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全国文综II卷地理试题图文详解

 水哥讲地理 2020-07-11

一、选择题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解析】

第1题:此题是送分题。即使不知道“梁”是一种地貌(黄土高原有梁、塬、峁等地貌)也没问题。“河”与水文有关,“柳”跟植被有关,这两个不可能不知道吧?知道这两个就可以选出答案来了。

第2题:此题也是送分题。“河”“沟”“湾”都是自然要素,且它们代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A、B、C都不是自然要素。所以,答案肯定是选D。

以上两题都是比较容易的题,以前比较少这么直白的题,估计是命题者考虑了疫情影响了复习的因素,特意把题目出得这么简单。

【答案】

1.A

2.D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5.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解析】

第3题:C和D肯定不是。A和B 到底是哪个呢?看图好像应该选A,因为图中的农田是干的,并没有水。为什么答案却选B呢?此题是有一定难度的。

再回到题干中的“巢湖平原……原来种植双季稻”,可知该农田是在南方的。我国南方属于湿润区,降水比较丰富。这里的小麦是越冬的,主要在冬半年生长(10-11月到次年5-6月)。南方冬半年还是有一定降水的(见下图),而小麦是属于旱作,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所以,答案就选B了。

此题难就难在要调动和运用南方的气候知识,属于考查“区域认知”和“区域综合”。

第4题:按照我们课本所学的知识,不经翻耕(免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耕地,减少土壤侵蚀。到了这里为什么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了呢?这里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收益较低就自然要降低生产成本了。

此题启示我们,当所学知识与题目信息冲突时,应以题目信息为准。切勿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第5题: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近年……,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信息。“机械化”“劳动力减少”对应的应该就是“种田大户增多”。

此题如果结合近几年我国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就更容易理解了。

【答案】

3.B

4.C

5.D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解析】

第6题:此题侧重考查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克服“读图恐惧症”即可轻松解答。

从图3中可以直接看到: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并不是最大,15点左右才是最大,A错;傍晚绿洲降温速率(看斜率)小于沙漠,B错;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看斜率)接近,正确;长波辐射跟地面温度和气温有关,此季节该绿洲地表温度全天都比周围沙漠低,长波辐射也应该弱于沙漠,D错。

第7题: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肯定跟白天温度低有关,必须选①;没有①的B和C两项可以排除;大气逆辐射强意味着保温作用强,夜间温度会较高,排除④;最后得出选A(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夜间植物也会有蒸发或蒸腾作用)。

第8题:此题有两个方法可以解答:第一、直接看图,纬度和海拔都较高的甘肃,温度如此之高,只能是夏季;第二、可以把夏季大陆温度高于海洋的知识迁移过来(沙漠相当于大陆,绿洲相当于海洋)。

【答案】

6. C

7.A

8.C

如图4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9-11题。

9.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11.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解析】

第9题:此题侧重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西风带的知识调用过来即可(见下图)。

给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带来水汽的主要是来自大西洋的中纬西风,少量是来自北冰洋的北风。从图4可以看出,西伯利亚平原离大西洋远,且有乌拉尔山阻挡。

第10题:选苔原带的理由有两个:第一、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四个自然带,苔原带生物种类最少,生物多样性最简单,乌拉尔山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也应该最小;第二、都在北冰洋沿岸,共同受到北冰洋的影响,景观和物种组成都会比较相似。

第11题:此题相信大家都会知道“B.太阳辐射强”是对的;但A、C、D也可能对呀!于是选到“可能对”的去了。

区域内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见下图),但到底谁决定谁呢?

南部确实比北部沼泽分布少,但为什么不选这个呢?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北部的沼泽会比较多,题目有讲“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都是平原,地形因素排除;南北降水差异较小,降水因素排除;北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永久冻土(可阻止水下渗),这个不能排除!那为什么纬度高,气温就低呢?这不正是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的原因吗?!所以,这里是太阳辐射强度决定温度,温度决定是否容易形成沼泽。是气候决定沼泽分布,而不是沼泽分布决定气候。因此,不选A。

河流向北流,下游的流量较大,河面较宽,对湿度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应该是不大的,不是南部比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

南部远离北冰洋是最难排除的,因为我们知道“离海洋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湿度越大”。那为什么又不选D呢?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了南极洲四周都是海洋,但南极洲却是很干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气温很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很弱,空气中的水汽极少(见下图)!

同理,北极地区气温很低,北冰洋给西伯利亚平原带来的水汽不多,且平原地形阻挡作用小。因此,北冰洋水汽对西伯利亚平原南北影响差异小,不是南部较干的主要原因。

【答案】

9.D

10.A

11.B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玉米油是利用玉米胚芽生产的一种谷物油脂,营养丰富,口味清香。玉米油生产流程由毛油提取和毛油精炼等环节构成,胚芽的毛油提取率为40%,由毛油到精炼油的转化率为90%。山东邹平某公司是我国建设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玉米油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其玉米油销量占国内市场的50%。该公司在三山东惠民、辽宁铁岭、内蒙古通辽和鄂尔多斯建有毛油压榨工厂,在公司本部、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建有精炼油和小包装产品生产基地(图10),将毛油运输至精炼油生产基地多使用集装箱液袋(一次性使用的储存和运输各种非危险液体货物的软体包装容器),使用罐箱或铁桶运输则越来越少。

1.简述惠民、铁岭、通辽、鄂尔多斯等地吸引该公司建设毛油压榨工厂的优势条件。(6分)

2.分析该公司在杭州、广州建设精炼油和小包装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推测并解释将毛油由铁岭运输到广州精炼油生产基地的合理交通方式,指出使用集装箱液袋运输相对于使用铁桶运输的优势。(8分)

【解析】

第36(1)题:此题问法很常规,按常规答题即可。这里要注意的是鄂尔多斯的人均GDP是很高的,2018年高达18万/人,但这不等于它就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其人均GDP高是因为大型煤矿多的原因。2018年,鄂尔多斯农村牧区常住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8万元。

第36(2)题:此题问法也比较常规。除了市场因素;题干中还有“由毛油到精炼油的转化率为90%”信息,这意味着还有运输因素。

此题要求是“分析……”。必须展开来回答,否则就无法得高分。

第36(3)题:此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是考查交通运输方式(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第二是考查运输(包装)方法的比较,罐箱或铁桶是硬包装,液袋是软包装,要指出“集装箱+液袋”运输方法的优势。

【答案】

36(1):为玉米主产区,原料丰富;皆为欠发达中小城市,低价便宜,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

36(2):接近市场,辐射人口多,市场规模大,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运输毛油与运输精炼油成本相近,由精炼油生产到小包装的工艺衔接紧密,产品可快速投放市场,有利于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36(3):合理交通方式为陆海联运;因为长距离海运费用较低,节约运输成本。相比铁桶运输,使用集装箱液袋运输转运方便,只需单程运输,节约运输费用;液袋可充分利用集装箱的空间,装载量大(具有规模运输优势)。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图11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6分)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4分)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6分)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

【解析】

第37(1)题:此题要调动和运用到“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见下图);答题的关键词是“板块挤压”和“岩层断裂”。

第37(2)题:从断层线岩石破碎,较易侵蚀的角度分析(见下图)。

第37(3)题:此题要注意“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这一重要信息。岩层发生断层,金矿就比较容易在断层面出露;加上河流侵蚀下切,出露的空间范围又增大。

第37(4)题:此题侧重考查外力作用。要注意从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去说明。

【答案】

37(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37(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7(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37(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携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二)选考题

43.[地理——选修5:旅游地理](10分)

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小镇以湖光山色、错落有致的特色建筑、古老的盐矿遗址等而闻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有数十万游客来到这个仅有千余居民的小镇观光。我国某企业选择国内自然景观相似的地点,按照哈尔斯塔特的原型建造了一座翻版小镇。建成开放后一度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景点。

评价仿建国外著名旅游景点的做法对当地旅游开发的影响。

【解析】

此题是“评价……影响”,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去回答,否则得不了高分。

【答案】

降低开发设计难度,利用被访景点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并配套开发其他旅游项目,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投资回报率;风景能够复制,而历史和文化却不能够复制,翻版景点没有“灵魂”,难以实现长期效益;仿建景点耗资较大、引入外来文化等也会对当地旅游资源和原生文化的保护构成损害。

44.[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解析】

此题要紧扣“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三个方面进行回答。“意义”一般是从正面影响去回答,负面影响一般不需回答。

【答案】

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

结束语:

全国文综2卷与平时的模考题比较相似,跟1卷相比,确实比较容易下手;但要得高分也不容易。大题比较难做到多点答题,选择题有时会受到模考题中类似题目的干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