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御窑瓷珍品

 芝润斋 2020-07-12

康熙抉择并缔造了大清王朝的盛世开端。人们称他“千古一帝”,在位六十一年,绝无仅有。他是清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闪耀人物。帝王的性格决定王朝的性格;帝王的艺术又反映王朝的气魄。

(《康熙朝服像》,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5年7月14日,首都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展览,搬出了100件绝美耀眼的康熙御窑瓷器。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为我们解读康熙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现在,展览已经落下帷幕,让我们再次通过详细的解读和精美的图片,领略康熙及大清王朝的宝贵侧面。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

满人的文化?还是汉人的文化?

时下,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网页,漫天扑来的是清宫题材《甄嬛传》、《步步惊心》、《寂寞宫廷春欲晚》,还有即将开拍的《如懿传》,这些不断制造大众话题的电视剧、电影让很多人又回到对清朝的争论中。

有人说,清朝是愚昧落后,导致中华文明大倒退。有人说,清帝国的功绩不可磨灭,别的不提,晚清重臣左宗棠平复陕甘民乱,收复新疆,仅此一举媲美班超定远,为现在中国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功是过?历史学家也无从盖棺定论。但从康熙“千古一帝”的作为还有反映他性格、审美取向的艺术品,我们可以看到清帝国远非我们讲的愚昧落后。

“盛世风华——康熙御窑瓷”展现的几组青花瓷,很好地反映了清朝满人统治阶层在文化趣味上,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最能反映康熙及清朝王公贵族青睐汉人文化的,要数文房四宝中的笔筒。有明以来,笔筒成为文人墨客家中的寻常摆设。

早在明代和清初时,景德镇瓷器上就多有以文字作为装饰,康熙二十年之后,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的文字装饰更为盛行;这一时期青花或釉里红笔筒,常能见到以清隽规整的馆阁体小楷,书写“圣主得贤臣颂”、“四景读书乐”、“岳阳楼记”、“西湖十景赋”等。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大笔筒底部均略向内凹,呈拱壁底状,使之与桌面的接触点集中在底的边沿,形成一周均匀的磨擦面,这样可以保护釉底的其他部位不受磨损,挖脐足内的款识由于整体的向内凹进,而不会受到丝毫损伤。)

康熙笔筒最为多见,有直筒型、撇口束腰式、竹节式等,大小高矮不一。口部露胎无釉,或施酱釉、粉白釉;还有的口面开有小沟槽。器足或为圈足,或为三足,或为无釉平底。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

我们看到的这一件,是十分有名的圣主得贤臣颂青花笔筒。所谓圣主得贤臣,讲的是汉宣帝时期,文学家王褒以骏马良驹来比喻主上励精图治,广纳良才的历史。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乱既平,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由各地督抚举荐人才,亲试录用,实为广纳贤才之举。后来雍正、乾隆效仿康熙,各自下诏开博学鸿词科,反映了满清对汉人文化的吸收。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

康熙三十年之后,由于康熙皇帝广开科举,发扬汉文化,瓷器上开始大量书写试问词赋。一些“状元过街”、“独占鳌头”、“东坡题诗”、“米芾拜石”的画面,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体现。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

十八学士图是清代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清初统治者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出于对汉文化的融合及其长治久安的需要,因而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清代许多青花瓷器上的十八学士图,如青花十八学士图折沿碗、观音尊、笔筒都是据此描绘。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宋,刘松年,《摹周文矩十八学士图》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史书记载,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文士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号为十八学士。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五彩人物像棒槌瓶局部)

瓷器上还出现较多的刀马人物及清装人物涉猎场景,这与当时康熙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继续发扬能骑善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不忘马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棒槌瓶局部)

康熙的青花和五彩器中还有大量的战争场面,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画。人物的绘画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空城计”、“水浒”、“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周处斩蛟”、“竹林七贤”、“会昌九老”、“赤壁赋”等。

这些多是出自汉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题材,无一不说明,清朝在文化上,为汉人文化所吸引。这一点,不能以泾渭分明的汉人和满人来区分清朝文化。

御窑:严酷的中央集权产物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清朝是最为严苛的一个朝代。文字狱不断、刑法严峻、等级森严。康熙御窑瓷,这个所谓的御窑,就是这样一种高压制度的产物。然后,我们把残酷的中央集权对文化的抹杀和窒息,归罪于清朝统治者,这个也是有失公允的。

就御窑本身来说,这个制度实际上在明朝统治初期,便以至臻成熟。明洪武二年,官办的御窑厂始建于景德镇珠山脚下,开始有了专门设立的御窑机构,并由朝廷派官吏管理,长年烧造不断,每年按定例分为春秋两季,将烧好的瓷器解运进京供皇室使用。这种定制从明初一直延续到清末基本没有变化。

《饮流斋说瓷》载:“官窑之中更有‘御窑’,而专备御用而下不敢僭。若官窑则达官亦得用之,设专官以监督其工,发内帑以支销其用。故所制物品日益精美,御窑画龙必作五爪,尤其显著之识别欤。”说的就是这种御窑制度,专门御用的龙图案瓷器,龙须有五爪,如果仅四爪或三爪,则为王公们使用。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黄地绿彩对龙纹大盘)

清王朝建立初期,顺治十一年,清政府沿袭明代旧制,重新设立御窑厂,还试图烧制龙缸。这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把龙缸作为君主专制的器物象征。清朝建立之初,亲王联合议政与皇权有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建立御窑厂与烧造龙缸都是顺治帝欲借助烧制御用瓷器来传达皇权独尊的意志。但是,顺治十一年与十六年,御窑厂两次烧造龙缸、栏板都未成,最后不得不停止烧造。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有一个反映御窑厂特殊标志的,就是烧制瓷器的年款标识。故宫博物院藏有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就写着“永乐年制”,这是官窑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个永乐年制的标识,等同于皇室在日用瓷器上盖了一个尊贵无上的大戳。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大清康熙年制”官款)

康熙初年,民窑和官窑在年号上并不统一,还有混乱的迹象。但从康熙十年开始,“大清康熙年制”成为御用瓷的专门标识,民间窑厂是不可以随便僭越使用的。

康熙瓷器:苍劲古朴、独步当朝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青花松鹤鹿凤尾尊)

康熙时期的瓷器,胎土淘炼得非常精细,质白缜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艳称。更兼釉质细润,紧密熔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有“坚白釉”、“粉白釉”、“硬亮青釉”之赞誉。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郎窑红釉梅瓶)

其他颜色釉也精彩纷呈、灿烂缤纷,美不胜收。中国瓷器制造,在17世纪经历过一次深刻转变,而在康熙的前36年在位期间,恰逢转变的后期。这个时候,反映帝王性格的御窑瓷,从明代形制古朴、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描金洒蓝釉棒槌瓶)

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大器超过一米,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这些形态丰富的御窑瓷器,为雍正、乾隆的瓷器高峰,奠定了基础。

康熙大帝的御窑瓷珍品,为何反映出满汉文化的水乳交融?(清康熙素三彩莲荷纹攒盘)

有人说,康熙名曰守成,实为开创。这种说法毫不为过,他有高超的政治手腕,能够在青年时代就下注,冒着很大的风险平定三藩,几次对外征伐都彰显了他的文治武功。从历史演进来看,康熙是一位大气而不拘于小节的人。这一点,正好在康熙御窑瓷上得到鲜明反映。和雍正的秀丽温婉、乾隆的繁缛精巧不一样,康熙的日用瓷体现出了苍劲、古朴、大气、清雅、豪放、挺拔。他的历史眼光与文化修养,都让此时期的御窑瓷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也为我们呈现出一场千姿百态的艺术盛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