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707建筑设计基础(审定).doc
2020-07-11 | 阅:  转:  |  分享 
  
建筑设计基础(0707)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1、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和表现技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供初步的、系统的建筑设计思维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基本表现方法开始,到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或模仿性的设计课题,为以后的小型的建筑设计做好准备并增强初学者对建筑空间艺术的理解,更好地做好室内设计。

2、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建筑空间、建筑环境、建筑功能等);(2)建筑的基本知识(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知识及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3)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能力:建筑平立剖面的含义和规范表达,建筑识图与制图(徒手及工具的铅笔与墨线技法);(4)对设计体系的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的感性认识和一般了解;对中外建筑名作及自己的设计进行初步评价;(5)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基础理论和表现技法课,其先修课程有《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设计概论》、《构成(色彩、平面、立体)》等,后续课程有《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毕业设计》。本课程的重点是建筑的基本知识(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知识及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能力:建筑平立剖面的含义和规范表达,建筑识图与制图(徒手及工具的铅笔与墨线技法);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建筑空间、建筑环境、建筑功能等),对设计体系的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的感性认识和一般了解;对中外建筑名作及自己的设计进行初步评价。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建筑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建筑及其范围;理解建筑和社会的关系;理解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工程的一般步骤。深刻理解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的关系;建筑空间的划分和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和处理手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怎样认识建筑

1、建筑及其范围

建筑的目的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某些特殊的工程,像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等的艺术造型部分属于建筑的范围,房屋的集中形成的街道、村镇和城市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2、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建筑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建筑艺术是以实用和技术为基础的。

3、建筑和社会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产生影响;民族的和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

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建筑的功能

建筑可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类,但都应满足人体活动的尺度、人的生理、使用过程和特点的基本的功能的要求。

2、物质技术条件

一般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3、建筑形象

构成建筑形象的基本手段有建筑的空间,建筑的材料、色彩和质感、建筑的光影等。建筑形式美有一些基本原则: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

第三节建筑空间

1、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

2、建筑空间

取得合乎使用的空间是建造建筑物的基本目的,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和对空间的系统研究是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空间是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

3、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建筑空间是建筑功能的集中体现。建筑的功能要求以及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方式,决定着空间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组织形式。

4、建筑空间处理手法

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有:空间的限定、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空间的围与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第四节建筑与环境

1、聚居需要环境

2、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的形成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树立整体的环境意识是每个设计师所必须的。

3、建筑与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第五节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1、建筑设计工作

建筑工程一般经过设计和施工两个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

1、建筑及其范围

2、建筑和社会

3、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4、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的关系

5、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6、建筑与生态环境

7、建筑设计工作的步骤与分工

(四)考核要求

1、建筑及其范围

(1)识记:建筑的目的

(2)领会: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等的艺术造型部分属于建筑的范围,房屋的集中形成的街道、村镇和城市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2、建筑和社会

(1)识记: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基泽金字塔群、巴黎圣母院、北京故宫)

(2)领会:建筑和社会的关系

3、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识记:建筑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2)领会:建筑形式美有一些基本原则: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

(3)简单应用:建筑基本功能的要求。

4、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的关系

(1)识记:建筑空间属性的划分

(2)简单应用: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的关系

(3)综合应用: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

5、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领会: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6、建筑与生态环境

识记: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及内容

7、建筑设计工作的步骤与分工

识记:建筑设计工作的步骤与分工

第二章建筑基本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概况;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西方古典柱式的组合。深刻理解清式建筑做法;西方古典柱式;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上古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逐渐成熟、不断发展时期,包括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宋代、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唐代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宋代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的《营造法式》是一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著作。

2、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都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

2、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都是采用木构架结构,重量都由构架承受,而墙不承重。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有构件,常作为鉴定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建筑群体一般都有显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上的特征。

我国古代建筑综合运用了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彩画是我国建筑装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三节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1、平面

建筑物的平面一般都是长方形。四根柱子围成的面积称为间,建筑物的大小是以间的大小和多少来决定。在建筑群体布置中,主要的建筑物多居中、向南,四座建筑围成一个院子,叫四合院。

2、木构架

柱、间架、举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屋顶的形式也有多种,主要包括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等。檐角常做起翘和出翘。斗拱是中国古代较大建筑上柱子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由斗、昂、翘、升、拱等五部分组成。

3、装修

分内檐装修和外檐装修。外檐装修主要是指做在外墙(檐柱之间)的门窗等。内檐装修包括分隔室内空间的各种隔断、门窗以及天花、藻井等。

4、台基、台阶

5、墙壁

6、屋顶瓦作

屋顶瓦作分为大式、小式两类,大式的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吻兽等装饰,小式没有吻兽。

7、彩画

彩画主要做在梁枋上,常有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西方古典建筑概述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作为希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希腊的建筑艺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希腊建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在庙宇建筑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完美的建筑形式,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部分之间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格式。雅典卫城是古希腊的一项宝贵建筑遗产。

2、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柱式艺术,并把它和拱券结构结合,创造了券柱式。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编写了《建筑十书》,对建筑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3、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流行的是以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

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建筑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古典柱式重新受到重视,并在建造技术、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涌现了很多巧匠名师。

5、17到19世纪,欧洲和美洲等各地先后兴起过希腊复兴和罗马复兴的浪潮,但新的功能内容和新材料新技术与古典建筑形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第二节西方古典柱式

1、柱式的组成

柱式一般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从大到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2、柱式的性格和比例

希腊时期有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古罗马有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各种柱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不同的造型比例和雕刻线脚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3、柱式与雕刻

柱式不但是希腊人创造的建筑构图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希腊人雕刻艺术的光辉结晶。雕刻大多为立雕或浮雕,内容主要有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人物、动物、器物、文字等。

4、柱式和线脚

线脚是古典柱式构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柱式的演变也包括着线脚的发展变化,希腊的线脚形态自然,刚劲挺拔,它的曲线轮廓很难用规整的弧线表现,而罗马的线脚则多采用直线与半圆或四分之一圆进行组合。

第三节柱式的组合

柱式组合包括有列柱、壁柱和倚柱、券柱式和帕拉第奥母题、巨柱、双柱和叠柱。

第三部分西方现代建筑简介

第一节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

新的功能要求的多样化、复杂化,新的功能内容与古典的建筑形式之间产生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而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形式的出现又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因素均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格罗皮乌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包豪斯校舍,其理论为破除学院派的对称法则,以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按功能要求对建筑加以组合,并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利用材料、结构来表现新颖完美的外形。

2、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新精神的新建筑,主张建筑应走工业化的道路,认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3、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原则,主张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提倡精确、完美的建筑艺术效果。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是他的代表作。

4、赖特以提倡“有机建筑论”而闻名于世,强调建筑应与自然相结合,即从属于环境的“自然的建筑”。“流水别墅”是他的代表作。

第三节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之下,建筑师们在创作思想与手法上显示出分化和多样发展的趋势,主要可归纳为下列几种倾向:技术精美倾向;野性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倾向;高技术派倾向;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几何形体构成的运用;“象征”意义的运用。70~80年代后期,对建筑界影响最大的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为文丘里、格雷夫斯、约翰逊。

(三)考核知识点

1、我国古代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

2、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3、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4、西方古典建筑概况

5、西方古典柱式

6、西方古典柱式的组合

7、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8、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9、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四)考核要求

1、我国古代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

识记:各个时期的有代表的建筑物,宋代的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清代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则例》

领会: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住宅外形特征

2、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领会:中国古代建筑的四个基本特征

简单应用:以斗拱来鉴定建筑年代

3、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识记:平面中面阔、进深的定义;柱(檐柱、金柱、山柱、中柱、瓜柱)的定义;斗拱的定义、组成、类型;檐角起翘和出翘的定义;

领会:举架的做法;内檐装修和外檐装修的做法;台基(包括须弥座)、台阶的做法;屋顶瓦作和彩画的做法

简单应用:能绘制四种屋顶形式(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

综合应用:理解四合院住宅的布局特色,并能绘制四合院住宅。

4、西方古典建筑概况

识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类型;雅典卫城的建筑群组;古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及其编写的《建筑十书》;西方古典建筑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例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





–15–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