岁纪年法,也叫木星记年法。木星大家比较熟,它的一个回归周期是12年。换句话说,古人在天空看到木星在天上走一轮,正好12年。古人就把木星这12年在天空走的12个区域画出格来,分成12格。因为木星运转轨道跟别的星球不太一样,为了方便记忆,古人又做了一个相反的、虚构的星体,叫做太岁。这个太岁跟木星走的轨道完全一样,但方向正好相反。天空中有12个区域,太岁在某一个区域,就会有一个特别的名字。
 
这12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太岁的名称,摄提格、执徐、大荒落、协洽、涒滩等等,反正都不是人话,这个名字在哪儿,下面对应的则是十二地支。比如,太岁在子,它的名字叫困敦;太岁在丑,它的名字叫赤奋若。咱们常说一句话“命犯太岁”,什么意思?其实就指的这个纪年法,这一年太岁在的区域和你是有某种联系的。

 
除了地支以外,古人又发明了十个天干,同样也有对应太岁纪年法的名字,这些名字也都很奇怪。起著雍,著雍在上面,对应的是戊。摄提格对应的是寅,玄黓对应的是壬,困敦对应的是子。所以说“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翻译成人话的意思,就是说起于戊寅年,结束于壬子年;凡三十五年。它说的起止年份而已,就费了这么大劲。


为什么司马光新《资治通鉴》的时候要用这么一个费劲的纪年法?说直白点,司马光就是为了装逼。因为木星纪年法已经失传很久了,它是被人从故纸堆刨出来以后,根本就没人用了。司马光为了显示自己行事高古,比较符合古代人的味道、有古风,就把木星纪年法从故纸堆挖出来,拍拍土写成这样。你可以看到《资治通鉴》的每一个年份,每一段几乎都是这种话风。
 
除了司马光之外,类似的人还有挺多的,比如说屈原,他最著名的《离骚》《楚辞》,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高阳氏的后人,我爸叫雄伯庸。接下来的两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句话里面的“摄提”,其实就是太岁里的摄提格,孟陬用的是月相纪年法,折算过来是寅月。前面摄提格下面对应的是寅年,后面屈原写到后面“惟庚寅吾以降”指的是日期,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我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屈原这个水平比司马光还高,一口气用了三个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月相纪年法,还有一个太岁纪年法。除了他以外,文天祥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岁祝犁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其实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我碰到一个神人给我一点指示。但是他一定写成这个意思,说白了也没有实际用途,只是为了显示我很有古风,古代知识比你丰富。


说完这些,我们就要回过头深究一下,这些太岁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不可能是随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古代随便抓两个字凑过来,它一定有某种规律、某种意义。但是我们从中文汉字角度实在想不出来这里面有什么用,什么作噩、困敦、大荒落,从字面来看毫无意义。你读多了这些字以后,会觉得很熟,这些字像什么?像歇斯底里,像可口可乐,有点像国外的语言翻译过来,当然不可能是英文。
 
前面我讲了屈原的《离骚》里把这个纪年法当做一个很有古义的东西拿出来用,屈原是春秋战国时候人,他觉得这个东西古,那这个东西得古到差不多西周、东周了。如果这是一个外来音译词,西周当时周围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国家,又到底从哪儿来的?其实有相关的文化学者做过一个考察,发现很有可能这个太岁纪年法来源于古代巴比伦。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最著名的一个文化特点,就在于天文学特别好。当时他们出土了很多楔形文字,上面记录大量天文现象,他们有还会给在某一个区域固定的几颗星星起一个名字,然后安排一些神话故事,这也就是星座的起源。
 
古代巴比伦已经有黄道的概念,他们一共分了12个黄道上的星座出来。后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一路打到了中东地区,顺便就把古代巴比伦这些天文学知识带到了古希腊,而古希腊人除了学习和用这些知识之外,他们还加了一些希腊化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星座的来源。

亚历山大帝国图


这跟刚才说的太岁纪年法有什么联系?我给大家看一个简单的推论。比如说处女座拉丁文发音是Virgo,它的古代苏美尔语,包括古代阿卡德语,就是古代巴比伦的官方语言叫做AB.SIN,这是学术界已有的定论。这个AB.SIN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就是其父为辛,说他的爸爸叫辛。天空中这个处女座这块区域,不叫处女座,是“他的爸爸叫辛”。古代巴比伦神话里哪个神仙叫辛呢,月神在古代巴比伦叫辛,月神的女儿叫Isthar(摄提),是狩猎女神,也是古代巴比伦一个著名的女神形象。于是就有学者分析,Isthar按照上古发音写出来是“摄提”。“摄提格”的“格”是什么?这个“格”在阿卡德语是Kakkabu,是星星的意思,简称为ka,而“格”这个词在上古中文里面发音是轻声,正好是读成ka,所以说摄提格实就是月神之女的星星。每一个星座都有这么一个研究的来历和来源。
 
当然,这个说法目前是不是彼此之间有关系,是当时西周的人完全从古代巴比伦把这套东西拿过来改个名,还是直接音译,还是说吸收到一点知识之后,自己做了发挥,现在我们都没有定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个十二星座就和中国的太岁纪年法有一点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些东西没有更多的考古证据出土,就是一个悬案,很难有定论。当然太岁纪年法也没流行多久,因为太繁琐了,名字太难记了,就被慢慢扔到故纸堆里去了。后来只有像司马光、屈原、文天祥那样的人才能把它捡起来。太岁纪年法后来在中国慢慢被废止,慢慢就被人遗忘了,在接下来漫长的中国历史时期里面,我们会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古代巴比伦星座和古希腊星座的影子,但是到底是不是呢?我们确认不了。
 

隋朝,十二星座第一次在中国完整现身


真正成熟之后的希腊十二星座,这个文化概念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呢?我们现在好像觉得至少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洋人才把这些东西带到中国境内。其实并不是,希腊十二星座正式进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十二星座第一次在中国完整现身的时间是在隋代,当时有一本经文叫《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它讲的故事还挺重口的,是说在古印度有一个国王的妻子,与驴生出一个人身驴头的小孩儿。孩子被扔入水中抛弃,漂着漂着就被一个仙人捡到。仙人捡到这孩子一看,哎呦,这孩子真够丑的,驴头人身,那你就人丑就多读读书,就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没想到这孩子长得丑,但非常聪明,学了很多关于天文学的知识,同时自己有所创建,后来变成印度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大师,给自己起了个名叫驴头仙人。

《大方等大集经》
 
他学问大到什么程度呢?连帝释天都过来请教他,说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天上的星星跟人间的福祸有什么关系?说白了就是占星。然后驴头仙人就给他讲了两本书,这两本书就变成现在的经文《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两本经文在隋代被翻译到中国来。在《日藏经》里面,他讲了许多古印度的占星术,中间突然有一段,说十二个月,其实有12位神仙在天上给我们主持

“是九月时,射神主当;十月时,磨竭之神主当其月;十一月,水器之神主当其月;十二月,天鱼之神主当其月;正月时,特羊之神主当其月;二月时,特牛之神主当其月;是三月时,双鸟之神主当其月;四月时,蟹神主当其月;此五月时,师子之神主当其月;此六月时,天女之神主当其月;是七月时,秤量之神主当其月,八月时蝎神主当其月。”
 
大家可以看到射神、水器、天鱼、特羊、特牛、双鸟、蟹神、秤量,这就跟古希腊的十二星座完全没任何区别了。当然它对应的时间跟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公历时间还有差异,但是它的名字和形象已经很清楚了。
 
这里面有些字还要特别细致解释一下,比如正月是特羊之神,二月是特牛之神,这个“特”字什么意思,这个“特”字不是我们现在说的very牛,或者very 羊,是指头特别大。因为古人祭祀的时候是需要供三牲,需要牛头、羊头供上去,如果头特别大,摆起来特别好看,显得心诚,所以祭祀的时候用特羊、特牛,那这个神仙肯定也是规格最高的,所以就成为了特牛、特羊之神,也等于现在的白羊座和金牛座。
 
供三牲

再下面还有一些,比如水器之神,一看就知道是水瓶座,射神就是射手座。下面还有一个师子,这个写的是老师的师,因为在当时中国古代没有狮子,所以也没有狮那个字,碰到“狮”都是用老师的“师”来代替,后来又过了几年之后,发现老这么用老师不干了,就慢慢在旁边加了个反犬旁,变成了现在所熟知的“狮”这个字。
 

今天的十二星座名称

是古希腊、古印度与中国文明融合的结果


十二星座里还有一些奇怪的名字,其中的来历也都好玩。
 

这是一个表格,第一排是我们现在用的十二星座的对应,下面是历朝历代每一代翻译经文的时候提到这些星座的名字,我们看到有些变化特别多,比如“室女”,从“天女”变成“女”,又变成“双女”,里边变得最多是哪个?双子。几乎没变的星座有一个,是“磨竭”。
 
磨竭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和一个古希腊故事有关。当时宙斯举办了一个宴会,森林之神潘也参加的一个宴会,他是一个羊的形象,头上有脚,长着羊蹄子。到了宴会上没想到突然有个百头怪物,突然袭击了宴会,吓了诸神落荒而逃。美神跟她的女儿看到这个怪物,变成两条鱼跑了,后来就成了双鱼座。潘神看到美神变成鱼之后,他也想变,底下变成一条鱼,又觉得不太放心,上面又变成羊。最后因为潘神犹豫不决,就变成一个半羊半鱼的怪物。后来宙斯一直回想,这个形象太深刻了,不能把它浪费了,于是就把这个升到天空变成一个星座,叫做摩羯座。

 
但为什么半羊半鱼的形象叫摩羯?你看十二星座里面,水瓶就是一个瓶子,白羊就是一头羊,金牛就是一头牛,双鱼就是两条鱼,都简单直白,只有“摩羯”这个词听起来好像跟半羊半鱼的怪物没什么关系。如果按照形象来命名,那么他上半身是羊,下半身是鱼,这个名字应该叫“鲜”。“鲜”字就是左边是鱼,右边是羊。为什么叫摩羯座?其实过程非常坎坷,首先我们要知道,前面那些星座知识中国不是从古希腊知道的,而是从印度的佛经里知道的。印度的佛经又从哪儿知道的?这是因为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一路东征,最远打到古印度,他当时占领中东之后了,吸收了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天文知识,变成希腊化的星座,又把希腊化星座知识传到了古印度去。当时古印度,包括佛教受希腊的影响很大,有一种佛像雕塑风格叫犍陀罗,希腊就是按照希腊式的雕塑方式来雕的佛陀雕像,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了解一下。
 
古印度吸收古希腊星座知识的时候,他们就碰到一个困难,其他直接翻译成梵语就可以了,因为很简单,瓶子、羊、牛、天秤和射手也都有对应的,但是碰到摩羯(Capricornus),印度没有正好能够表达它涵义的对应词。怎么办?印度人想了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把底下那一半翻译了,上面就不管了,所以到了印度十二星座,这个名字他们用了一个印度古代怪物来代替,叫做摩伽罗(Makara)。摩伽罗原意恒河女神的坐骑,它是一个像鳄鱼又像鲸鱼的怪兽,所以到现在印度很多地方都有摩伽罗的痕迹。它长相非常凶恶,有一个浑身都是刺儿的脑袋,头一直翘着。当时唐僧写《大唐西域记》特别提到过说有一种鱼叫Makara,天天在海上装成一座海岛,当商船海船爬到上去之后,他就啪一下沉底把你都吃了。当时的摩伽罗翻译成中文,就是中古音“磨竭”。这个磨在当时读wa,这个竭也不叫jie,叫ka,所以说磨竭,其实是maka,和摩伽罗发音很像。如果把这个词倒过来念,Maka回过来念是kama,kama就是报应,是古希腊印度教哲学里一个很重要的名词,现在变成了英文,很多英国人也很喜欢说kama。

《大唐西域记》王永从刻思溪藏本

 
说回到“磨竭”,Makara通过印度人这么传了一道,于是Capricornus就变成了Makara,最后就变成中文的磨竭。这个中文汉字中间也变化了很多,比如这个“磨”,本来是磨子的磨,最后变成摩托的“摩”;这个“竭”变成羊字旁的“羯”。这个变化很重要因为前面讲了Capricornus是一个半鱼半羊的生物,摩伽罗只是一条鱼,不能算是精准的翻译,但是这个“竭”字一换意义就不一样了。“羯”是指阉割过的公羊,五湖乱华里有一族叫羯族,就是用的这个字。所以我们看到“摩羯”这两个字的时候就会发现,当我们连读摩羯这个词时是Makara,它是一条鱼,但是代入到中文视角去理解它的字面意义,代表的是羊。换句话说,我们是集合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智慧,才把Capricornus恰如其分地翻译成了具备了半鱼半羊内涵的词。所以摩羯虽然是音译词,但它里面折射出的文化现象非常复杂,而且又非常准确。
 

“怀才不遇的文人,都认为自己是摩羯座”


“摩羯”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也很频繁。比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下面像鳄鱼一样凶恶的东西那个就是摩伽。

顾恺之《洛神赋图》

苏轼也和魔羯有关。他在《东坡志林》曾写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深宫。而仆乃磨蝎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前面的意思是,“我”出生的时候。“月宿直斗”,就是在二十八星宿里面方位的变化,那“我”才知道退之(韩愈的字)是摩羯座,而“我”也是摩羯座,所以我们两个这一辈子毁誉交加,命运相同。那苏轼到底是不是摩羯座呢?韩愈的八字我们找不到,但是苏轼是出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换算乘公历年份,是公元1037年1月8号北京时间6到8点,正好是摩羯座,但这是巧合,不是说苏轼当时就认为自己是摩羯座。但是因为苏轼这个人太有名了,所以从苏轼之后,所有的文人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那就是摩羯座
 
比如说南宋有个诗人周必大写了首诗:“亦知磨蝎直身宫,懒访星宫与历翁。岂有虚名望苏子,谩令簸恶似韩公。”意思是,他是摩羯座,跟苏轼、韩愈一样,所以他们仨这一辈子都颠沛流离。其实周必大八字是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巳时出生,公元1126年8月5日,根本不是摩羯座,主要是为了蹭热度。文天祥“我生之辰之月宿斗,如何谤誉由箕口。月明只合醒眼看,斗亦何须挹浆酒”。他这里明确用的就是苏轼的典故。再后来像尹廷高写过“清古一生磨蝎命,凄凉千古耒阳坟”;袁枚的“莫叹遭逢磨蝎重,世间风浪几曾平”;曾国藩“诸君运命颇磨蝎,可怜颠顿愁眉顋”;李鸿章“公到后当可昭雪,衰龄远戍磨蝎宫”。从尹廷高到袁枚、曾国藩、李鸿章,都在说我是摩羯座、我很倒霉。其实这些人都不是摩羯座,只是他们已经把“磨蝎”从一个天文学的概念变成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典故。

康有为
 
前面说了那么多,到底是谁统一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十二星座译名呢?我们要感谢康有为。他是百日维新中的洋务派,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天文学知识来中国。他写的著作里提到了西方有星座这个概念,他又在佛经、中国典籍里找了一堆关于星座的知识,最后统一了译名,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除此以外,当时日本已经开化了,虽然日本人有汉字,但是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翻译方式,就用了另外一套翻译体系。尤其是我们买一些港台星座书,就能看到里面有牡羊、牡牛,双子、巨蟹、狮子、乙女、天蝎。里面有些变化,比如说摩羯座,日本译了一半翻成羊,所以摩羯座在日本写成了山羊座;还有像处女座,他们叫乙女,就是少女的意思。有些翻译上的不同,但是这两套翻译规则其实都流传下来了,并行不悖。

其实中国古代文化的星座知识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慢慢看。在很多地方,像我老家赤峰博物馆里面的摩羯座的金银器,还有在一些大的博物馆里面看到的唐代金银器饰品,也能看到很多十二星座在里面的痕迹,要是我们愿意去找,就会发现十二星座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