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销量证明一切,一汽-大众探歌切中年轻人需求痛点“稳、准、狠”!

 SUV大咖 2020-07-11

上市首月即斩获3063辆的成绩,9月份跃升至5527辆,再到10月份突破8000辆,10月销量环比增速达63%,远高于细分市场增速-3.3%,实现逆势上扬,成功“杀入”紧凑级SUV细分市场前三。在竞争激烈的紧凑级SUV红海市场中后来者居上,用我们广东话来讲就是“迟来先上岸”。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大咖来跟大家侃侃。

一汽-大众的“金字招牌”

在SUV整体增长出现疲软的大环境下,一汽-大众能够逆势上扬的确能显示出老牌汽车企业在抗击市场风险时的能力。从上市以来的销量增幅来看,探歌的销量增长方式跟它的家族前辈们有点相似。作为一个早早入华的汽车品牌,一汽-大众的产品几乎款款经典,翻扒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像捷达、速腾、迈腾等产品都成为各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而它们也经历过一个爬坡的阶段,现在探歌就是以慢热的方式,走着前辈们的路,不急不躁仿佛成为了一汽-大众家族产品的脾性。

由于挂上了一汽-大众这块金字招牌,探歌在紧凑级SUV市场的“起跑线”往往比其他同级产品都要领先那么一大截。同时,一汽-大众当初在打造这款产品的时候,就是奔着细分市场领导者的头衔去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基础实力和决心,才有了今天这款“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探歌。10月,我国汽车销量为238.01万辆,环比下降0.58%,同比下降11.70%,这意味着,国内车市已经连续四个月下滑,而一汽-大众探歌则是一路“逆流而上”,10月份超8000辆的销售成绩就是“金子”锋芒展露的开端。

德系精致SUV,只要14万起

当然一汽-大众的金字招牌只是个加分项,一款车要真正立足于这个市场上,还得产品力够硬。简单总结探歌就是年轻时尚的设计、全新的MQB平台、越级的配置,有爆发力又省油的发动机。值得一提的是,探歌的空间表现也是相当优秀,尽管T-ROC的名字后面没有一个L,但国产探歌轴距相比海外版足足加长了85mm,车型大了一圈,整体采用“短悬长轴”的设计理念,因此拥有同级最大的“净值空间”,在国内不论是哪个年龄层的消费者,无疑都很吃这一套做法。

当然,现在消费者对车辆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颜值又大空间的汽车产品不止探歌这一款,想要在细分市场脱颖而出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还需要多些吸睛点,这一点说的就是探歌的越野能力。除了作为日常上下班通勤的代步工具,探歌还可以应付偶尔的轻度越野,信心源自4MOTION智能全时四驱系统和博格华纳第五代中央差速器。

在正常路况下,系统会把90%-95%左右的动力输入给前轮,驾驶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操控性更强;遇到极端环境,它还会根据路况,自动实现前后轮扭矩分配。市场上有声音说价格贵了一点,但其实这多花出来的钱是值得的,只是这多花出来的部分体现在看不到的地方,因为车上有很多配置功能哪天你需要用到但是没有配备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多花一点钱真的值得。

口碑为销量注入强心针

随着80、90后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各大车企都大打年轻牌,探歌也是这么定位的一款产品,那到底消费者买不买帐呢?买车看什么?好多人买车的时候都会问到这个问题,从市场反馈来看,口碑还是影响销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探歌不论是造型、配置、空间还是动力都能切中用户痛点,所以在同级别的选择当中,消费者更愿意为之买单,口碑也随着用户的增加而累积。

虽然探歌的销量暂时还无法与捷达、迈腾等畅销车型相提并论,但是从10月销量超8000的销量成绩和增速飞快的市场表现来看,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只看探歌一款车的销量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对比一下丰田旗下两款同期上市的C-HR和奕泽的数据就知道,探歌比定位相近的奕泽、C-HR销量总和还要高,可见探歌的潜力是有多么“恐怖”。

大咖总结 

探歌凭借高于同级平均水平的产品力以及营销、品牌优势,正向着月销万辆的阵营靠拢,由上而下,一汽-大众在经销体系中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上,都推出了与竞品差异化的政策,这些共同构筑了一汽-大众从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的资本。

探歌的价格也给了很多人惊喜,作为一款大众车,13.98-20.98万元的售价区间并不算高,甚至直接对许多同级竞争对手形成了威胁,销量逐步提升也将“金子”的属性慢慢显露出来。而随着品牌营销活动的持续深入,这一销量数据有望持续走高,再加上大众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轻松进入“万辆俱乐部”应该是小菜一碟。

从2018年开始一汽-大众将在近3年推出5款SUV车型,实现从小型、紧凑、中型和中大型SUV细分市场的覆盖,而这款主打年轻消费市场的探歌,则为一汽-大众SUV家族打响了头炮,成为紧凑级SUV细分市场的“破局者”。华南基地二期的投产,对未来探歌销量的增长有了更充分的保障,只要让探歌在产能方面准备充分的话,它就不愁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