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关键一步!!!!

 尚雅轩 2020-07-12
股市!
高考!
最近,最被关心的事情,无非就是这两件了,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
最火的照片,可能是下面这张,一字马,高考考生高考结束后冲出考场,开心到劈叉!
毕竟,2020年的庚子高考,注定特别难。
庚子之年,大疫未平。
全国1000万考生,7000个考点,40万个考场。
在疫情之后的盛夏,在通往考场的路上,很多地方不是暴雨就是洪水,不是车祸就是地震,可谓步步惊魂。

很多学生,简直是拿命在高考。

不容易!

路遥说过: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高考之后,报志愿,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几步之一,提笔落字之际,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一生。
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小镇做题家”,依靠中学时代题海战术,考入了211、985名校,正确地报志愿,说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毕竟,大学的“大”字,可以理解为,大学最核心的作用,是帮你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提高你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就算读大学,就是为稻梁谋,为了找到有良好前景的工作,那么,人家用你,不仅冲你体面的文凭,更是冲你文凭背后,你的知识、眼界、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储备。
那么,怎样填报志愿,才能打开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呢?
或者,换句话说,关于高考报志愿,城市、学校、和专业,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选择题,选择的优先次序,应该是城市>大学>专业。
1、城市第一:报志愿,尽可能选择到一线城市上学,会认识更多优秀的人,眼界不知不觉开阔起来。
以我的从业经历看,选择城市往往比选择大学更为重要,选择在哪一座城市上大学是学生决胜未来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
因为,大城市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逆的趋势,虽然越大的城市房价越高,空气越不好,交通越拥挤,生存压力越大,但纵使有千般不好,大城市也有一个优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机会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线城市,将越来越成为人才聚集之地。优秀的人,必须和优秀的人扎堆,拥有高水平的对手和朋友,你才有机会持续进步,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
一线城市的大学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进入一线城市的大学,你就有机会认识更多优秀的人。
如果你不想回到关系网横行的家乡,那么,你未来的对手和朋友,都注定在北上广,如果可能,你应该早些认识他们。
看吧,刘强东1992年参加高考,得分688分,是当年江苏宿迁市的高考状元。他对高考填志愿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那一年我所有的志愿,我只报了两个城市,就是北京和上海。

老实说对我来讲,上什么学校不是最重要的,我一定要去中国最大的城市去上学,因为我坚信,在那儿我可以站得更高,我可以看得更远,我才可以走得更远。
有句很俗的话叫: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但人的眼界往往是因为身处的环境、经历所决定的。
如果马化腾1999年,没有在深圳听到张朝阳那场激动人心的演讲,就没有今天的QQ和微信,或者也可能是李化腾、张化腾,而不是那个马化腾做出来的。
所以,你填报志愿时,建议优先选择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和深圳;其次是武汉、西安、成都这种城市;再之后是一般省会城市。
利用四年的时间,寻找机会,让自己可以待下来。
2、学校第二:优先选择综合性大学,因为综合性大学平台大,学科比较多,潜移默化中会让你有更大的视野。
好的大学,给你的,其实是一种正向反馈,同时,好的大学,还可以让你和聪明的同学待在一起。
要知道,其实,跟什么人在一起,往往比学什么还要重要,与聪明人为伍,总不会错。
有篇文章是这么写的:
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奔跑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
《新东方精神》里,也有这么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
相反,专业比起来,就不是那么重要,毕竟,除了部分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比如医生和律师,绝大部分人在毕业五年内,就开始折腾跟自己专业无关的事。
尤其是这年代,对未来的确定性越来越低,大学专业学习的东西,过几年很快就贬值了,基本全靠毕业后自己学。
所以,你刚毕业的时候,可能还有人问你,学什么专业。
你毕业两年后,基本没人问你哪个专业的,但是你说你大学名字,别人永远会第一时间给你的大学,找个位置放进去,然后给你一个相应的第一印象。
另外,在选择学校时,可以优先选择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的大学平台大,学科比较多,能够给你提供的资源多,潜移默化中会让你有更大的视野。
同时,如果你读了不那么理想的专业,之后想转专业或者读第二学位,你的选择空间也会更大。
3、专业第三:听从自己内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选那些基础性学科。
专业热门不热门这种事,其实是风流轮流转,今天的热门,可能是未来的冷门,今天的冷门,可能是未来的热门。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热门的是文学,到了90年代,却冷门的一塌糊涂,反而是国际金融,成了最火的专业。
到了今天,国际金融降温了,因为读金融的太多了,特别出国的海龟,70%读懂都是金融,而金融行业整体需求量并不高,而且跟周期有关,你们感受下。
现在,反而,是最冷门的数学,成了大火的专业,这几年,北大理科招生分数最高的是数学,因为大家都觉得人工智能要发飙了,学数学搞算法,应该是最有前途的。
而在任正非看来,未来最有前途的专业,是统计学,因为人工智能就是统计学,计算机与统计学就是人工智能。
说到这里,你估计也会觉得,什么专业有前途这事,其实是很不好判断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既然如此,那么,选择专业时,不如先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用担心是否热门,其实,现代社会任何领域都会有不错的发展,只要你能做到专长。
如果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那就选择那种不会被科技取代的专业+基础性通用专业。
什么样的专业,会被科技取代呢?
说到底,就是那些工作内容单一,逻辑简单,偏操作性的专业,比如,银行柜员、翻译、简单会计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什么样的专业,叫基础性通用专业呢?
比如,文科中更基础的专业,可能就是哲学、文学、历史等等。
理工科中更基础的专业,可能就是数学。
这种专业,俗称“万金油”,一方面,它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所以,折旧率低、老化慢;另一方面,有这种基础打底,以后要换其他专业,腾挪能力比较强,毕竟学问都是通的。
比如,学数学的,要转行搞经济、搞金融、搞计算机人工智能,都是分分钟的事,现在很多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是搞数学的跨界过来的。
是的,城市 > 学校 > 专业:首选一线城市,然后选择综合性的一流大学,再尽可能选择基础性通用专业。 
在你的选择范围内,接受你所能接受的最好教育。 

关于高考,《我是演说家》选手罗天曾经在节目中谈到:
“人这一生,起点本身就不平等,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童年在哪里度过,但是通过一场考试,你可以选择十八岁、二十二岁的人生在哪里开启。”
不管你是上学读研,还是辍学工作,将要面对的,都是不断的挑战和竞争,不断的障碍和困境。
当然,退一万步讲,不论你选择了哪个城市、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如果最终你觉得不是特别理想,你也不要气馁和沮丧,觉得人生就完了。 
千万不要这样想。
高考是一场炼狱,高考的意义,并非一个分数,一张文凭,而是穿过考场和煎熬,历经那年的黑暗和锤炼后,你以更加强大的内心去迎接余生那一场场不可预测的考试。
君不见,马云也曾被高考虐哭,他经历3次高考,第一次数学只考了1分,最终考了一个不起眼的杭州师范!
谈到俞敏洪老师,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英语学霸,但其实,他同样也是三次高考,英语最低才考了33分,直到最终第三次高考,才成功考上了北大。

谈到俞敏洪老师,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英语学霸,但其实,他同样也是三次高考,英语最低才考了33分,直到最终第三次高考,才成功考上了北大。

所以,不管命运指向何方,历经高考的你,都将在穿越这场体力和智力的群体考验后,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不过是人生竞技的开始,它只是一场旅途的终点,未来的道路,还长着呢。

所以,不管命运指向何方,历经高考的你,都将在穿越这场体力和智力的群体考验后,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
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
这,才是我们认真填报志愿的原因!
这,才是我们迎战高考的终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